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1年10月10日】
螞蟻頭的正面照,放大倍率10X,在2011年尼康小世界顯微攝影比賽中獲得第11名。在德國基爾大學,加恩·米歇爾斯博士藉助共焦顯微鏡觀察這隻螞蟻的自身螢光。
這幅作品由美國加州舊金山的道格拉斯·克拉克博士拍攝,展現了白熾燈下學名“Cethosia biblis”的蝴蝶翅膀上的鱗片。
人子宮頸癌細胞株HeLa,放大倍率300 X,由美國加州拉喬拉國家顯微鏡學與成像研究中心的托馬斯·迪林克拍攝,獲得尼康顯微攝影比賽第12名。HeLa是一個用於科學研究的著名細胞株,源自1951年死於宮頸癌的癌症患者亨麗埃塔·拉克斯。
一隻活巨型水蚤(學名Leptodora kindtii)的眼睛,由荷蘭鹿特丹城市博物館的維姆·范·伊格蒙德拍攝。
第4名獲獎作品,出自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學的羅賓·楊博士之手。在顯微鏡下,羅賓藉助固有螢光觀察這個地錢(學名Lepidozia reptans)標本,放大倍率20X
火山岩的白榴石晶體結構,採用偏振光進行觀察。這幅顯微攝影作品由德國波恩大學斯特曼恩學院的麥可·萊斯博士拍攝。
綠藻(學名“Volvox sp.”)中的一隻水蚤,學名“Daphnia sp.”,由德國杜塞道夫的拉爾夫·華格納博士拍攝。
這幅作品由芬蘭伊薩爾米的珀卡·霍卡科斯基拍攝,展現了罕見的圓柱形雪花,部分被紅光和藍光照亮。
條紋斑竹鯊(學名“Chiloscyllium plagiosum”)胚胎的胸鰭結構,由英國劍橋大學的安德魯·吉利斯拍攝。
美國威斯康星州大學拍攝的恐龍骨骼細胞結構化石,放大倍率42X,在本屆攝影比賽中獲得第20名。這隻恐龍生活在大約1.5億年前。
利用光反射觀察到的劃蝽(學名“Corixidae sp.”),由美國華盛頓伊薩夸市的查爾斯·克雷布斯拍攝。
老鼠的神經球,由英國基爾大學的羅萬·奧爾姆博士拍攝。
一隻雄性聖馬克蠅(學名“Bibio marc”)的複眼,由英國菲爾特維爾的大衛·麥特蘭博士拍攝。
在零下15攝氏度的戶外,籬笆一夜之間“長”出白霜。這幅展現霜晶的顯微作品由來自丹麥斯爾科堡的傑斯佩·格朗拍攝。
放大60倍的魚虱,學名“Argulus”,由荷蘭鹿特丹城市博物館的維姆·范·伊格蒙德拍攝。
牛肺動脈內皮細胞,為觀察肌動蛋白、線粒體和DNA進行了染色。這幅作品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托斯滕·惠特曼博士拍攝。
絨蟎特寫照片,學名“Eutrombidium rostratus”,由英國菲爾特維爾的大衛·麥特蘭博士拍攝。
甘蔗根的橫截面,由巴西聖保羅大學的德波拉·雷特拍攝。
放大100倍的淡水水蚤(學名“Daphnia magna”),獲得第10名,由德國波茨坦生物化學與生物學研究所的瓊·羅爾拍攝。
放大20倍的草蜻蛉幼蟲(學名“Chrysopa sp.”),榮獲本屆顯微攝影比賽一等獎,由德國馬丁雷德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伊格爾·斯瓦諾韋茨博士拍攝。
第15名獲獎作品,放大倍率12X,展現了圓突珊瑚對紅色螢光的組織染色反應。這幅作品出自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珊瑚文化與合作研究項目的詹姆斯·H·尼克爾森之手。這一項目由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國家海洋局、國家海岸帶海洋科學中心、海岸環境健康與生物分子研究中心以及霍林斯海洋實驗室合作實施。
學名“Populus tremuloides”的顫楊葉脈絡結構,獲得第18名,由亞利桑那州大學的班傑明·布朗德和大衛·艾略特拍攝。
一隻普通蒼蠅口器的顯微照片,由以色列獸醫協會的哈維·薩法蒂博士拍攝。
藉助自身螢光觀察到的藻類生物膜,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的喬納森·弗蘭克斯拍攝。
一隻淡水蝦的頭部和眼睛,由波多黎各大學瑪亞圭斯校區生物學系顯微鏡中心的何塞·阿爾曼多瓦拍攝。
寄生在老鼠耳朵淋巴血管內的絲蟲,學名“Litomosoides sigmodontis”,放大倍率150X,獲得第17名,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淋巴和癌症生物工程實驗室的維特爾德·基拉斯基博士拍攝。
亞軍獲獎作品,展現了放大200倍的草葉自體螢光,由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的多納·斯托爾茲博士拍攝。
藉助雷射觸發的高速微距攝影技術,英國劍橋大學的約翰·布蘭肯布裡博士拍攝了這幅作品,展現包裹著蚊子幼蟲的水滴。
圖季軍獲獎作品,展現了念珠直鏈藻的活標本,由德國特裡爾技術、經濟和設計高等專業學院的弗蘭克·福克斯拍攝。
乳腺癌細胞的三維圖像,由巴西聖保羅大學的霍納塔斯·布薩多爾·德·阿馬拉爾博士和格勞西亞·瑪利亞·馬卡多·珊德裡博士拍攝。
使用偏振光觀察到的蝴蝶舌尖,由蒙大拿州海倫娜的醫學博士史蒂芬·納吉拍攝。
一隻跳蛛的側前部和中眼,由伊利諾州南伯洛伊特的沃爾特·皮爾科維斯基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