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25年10月23日】

(台灣故宮博物院)
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經
題漢 河上公章句 宋 呂祖謙校
宋紹熙間麻沙劉通判宅仰高堂刊本
宋代福建地區刻書字體,早期頗近於歐、顏風格,氣味古樸;南宋中期以降,逐漸演變出在顏體的基礎上兼有柳公權(778-865)勁挺瘦硬的骨感。起筆常呈現尖角甚至鐮刀狀,橫畫末端多作斜點,字形偏帶傾斜,姿態矯健。
這部《老子》乃傳世孤本,卷首刻有「麻沙劉通判宅刻梓於仰高堂」雙行刊記。文字點畫勁爽,刀法鋒棱峭厲,竹紙初印,墨色明湛,這些都是南宋建陽刻書之精工本色。橫向比對他館所藏仰高堂刊本的避諱字,初步判斷這些諸子典籍應在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5)出版。

(台灣故宮博物院)
資治通鑑
宋 司馬光撰
宋鄂州鵠山書院刊本
司馬光(1019-1086)在宋仁宗趙禎(1010-1063,1022-1063在位)支持下,從一部簡要的周、秦紀年史稿,擴展為橫跨1,362年、16個朝代的編年通史巨著。神宗趙頊(1048-1085,1067-1085在位)親賜書名,意指採集暨論次歷代君臣事跡之有資治道者,以為借鑑。此書歷代傳刻不絕,陸續啟迪新興的體裁著作,進而發展出專門之學,逐漸成為學子必讀的經典。
故宮所藏宋版殘葉4葉,或許便是翻刻自北宋成都府費氏進修堂所刊「龍爪本」。翻刻本除了在紀年下附記干支,以及添入音釋簡注等文本特徵,字體也略見摹仿蜀刻本筆勢開張、字腳銳利、鋒芒畢露的獨特書風。

(台灣故宮博物院)
童蒙訓
宋 呂本中撰
宋紹定二年李埴壽州刊本
國立北平圖書館乃民國初期最具規模的國家圖書館,肩負文化寶庫暨學術重鎮之使命;其圖書徵購政策,一則為國家搜羅重籍,再則為學術研究提供便利。當時山東聊城「海源閣」連遭盜匪劫掠,藏書嚴重散失,平館同仁竭力購求,當中便包括這部一度流落市集舊貨攤的宋刻初印孤本《童蒙訓》。
北宋呂氏家族累世卿相,烜赫至極。呂本中(1084-1145)匯錄其父祖輩的言行事跡,從修身讀書乃至為官施政,形成一部反映出獨特教養環境與家風德范的訓課啟蒙讀物,亦有助於考察宋代歷史、政治與文化,影響深遠。


(台灣故宮博物院)
古史
宋 蘇轍撰
宋孝宗時杭州刊宋元明遞修本
《故宮物品點查報告》所登錄第一部真正的宋版書,是在干清宮東側昭仁殿檢出之《古史》。此乃蘇轍(1039-1112)上古史專著,系以經典材料改寫司馬遷《史記》,表達自己對於先秦人物史事與紀傳體裁的見解。南宋大儒朱熹(1130-1200)肯定此書論史「近理」,元人馬端臨(1254-1323)則推崇其為蘇轍晚年治學「精深」之作。
根據這個版本的行款、字體、刻工、避諱字等線索,可大致推定其刊刻朝代及地域;近年則有學者注意到版心的千字文號,應屬南宋中期國子監大規模修補書版的工作痕跡。至於此書裝潢材質、樣式,則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之後的皇家善本特藏面貌,未再改裝。
(台灣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