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1年12月27日】
台灣醫界及環保團體關心台灣的空氣及國人健康,12月25日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廳召開“細懸浮微粒(PM2.5)對國人健康的影響與對策”高峰會議,並邀請香港健康空氣行動 (CAN) 代表來台分享香港經驗。與會學者指出PM2.5可進入呼吸系統造成呼吸及心血管疾病,他們也關注中國空氣污染嚴重對台灣的影響。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詹長權教授分析大陸沙塵暴對台北盆地民眾健康影響指出,追蹤1994至2007年的33萬名民眾就醫資料,發現平均每年約有440人因此死亡。
PM2.5為粒徑範圍在2.5微米或以下的細懸浮微粒,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周桂田教授指出,PM2.5大約只有頭髮直徑的1/28,因為非常微細所以可以穿透肺泡,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詹長權指出,沙塵暴攜帶大量硫化物、懸浮微粒等污染物,其中又以PM2.5最易附著有毒物質。台北盆地每遇沙塵暴來襲,PM2.5濃度從平時每立方公尺30微克,飆升到40─50微克。
PM2.5危害人體健康
台大公衛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鄭尊仁教授指出,藉由細胞與動物實驗結果得知PM2.5 健康效應有肺部發炎與傷害、呼吸道阻抗、心跳血壓與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系統性氧化壓力、發炎與內皮細胞功能異常、胰島素阻抗升高,以及心血管疾病等。
台大醫院小兒部小兒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醫師表示,PM2.5對兒童影響的重要層面有新生兒早產與出生體重過輕、呼吸道疾病、肺功能下降、氣喘與過敏,慢性咳嗽,慢性氣管炎等。尤其兒童氣喘與過敏比率逐年增加,更需管制空氣污染的惡化,保障國人與婦幼的健康。
馬偕醫院江盛醫師表示,研究顯示人如果從小居住的社區和工作地點都是空氣品質差和污染物暴露的地方,將使心臟病和肺癌風險大大增加。周桂田說:“台灣吸菸的人口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但肺腺癌的發生率卻逐年上升,主要原因與台灣空氣中的PM2.5太高有關。”
中國沙塵暴嚴重影響台灣空氣品質
詹長權指出,大陸沙塵暴每年從12月到4月來台灣幾十次,每年秋冬從長江下游出海後來到台灣,一年的沙塵暴大概有25%到台灣,其他75%到韓國和日本,台灣空氣品質受到沙塵暴影響很大。
詹長權說,台灣的空氣污染來源於交通、火力發電廠、工廠,以及來自中國的污染。他分析沙塵暴對台北盆地民眾的健康影響,發現沙塵暴來襲期間,每天死亡人數多16人,從1994到2007年共有380次沙塵暴襲台,每年台灣約有440人的死亡與沙塵暴引發的心肺等疾病有關。多數65歲的年長者,易於沙塵暴來襲當日發病死亡;65歲以下的人心肺功能稍好,撐到隔天發作死亡。
環保署長:中國應加強沙塵暴資訊的透明
日前在環保署發表“中華民國重大環境事件彙編”一書的記者會上,針對跨境污染提問,環保署長沈世宏指出,跨境污染產生之後,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國自己的境內,然後再到我們台灣,理論上中國應該更多地小心,結果它自己都沒辦法關心,怎麼還關心到台灣。所以,這樣的情況來講,我們被它害的簡直無能為力。沈世宏說,中國應該去監測防範沙塵暴,當一發生開放資訊讓台灣知道,在預警方面我們可以提早。負責彙編工作的中央大學教授呂理德也表示,中國沙塵暴的PM2.5防範,中國勢必要加強資訊的透明,但這牽涉到制度的問題。
醫師建議,沙塵暴期間病患應遠離PM2.5的威脅,儘量不要外出,否則應該戴N95口罩防護,才能確保個人健康。
專家質疑中共不願配合防範沙塵暴
鄭尊仁指出,PM2.5濃度許多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境外傳輸,這部分要如何解決是個問題。前環保署署長、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重信建議,國際合作減量很重要。但中共的合作態度令人質疑,鄭尊仁舉例,曾經問過日本環境大臣如何讓中國減少沙塵暴,日本大臣說有兩件事讓他非常生氣,第一是因為從2006年開始,日本和韓國每年都撥款很多錢給中國,希望中國改善沙塵暴,結果中國卻把錢拿去買軍事設備、武器。3、4年前召開記者會,他非常生氣地公開罵中共,因為花了那麼多錢,中共並沒有改善沙塵暴問題;第二是防沙塵暴飛往日本的路線,中共也以國家安全為藉口拒絕提供,讓日本大臣氣到不知中共為何有這種說法。
鄭尊仁說,日本大臣也問台灣是否能補助中國改善污染?他強調,台灣環保署要立法院通過預算錢都不夠,哪有錢去捐?若有錢也不會捐給中國,因為他們會買飛彈來打台灣,而且當時已經有1,500多顆對準台灣。
中國PM2.5比台灣高非常多
12月4日,美國駐華使館的空氣監測設備顯示,當天傍晚7點鐘,pm2.5數值達到522微克/立方米,超過“空氣品質指數”(AQI)最高換算標準500,北京PM2.5數據再次爆表。但北京市環保局則稱是輕度污染,據了解,目前北京市環保局僅公布空氣污染指數(API)。目前,中國API指標數值範圍為0-500,僅包含粒徑更大的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三個指標,對危害嚴重的PM2.5和臭氧並未納入,中共拒絕公開PM2.的數據。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指出,目前中國大陸PM2.5比台灣高非常多,他的研究顯示北京甚至為台灣的3~4倍,比較北京、上海、香港及台灣,北京最高,次之上海、再其次香港,台灣是當中最適合居住的地區。
彰化醫盟葉光芃醫師表示,從美國大使館公告北京PM2.5嚴重超標開始,這兩個月PM2.5是中國最熱門的議題。以前中國都是掩蓋。現在上海嚴重超標也在爆發,大概全中國掩蓋不住了。在台灣公民行動反國光石化運動落幕,並成為追求環境正義的範例。但在大陸公民行動抗爭不像台灣、香港容易,可能有被政府抓起來的危險。對此,葉光芃指出,如果公民行動是為了空氣,可能要用抓的方式比較困難,因為他是真正影響人民健康,而且全球都在關切PM2.5,中共如果要採取激烈行動可能不適當。
專家:“重大環境事件彙編” 提供大陸公民參考
環保署長沈世宏指出,“中華民國重大環境事件彙編”從1960年代台灣第一件公害糾紛“急水溪污染事件”到近期的國光石化爭議,都顯現了台灣環境政策的改變,新書透過採訪重要人物,以口述歷史方式記錄了台灣環境史一路走來的足跡。他表示,環境運動的改變,主要來自於草根運動的推動。“從這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是從威權時代到民主時代,草根運動的濫觴、成長、茁壯,而發揮他們對於政府政策決策過程,一個參與機制的改變,使民眾權益的保障比過去更完整的一個紀錄。”
沈世宏表示,“中華民國重大環境事件彙編”一書,也呈現出政府與民間在拉鋸過程裡面如何讓事實呈現,這需要透明及參與的機制,讓爭議各方都能推出信任的專家,針對所爭論事實弄清楚,一旦事實澄清、因果關係清楚,其實很容易獲得共識,去做後續的決定。其實很多雙贏的案例,大家可以心平氣和來解決問題。
呂理德教授表示,這本書其實可以給大陸參考,因為就是記錄台灣在1985年左右戒嚴時期,當時蔣經國當總統戒嚴部隊都在手上。而台灣公民因為環境污染問題,怎麼突破戒嚴反杜邦運動上街集會、結社又到總統府抗議;從而環境運動結合政治運動,解嚴後開始有反對黨成立,才有台灣今日的民主化。
呂理德說,這本書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將台灣曾經經歷的經驗留下來,而大陸民眾要環保改善他們生活,一定要從弱勢的勞工才有可能突破。他也說,台灣曾經過環境污染及環境破壞時代,但台灣也曾經有變好的,他舉例,華人給人家覺得落後的印象,但台灣人垃圾分類等做得很好,台灣經驗可以給世界華人做參考。
台灣PM2.5管制標準比照美日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謝燕儒表示,環保署日前預告台灣PM2.5的管制標準,將比照美、日兩國,年平均值15微克、24小時值35微克,預計明年中正式實施。另外,環保署近一年來在多場減碳會議上都有跟中國官員提及要求改善沙塵暴問題,目前台灣已有對中國沙塵暴掌握和預報的能力。
陳重信、詹長權更認為,台灣應該比照世界衛生組織(WHO)來制訂PM2.5標準,也就是年平均值10微克、24小時值25微克,針對PM2.5訂出最嚴格的控管標準,才足以保障台灣人的健康。
管制PM2.5 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指出,文明國家重視法治及對環境的尊重,國家不是只有追求GDP,就看政府選擇走哪條路。
莊秉潔說,根據美國的經驗,在管制PM2.5之後,希望每年減少16萬到23萬人死亡。他認為,目前中國大陸PM2.5比台灣高非常多,台灣嚴格管制PM2.5之後,可以將台灣建設成像美國大部分城市或溫哥華一樣的空氣品質,這樣會吸引他們移民到台灣來,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會非常好。
專家建議PM2.5減量對策
陳重信建議,固定污染源方面,石化產業及火力發電廠等,應採取最佳可行技術減輕排放;移動污染源方面,台灣2,000萬部汽機車,其中有1,400萬機車是PM2.5主要來源之一,一定要繼續推動無碳能源政策,才能減少PM2.5排放量。環境教育要加強向民眾宣導PM2.5,讓大家知道減少PM2.5會增加壽命、減少健保開支,減量政策自然會受到民眾接受。
莊秉潔建議,應落實空氣污染的總量管制,指定總量管制區,當空氣不符合標準時,主管機關可指定污染削減目標及期限。他也建議依社會成本徵收空污費,讓污染有減量的經濟誘因;並應以健康考量而非成本考量,多蓋捷運減少排放PM2.5。
香港經驗——乾淨空氣運動的推動
陳方盈分享香港經驗指出,香港政府對於PM2.5的認知其實非常低。香港只有14個監測站量度空氣污染物,但只有1個量度路邊污染物PM2.5的監測站,由於政府沒有從公共衛生的角度關心空氣污染的問題,所以民間NGO自己來量度並發布PM2.5的數據;她希望政府增加路邊監測站量度PM2.5的數據。
陳方盈表示,PM2.5招致的社會成本可以達理指數計算,監測並即時公布因空氣污染引致公共衛生受損的經濟成本,自2009年7 月起,因空氣污染而導致的提前死亡人數為2,806人,總留醫床位日數為159,305日,求診次數是15.55百萬,實際損失4,758 百萬港幣(約18,677.51百萬新台幣),因PM2.5致不能上班上學等無形損失為31,536 百萬港幣(約123,810.34百萬新台幣)。
陳方盈說,CAN經常向當局反映意見,確保政策有效改善空氣污染問題,是目前香港最前線、最活躍的環保團體 (會員達25,000人)。但在推動時也會遭遇到政治阻礙、公眾欠缺對環保議題的認知、以及對於經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爭議,所以CAN針對教育、遊說、以及動員公眾參與著手,讓學生親自對生活周遭的空氣作採樣量度PM2.5的嚴重性,並作活潑化社區教育舉辦活動比賽等,例如做口罩設計比賽,讓公眾體會若將來必須天天戴口罩的感受。
她表示,CAN也透過和醫療團體的教育短片製作及透過社交網絡接觸更多群眾傳遞改善空氣污染的信息,並遊說影響政府的決定將PM2.5的訴求放進政綱內;並向各區區議員候選人及行政長官候選人簽署,並協助政府對環保法令的立法;同時也針對貧苦大眾及運動愛好者著手以提升及動員公眾參與。但貧苦大眾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環境,常不能搬到乾淨的環境居住,因為空氣污染也是社會的不公義;而在香港一年裡適合運動的空氣品質只有30天,運動愛好者也是空氣污染嚴重的受害者。另外,我們也會用公民抗命的方式,去抗議政府一些不改善空氣污染的情況,不同的NGO之間也有很多的聯合行動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