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必然 領悟感恩的真義

Jeffrey A. Tucker撰文/信宇編譯

【正見新聞網2025年08月07日】


當別人善待我們時,我們要心存感激。以同樣的善行回報對方。要意識到,這種善行並非理所當然。(Shutterstock)

在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有恩於我們的人,他們自願給予我們恩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我們是不是將他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呢?不少人確實是這樣想的。我們這個時代出了問題,導致忘恩負義的盛行。這種現象或許源於道德修養的缺失,或許源於價值觀的崩塌。這或許是經濟繁榮所帶來的後果,也或許是文化衰落所引發的敗相。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也是一個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

想一想我們身邊所有的恩人:父母、兄弟姐妹、僱主、同事、老師、牧師、麵包師、屠夫、釀酒師、畫家、出版商、園丁、理財顧問、企業家等等。他們都為我們做了一些在自然狀態下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他們都為我們的幸福安康做出了貢獻。

我們意識到了這些嗎?我們對此心存感激了嗎?對於許多人而言,未必如此。

我們觀察到一個典型的模式。一個人第一次做善事的時候, 會得到熱烈的讚賞; 第二次做善事的時候, 只有一個點頭認可;第三次做善事的時候,人們就期待一直都會這麼做。當停下來不做的時候,結果就是別人的怨恨、生氣,甚至怒火中燒。這很奇怪,因為第三次的善舉和第一次的善舉是一樣的。而停下來不做了,只不過是將一切恢復到原狀而已。順著這種模式的軌跡,下一個階段就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詩人和哲學家但丁(Dante,1265-1321)所說的最嚴重的罪惡:背叛自己的恩人。

我們為何如此呢?這與意識和期望有關。回顧那些以任何歷史標準來衡量都屬於盛世的時代,無論在物質方面還是機遇方面,對於我們從別人那裡獲得了什麼,這種清醒的認知都會在我們的精神空間中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期望,希望這些東西永遠存在,隨後就變成了一種索取:這些東西必須永遠存在。

也許所有生物都是這樣,所以人們說不要給流浪貓餵奶。它第二天又會來,第三天也想喝同樣的奶。我曾經認識一對老夫婦,他們每天開車三英裡到橋下給一群野貓和它們的小貓餵奶。他們為此花了很多錢,堅持了好幾年。這讓他們很開心,所以他們堅持下來了。這樣做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

我的主要觀點是,動物天生如此。我們就是這樣訓練它們的。狗、馬、貓、鴿子和松鼠,只需給予一點食物作為獎勵,要求它們做一些重複性的行為,它們就會有令人驚嘆的表現。我們說這些動物是「訓練有素的」( trained)。我們並不指望它們會感恩;我們知道它們是出於本能,即使狗狗們常常能製造出在情感上對恩人依戀不捨的假象。

人類則不同。人類擁有理性能力以及道德倫理選擇的能力,我們期望他們能夠感恩,感恩那些如果沒有他人的善念就不會發生的事情。這需要用心思考,以及一定程度的脫離當下的抽象思維。人類能夠感知到,如果沒有慈悲和恩典,就不會有我們擁有的一切。感恩意味著感激他人為我們所做出的犧牲。

而忘恩負義就像被寵壞的孩子,總以為所有幸福都自然而然地根植於生活之中。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才發現並非如此:考試不及格、沒能入選球隊、找不到工作、被女朋友甩了、被公司解僱,或者其它任何權利意識受到挫敗的時候。這真的令人非常痛苦。

然而,這種痛苦或許,而且幾乎可以肯定,是品格成長的先決條件。主要原因是痛苦培養了一個人感恩的能力,讓我們意識到如果沒有仁愛,生活會變成什麼樣。沒有人想要痛苦,但我們需要它來糾正我們的認識,讓我們明白哪些人、哪些事對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至關重要。

我的父親曾經是一個教堂唱詩班的指揮。我記得在每個禮拜日,他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擔心有人會爽約不來唱詩。我還記得當主唱缺席排練或退出時,他感到多麼沮喪甚至憤怒。

後來我也追隨他的腳步,這想起來真的挺有意思!他給了我一條重要的建議。他說,對於自己曾經因為人們沒有參與而生出的每一點憤怒,他感到十分後悔。他說,對任何人提供的服務表達真誠的感激,這樣做會更容易,也更好。如果一位關鍵歌手退出,你不要生氣。你應該對他們過去所有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並祝他們一切順利。

在這一點上,父親是對的。我後來就是這麼做的。你知道嗎?很多時候,對方真的會為我的感激之情而感到震驚。這也激勵了他們,一有機會就回來唱詩班服務。那次經歷讓我明白了感激的價值。感激之情不容易遇到,但是當它真誠地從內心流向他人的時候,他們總是會銘記在心。

當然,並非所有情形都要表達感激之情。有時表達感激會讓人覺得是在奉承,而且沒有什麼比這更明顯的虛偽和操縱了。更好的做法是僅僅在內心去體會這種感激。你的言語和非語言交流會反映出你內心的感激之情。這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真誠紐帶的絕佳途徑。

對恩人心懷感激,會激發更多意想不到的善行。因為他人無法服務而感到憤怒,其實是在懲罰他人的善行。英國現代神學家切斯特頓(G.K. Chesterton,1874-1936)在其著作《回到正統》(Orthodoxy)一書中也提出了另一個觀點:「所有幸福的檢驗標準都是感恩。」因為感激他人為你所做的和正在做的事情,意味著你與現實緊密相連,而不是奢望不付出任何代價就能獲得幻想中的豐盛的一切。

還記得幾年前新冠病毒(COVID-19,即中共病毒)疫情期間政府發放給民眾的資金嗎?人們為此感到高興嗎?當然。每個人都喜歡錢。然而感恩之心呢?不如高興之心那麼強烈。如果說這樣有什麼問題的話,那就是為相反的情況埋下了伏筆。當資金斷流時,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憤怒,尤其是當他們發現自己現有的收入大幅縮水時。他們的購買力以通貨膨脹的形式被偷走了。

最終的結果是有一群民眾,他們心中充滿了怒火。免費發錢最終並沒有幫助到什麼。這就是免費東西的問題所在:一開始人們喜歡它,第二次人們期待它,第三次人們就會索取它。一旦停止,結果就是報復。從這件事我們可以得到一些人生的教訓,其中之一是,福利型國家並非是一條通往幸福民眾生活的可靠道路。

我認識一些非常富有的人,他們死後把所有財產都留給了相關機構,而不是自己的後代。他們為甚麼這樣做?因為「信託基金子女」(trust fund kids)的長期經驗表明,享有財富的應得繼承權並不能造就卓越的孩子,反而會適得其反。它會滋生懶惰、倦怠、冷漠,最終導致痛苦。這些都不是鑄造成就的良好心理框架,而成就才是通往自尊的唯一真正途徑。這樣做的父親們是在表達愛,即使孩子們並不總是理解長輩的良苦用心。

當然,這並不是說把巨額財富傳給家人總是錯的。但是,當發生財富不傳給子女的情況時,受益人需要意識到父親為他們做出的犧牲,要意識到父親不想他們淪為應得權利心態(entitlement mentality)的受害者。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認為,我們值得擁有無盡的恩惠,無論是物質還是情感方面,有這樣的心理習慣是很不幸的。這種習慣可能伴隨各種形式的繁榮而來,然而我們應該抵制這種習慣。當別人善待我們時,我們要心存感激,並以善意給對方回應。要意識到,這種善行並非理所當然。即使善意源源不斷,我們最好把每一次都視為第一次,並給予相應的感恩和致謝。

作者簡介:

傑弗裡‧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並以五種語言出版了10本書,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鎖》(Liberty or Lockdown, 2020)。他也是《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文集》(The Best of Ludwig von Mises, 2019)一書的編輯。他還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學專欄,就經濟、技術、社會哲學和文化等主題廣泛發聲。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原文: The Meaning of Gratitude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