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的寵兒米開朗基羅

【正見新聞網2011年11月02日】

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大廳天頂的中央部份按建築框邊畫了連續9幅壁畫,均取材於《聖經》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成為舉世聞名的傳世巨作。

1512年11月1日,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Buonarroti)在義大利羅馬梵蒂岡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建築的天頂上繪製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天頂壁畫《創世紀》。

梵蒂岡博物館是藝術的殿堂,這裡最為著名的是西斯廷教堂。就教堂本身來說,西斯廷的規模遠不能與近在咫尺的聖彼得大教堂相比,也難與歐洲其它一些有名的教堂相論,但是,西斯廷的名氣卻是其它教堂不能相比的。米開朗基羅在這裡不僅創造了他的奇蹟,而且也創造了世界藝術史上的奇蹟。

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大廳天頂的中央部份按建築框邊畫了連續9幅宗教題材的壁畫。這組畫均取材於《聖經》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中心畫面分別以《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園》、《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等9個場面組成。整幅作品511平方米,大畫面的四周畫有先知和其它有關故事,共繪畫了343個人物,其中有100多個比真人大兩倍的巨人形像,他們極富立體感和重量感。整幅畫通過神與人、人與自然間的關係,歌頌神的創造力、精神美和人體美。

穹頂壁畫的靈感來源

在《創世紀》誕生之前,歷來教堂穹頂畫多為宇宙、日月星辰的圖案,如此龐大複雜的穹頂畫,可稱得上空前絕後。關於這件壁畫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作為雕刻家的米開朗基羅,全身心地投入教皇朱理二世陵墓的雕刻,創造史無前例的雕刻藝術之宮,這使教皇的總建築師勃拉曼特深感不安,如此下去必將奪去他在教廷的地位。出於妒忌,他極力阻撓米開朗基羅繼續陵墓雕刻,唆使教皇強令米開朗基羅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壁畫。

1509年元旦的清晨,米開朗基羅獨自攀登上羅馬郊外的一座山的峰巔,放眼世界,心情無比激動,他心想:“上帝在創造宇宙時是一個氣魄多麼雄偉的藝術家呀!”他頓時回想起《創世紀》中的話: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深淵而黑暗。上帝說“要有光”;上帝又說“讓一座堅實的圓穹從水中升起與水分開”。上帝稱這圓穹為天空;上帝還說:“照著我的形像造人。”因此世上才有了人。米開朗基羅突然明白了,這正是自己要征服教堂圓頂天花板的主題畫,他要以上帝創造的榮光去壓倒它。他便決心要在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畫出創造人類的上帝,同時也畫出繁衍的人類,畫出具有令人屏息凝神的美的人體,畫出人類的弱點和不可摧毀的意志等等,他的才思如泉湧,一發而不可收拾。


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創世紀》

獨自一人完成浩大繪畫工程

米開朗基羅在繪製這副巨作時,他把自己封閉在教堂之內,拒絕外界的探視和其他助手的協作,從腳手架設計到內容安排、從構圖草創到色彩實施全部由他獨自一人親自動手掌握完成。其繪畫工程之浩大和艱鉅性甚難想像。

“我的鬍子向著天,我的頭顱彎向著肩,胸部像頭梟。畫筆上滴下的顏色在我的臉上形成富麗的圖案。腰縮向腹部底地位,臀部變成稱星,壓平我全身的重量。我再也看不清楚了,走路也陡然摸索幾步。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長了,在後背縮短了,仿佛是一張弓。”這是米開朗基羅對他近五年工作狀態的描述。

這期間,米開朗基羅天天仰臥在18米高的台架上,以超人的毅力夜以繼日地工作,當整個作品完成時,37歲的米開朗基羅已勞累得像個老人了。由於長期仰視,在工程完工之後的幾個月內,他的頭和眼長久不能低下,連看一封信也必須拿起仰視。米開朗基羅正是用這種生命的代價完成了天頂畫,而他留給後人的是不朽的宏偉而嚴謹、富麗而莊嚴。人們恐怕很難想像出這四年多的日日夜夜畫家在極度艱苦的繪製勞動與開闊豐富的創作靈思中所經過的歷程。仰望教堂天頂,沒有人不發出奇蹟的讚嘆。

《創世紀》的提示和永遠的想像

從米開朗基羅作畫順序看,他從教堂大廳的入口處畫起,先是《大洪水》和諾亞,然後是有關創造人類的一組,最後是創造天地萬物。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必須按與此相反的順序觀賞這些壁畫──從祭壇回到入口處。但是,如今一致的看法是應該依從畫家作畫的順序。於是我們讀到一篇倒敘的故事:墮落的人類,經過解脫和淨化靈魂,返回到其創造者面前。

《創世紀》的場面布局宏大,色調強烈,顯示出來米開朗基羅對體感、量感、質感三種效果的追求。在這幅巨型壁畫中,以《創造亞當》最為出色。


在《創世紀》這幅巨型壁畫中的9個場面中,以《創造亞當》最為出色。

據《聖經》記載,耶和華神在創造了萬物之後,最後,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創造人類。神用地上的泥土,照著自己的形像、按著神的樣子造了人。但是和創造其它的動物不一樣的地方,是神把自己的氣息吹在人的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神給世界上第一位人,取名叫亞當。神說:“亞當一個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來幫助他。”於是神使亞當沉睡,神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就用這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就是夏娃。

“創造亞當”的構思體現了米開朗基羅得到超凡啟示的靈感,他以亞當的軀體為中心,亞當似乎剛從沉睡中醒來,舒懶地斜靠著,身體裡仿佛還缺少力量。但亞當年輕健壯的體魄被畫家表現得充滿著理想極致的美,蘊育著生機。亞當伸手去接觸那賜予他生命的上帝的手,為他注入活力。這神指與人指的觸碰是整個畫面的焦點,也無疑是整個《創世紀》的象徵。

而耐人尋味的是,米開朗基羅並沒有讓這兩隻手碰在一起迸發出神創的奇蹟。那相差一點點的距離成為了一個永恆的期待的瞬間,給人留下了永遠的想像的空間。

《創世紀》給人以新的提示,創造生命的力量存在於無限的空間,亞當與人類的創造者,在這茫茫的太空中是真正的主宰,他們可以自由地創造一切!當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看了這幅巨大的天頂畫之後,不禁感慨地說:“米開朗基羅是用上帝一樣傑出的天賦創造這個藝術世界。”

人們評價米開朗基羅用健康和生命的代價完成的《創世紀》,為後人留下的不僅是不朽的藝術品,還有他那種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1475年——1564年),他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巨匠之一,他多才多藝,兼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於一身。他得天獨厚活到89歲,度過了70餘年的藝術生涯,他以超越時空的宏偉大作,在生前和身後都形成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影響。五個多世紀來,人們懷著仰慕般的心情欣賞他的不朽傑作,並被他的蓋世才華、堅強毅力和雄偉氣魄所震撼。他與李奧納多‧達‧芬奇和拉斐爾‧桑喬並稱“文藝復興三傑”。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著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出生於文藝復興發祥地佛羅倫斯附近的卡普萊寨小山城。父親是當地的一名法官,脾氣爆烈,但懼怕上帝。母親在米開朗基羅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從小父親把他送到一個石匠家寄養,因此他常開玩笑說自己的雕刻天才來自於石匠。13歲,米開朗基羅進了佛羅倫斯著名畫家多梅尼科•吉蘭達伊奧的工作室,在那裡他開始接觸了終生所從事的神聖事業,並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繪畫技巧。後來他又進了佛羅倫斯統治者羅倫佐•美第奇開辦的“自由美術學校”學習雕刻。

米開朗基羅的超群才華備受統治者的重視和讚賞,宮廷中大量的藝術品成了他學習、研究的對像,經常出入宮中的人文主義詩人和學者也給了他極大影響。短短四年中,年輕的米開朗基羅在藝術創作上打下了堅實基礎,獲得了一個偉大藝術家所必須具備的一切條件。與此同時,米開朗基羅還經常去聽宗教改革家、修道士薩伏納羅拉揭露教會黑暗的演說,這位為了拯救人類命運而不怕宗教法庭審判的修道士給他的心靈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無與倫比的雕塑


年僅25歲的米開朗基羅完成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

米開朗基羅以人體作為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剛勁有力、氣魄宏大,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生氣勃勃的人文主義精神。

1498年,年僅23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創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兩年後即告完成。作品取材於聖經故事: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聖母瑪麗亞抱著死去的兒子無比悲痛。米開朗基羅卻將聖母刻畫成一個年輕、貌美、恬靜、典雅的少婦,她默默地俯視著死去的兒子,沉思、哀悼,耶穌靜靜地躺在聖母膝上,面部表情安祥。整座雕像沉浸在肅穆氣氛中,並洋溢著人類最偉大的母愛情感。它已大大超出了題材的限制,將生與死、痛苦與慈愛化為一體。作品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人們不相信它出自一個年輕人之手,為此,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衣帶上,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

1501年,26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創作他另一舉世聞名的傑作———《大衛》,創作歷時三年。大衛是古代以色列聯合王國第二任國王,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亞,保衛了國家和人民。米開朗基羅用一整塊大理石雕塑出的《大衛》總高達5.5米。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態。藝術家生動地塑造了一個為事業鬥爭的英雄形像:年輕、英俊、健壯、神態堅定自若,左手上舉,握住搭在肩上的“拋石帶”,右手下垂,似將握拳,頭部微俯,直視前方,準備投入戰鬥。


米開朗基羅26歲受委託雕塑“大衛雕像”,30歲時完成,雕像由一整塊純白大理石雕成,米開朗基羅精研肌膚、血管紋路及關節,被推崇為古典藝術品的典範。

米開朗基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在藝術上得到充分體現的象徵。它讚美人體,謳歌正義和力量。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亦成為後世藝術家學習雕塑的楷模。

此外,在米開朗基羅的大量雕刻作品中,《摩西》和《晝》、《夜》、《晨》、《暮》以及《垂死的奴隸》、《被縛的奴隸》,也被認為是曠世之作。

作為建築師,米開朗基羅曾擔任世界最大的羅馬聖彼得教堂和加秘多利廣場行政建築群建築設計。米開朗基羅的建築完全是自學而來,雖然連他自己都不認為他是一位建築師,但他所完成的建築作品,仍然使其可以躋身於文藝復興偉大建築師之列。

米開朗基羅很善於運用各種元素,將一個室內空間雕刻成如他的雕像或繪畫般富有張力。他在建築、雕刻和繪畫三者上之風格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是來自於他對人體的認識和了解,就如同他曾說:“建築結構的元素必須要遵循人體之結構法則,如果此人不是人體構造的大師,他絕對不會了解建築之原則”。

創造完美 必須具備心靈純潔

在漫長的一生中,米開朗基羅還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他的詩作如同他的造型藝術作品一樣雄渾、深沉、粗獷、樸實,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詩中,米開朗琪羅曾這樣描寫自己的個性和作為藝術家的人生:

“燃燒著的硫磺般的心,沒有嚮導的靈魂,無法約束熾熱的意願,激情迸發出惱人的傲慢。如果我為藝術而生,從童年起就成為美的犧牲者,應該譴責那使我生而為之效勞的女神。”

想努力創造完美的東西,必須具備心靈的純潔,同時賦予宗教精神。———米開朗基羅

羅馬聖彼得教堂外觀)

羅馬聖彼得教堂內部可容納5萬人

撼人心魄的繪畫

米開朗基羅如此年輕就享有盛名,常遭人妒忌,還曾被人打壞了鼻子,使他終身對自己的容貌自卑。不過,他的名字也傳到了教皇耳中。1508年,教皇朱利奧二世要求米開朗基羅為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繪製穹頂畫。

西斯廷禮拜堂是教皇私人的禮拜堂,它的牆壁留著15世紀義大利繪畫名家的手筆,交給米開朗基羅作畫的地方,是高高在上的天花板。它的位置,它的形狀,它的面積,都表明這是一個極為艱鉅的任務。米開朗基羅本來不願從命,他更熱衷於自己喜愛的雕塑,但他一旦接受就追求完美,決不“褻瀆”藝術。歷經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傳世巨作穹頂畫《創世紀》。

羅馬西斯庭小教堂內的天頂畫,是米開朗基羅的繪畫藝術豐碑,它與同一教堂的另一幅壁畫《最後的審判》,是他一生最有代表性的兩大巨製,這兩幅壁畫工程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最偉大的藝術貢獻。

24年後,米開朗基羅又應教皇克萊門七世之約,在西斯廷教堂祭壇正面牆上繪製了另一撼人心魄的巨幅壁畫《最後的審判》(又稱:末日審判)。米開朗基羅獨自一人頑強地工作了將近6年,在220平方米的畫面上繪出約四百個人物。

在畫中央,基督正氣凜然,高舉右手,即將發出最後的判決。在這幅畫中,基督的動作不在於重申救贖的理論,更在於強調懲罰的信條。基督高揚的右手一如既往地示意把不在生命冊上的亡眾揮入火湖,被揮入火湖的還有死亡和陰間。基督的左手卻不是托起獲救的生靈,而是指向自己軀體上被釘十字架時受槍刺的創傷。米開朗基羅還把一位教皇畫到將被判罪去接受地獄煎熬的一群人中,並借《最後的審判》痛快淋漓地表達了對人間醜惡的鞭撻。米開朗基羅在《創世記》一畫中和《最後的審判》一畫中以上帝手指的動作指證了一個人類過程的寓言。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