塑料包裝疑為塑化劑污染源 風險亟待評估

【正見新聞網2011年06月13日】

隨著台灣食品非法添加塑化劑事件的不斷升級,“鄰苯二甲酸酯”這一艱澀的化學名詞開始為人們所熟知。

據6月1日報導稱,廣州市場上多種方便麵均被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污染,且其中的塑化劑很可能來自於塑料包裝袋。這讓更多公眾意識到,塑化劑的潛在威脅不僅僅出現在台灣。

塑料包裝帶來的食品塑化劑污染問題由來已久,食用油等多種食品中也都被研究人員檢出過塑化劑。如何評估塑化劑風險和規範塑料包裝,是當下中國食品安全面臨的挑戰之一。

DEHP和DBP正是台灣食品塑化劑風波中的主角,都屬於鄰苯二甲酸酯,也稱酞酸酯。這類難溶於水的無色透明油狀粘稠液體,主要作為增塑劑(台灣稱為塑化劑)添加到塑料之中,以增強其柔韌性,在玩具、醫療用品、食品包裝等行業中大量應用。它們與中國剛剛在奶瓶中禁用的雙酚A一樣是環境激素,可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和生殖系統,並被懷疑與兒童性早熟等有關。

根據《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9685-2008),DBP和DEHP僅可用於接觸非脂肪性食品的容器,且在塑料包裝中的特定遷移量分別不超過0.3和1.5毫克/千克。但實驗室採集方便麵樣本中的DBP和DEHP含量,已經超過此國家標準。方便麵中的塑化劑可能來自於包裝材料的遷移、環境污染,或者是兩者的共同作用。

研究分析,食用油和油炸食品中含量較高,是由於鄰苯二甲酸酯具有脂溶性,接觸到油脂時更容易從包裝材料中溶出,轉移到食品內。此外,許多蔬菜水果採用塑料大棚種植,導致所檢測的茭白、青菜等農產品中鄰苯二甲酯含量相對較高。

鄰苯二甲酸類對食品的微量污染並非中國獨有,國外已有很多案例。例如,日本科學家2001年的研究顯示,l6份密封午餐飯盒中DEHP含量在0.8至11.8毫克/千克之間,而食物製備過程中,米飯、炸丸子、蘿蔔內也有DEHP遷移,證實一次性聚氯乙烯(PVC)手套是導致盒飯污染的首要原因。

關於人體到底攝入多少鄰苯二甲酸酯是安全的,各國有不同說法。對於60千克重的成人,衛生部指出,世界衛生組織、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管局和歐盟分別認為,每人每天攝入1.5毫克、2.4毫克和3.0毫克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

無論如何,長期攝入增塑劑的風險是存在的。研究報告稱,食用油及烹調剩油、烹調油煙等可能是增塑劑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之一,油炸、燒烤等高溫操作還會增加塑化劑溶出的風險。因此,應儘量減少塑料製品接觸食品的可能性,同時對增塑劑進行食品衛生安全性評價,中國也非常有必要制定食品中增塑劑的每人每日允許攝入量。

不規範使用食品包裝的行為,可能帶來增塑劑污染風險。以保鮮膜為例,一般大型超市中售賣的家用保鮮膜均為聚乙烯(PE)製成,不含鄰苯二甲酸酯,更有安全保障。

不過,大量聚氯乙烯(PVC)保鮮膜並未退市,仍在農貿市場、街頭攤販和一些小型超市中廣泛使用。而PVC加工過程中允許添加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

目前對於PVC保鮮膜中國沒有標準,PVC最多可含40%-45%的增塑劑,如果接觸含油脂的食品,就是危險的。此外,不法商販使用回收塑料做食品包裝,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風險之一, “擅自使用添加劑或者原材料不合格的情況也有。”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