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25年11月25日】

一個風格化的滿「寒月」插圖。(Shutterstock/大紀元製圖)
今年12月的滿月將在夜空中升得比未來近20年中的任何時候都要高。由於涉及月球軌道的罕見事件——每18.6年才發生一次——下個月的滿月,被稱為寒月(Cold Moon),將達到絕對的極致。
更令人驚嘆的是,12月的滿寒月將顯得比平常明顯更大、更亮,因為它將是一輪超級月亮——這是2025年三輪超級月亮中的最後一輪。
12月4日東部時間下午6:14,寒月將達到技術上的「滿月」——也就是它與太陽正好相對的時候——使其成為可能最圓的形態。然而,對那些希望有更長觀測窗口的人來說,滿月發生前後的夜晚,它看起來都會幾乎是滿的。
所有這些天文事件結合起來,將提升這次滿寒月在天空中的位置並放大它的尺寸,使它更加特別。直到2042年,我們才會再見到類似的一次。
每18.6年的極致高度
下個月,月亮將升到比12月通常更高的位置——滿月經常靠近冬至,因此一般是全年最高的滿月。
眾所周知,月亮的弧線會隨季節升降;冬天升到最高,夏天最低(太陽則相反)。我們知道,這種弧線變化是由於地球相對於其軌道平面(黃道)的23.4度傾斜造成的。這也是四季存在的原因。

寒月。(Shutterstock)
但還有一個更不為人知的天體機制,會在不受地軸傾斜影響的情況下,微妙地增加或減少月亮的高度:月球的軌道平面並非完全平貼在黃道(地球軌道平面)上,而是傾斜了5.1度。因此,它的軌道平面必須在兩個點與黃道交叉,這兩個點稱為「月球交點」,連接這兩個交點的假想線在旋轉。
這個旋轉的平面既不隨月亮繞地球運行,也不隨地球繞太陽運行,而是相對於恆星和天球赤道旋轉。它的「交點歲差」需要18.6年完成一次完整循環。因此,雖然我們看到月亮平滑地划過天空,但實際上它也在兩個極端之間不可察覺地上下擺動。

一幅展示大月停和小月停的插圖。(Shutterstock/大紀元製圖)
因此,每18.6年,這種歲差會為月球弧線增加額外的5.1度高度(同時將其升起和落下的位置推向極致),使其達到28.5度。這一事件被稱為「大月停」(Major Lunar Standstill),因為月亮的弧線達到極端高度,並在下降前似乎短暫停頓——而當它與冬至相遇時表現得最為壯觀。
相反,「小月停」就不那麼驚人,因為這時月球軌道平面會減少5.1度的高度(同時縮小其升起與落下的位置範圍)。月亮的赤緯幅度減小至約18.3度,意味著它看起來就像一年中普通的滿月。
我們現在正處於「大月停」之中,而12月的滿寒月在2042年之前不會再達到這些高度。
2025年的最後一輪超級月亮
不僅滿寒月將升至最高,它下個月還會顯得比平常更大、更亮。這不是幻覺。月亮的直徑將比平均值大約7%,亮度則會增加約16%。雖然一般觀察者可能注意不到這種差別,但它絕對會被肉眼察覺。
顯然,月亮的質量並沒有變大,那麼為甚麼它看起來會更大?關鍵再次在於月球的軌道,它並非完美圓形,而是橢圓形。因此,有時它離地球更近,有時更遠。當它到達最近點(近地點,Perigee)時,就成為「超級月亮」,顯得更大;到了最遠點(遠地點,Apogee)時,則稱為「迷你月亮」(Micromoon),顯得更小。
今年的滿寒月將是一輪超級月亮——2025年的第三輪、也是最後一輪超級月亮。
滿寒月的民間傳說
在討論月亮的大小和弧線高度之際,人們幾乎忘了滿月背後的傳說。為甚麼它被稱為「寒月」?答案如今看來和幾個世紀前命名它的美洲原住民一樣顯而易見。

一幅星光冬夜中的滿月插圖。(Shutterstock)
許多傳統的月名是由美洲原住民或早期定居者根據季節命名的。顯然,冬天寒冷刺骨,而寒月的名字正是莫霍克族(Mohawk)所賦予的,根據《老農民年鑑》(The Old Farmer’s Almanac)。不過,這只是12月滿月眾多名字中的一個。
由於樹木和樹皮在寒冷天氣中收縮發出的爆裂聲,克裡族(Cree)稱它為「爆裂樹木之月」(Exploding Trees Moon),而奧格拉拉族(Oglala)則稱它為「樹木爆響之月」(Moon of the Popping Trees)。
出於對雄鹿脫角的敬意,達科他族(Dakota)稱它為「鹿脫角之月」(Moon When the Deer Shed Their Antlers)。海達人(Haida)和切羅基族(Cherokee)的「雪月」(Snow Moon),以及西阿貝納基族(Western Abenaki)的「造冬之月」(Winter Maker Moon),對今日的人來說也同樣容易理解,就像「寒月」一樣。
原文「The Full 『Cold Moon』 Will Rise to Extreme Heights Unrivaled Until 2042—Here’s Why」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