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小巴黎」主流觀神韻 感受神之舞

【正見新聞網2012年01月07日】

2012年1月6日,素有“北美小巴黎”之稱的加拿大大都市蒙特婁再次被美國神韻國際藝術團的頂級演出震撼。主流社會的觀眾普遍反饋觀賞神韻演出,真實的體會到了“神之舞”的韻味。

當晚蒙特婁藝術中心梅桑納芙劇院座無虛席,據主辦方介紹,繼1月5日第一場演出門票售罄後,第二場演出再次爆滿。

中國古典舞、民間舞、民族舞讓現場觀眾對中華神傳文化的體驗直接又真實,人們驚呼這是“神在舞”。舞蹈藝術家們的一舉手、一投足、甚至每個眼神都讓觀眾為之心動不已,或歡笑、或感傷、或驚喜、或落淚……。

中華神傳文明,大戲五千年,反覆書寫著正義戰勝邪惡、危難中神佑善良的主題。觀眾普遍反饋神韻演出以至善至美的舞台藝術,讓人們在藝術中看歷史、在舞台上賞文化、在喜悅中明善惡、在震撼中悟天機……。

跨國移民顧問公司創辦人兼老闆:舞蹈視覺效果壯觀

一家跨國移民顧問公司的創辦人、老闆兼執行主管考迪娜(CODINA)女士對藝術非常酷愛。她說:“她覺得中國古典舞非常漂亮,視覺效果非常華麗(GORGEOUS), 我非常喜歡這場演出。”

她說:“神韻演出所有的舞蹈都很漂亮,每個舞蹈都有自己的故事,而當所有的演員在一起舞動時,產生了非常神奇、壯觀的視覺效果。”

她認為神韻演出中無論男演員還是女演員的舞蹈都很漂亮,她說:“女演員的舞蹈很婀娜、優雅,至善至美,精巧細膩;而男演員的舞蹈非常大氣,舞台的效果極佳。”

她認為演出中的一切都非常完美,她說:“演出中的音樂,服飾,還有組舞的配合,每一個細節都很完美,所以整場演出才非常吸引人。”

她說:“我能夠感受到演出中的能量,那種能量將觀眾深深的吸引入節目中。”

她也提到她意識到了神韻和西方芭蕾舞的區別,她說:“在傳統西方的芭蕾舞中根本看不到在神韻演出中男演員那樣的翻騰動作,而且神韻演出的步法和身法不同凡響,例如神韻演出中女演員那行雲流水般的舞步,非常、非常漂亮。”

皮特‧瓦伽(PETER VARGA)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兼英語教師,他看過神韻後讚嘆道:“演出太壯觀了,我在歐洲和北美都看過很多演出,但這場演出是我看過的最好的演出。演出很有獨創性,而且很有教育性,我從演出中學到了很多的中國文化,而且演出中將東西方音樂結合在一起的效果也很好。”

他表示:“這是我第一次觀看中國古典舞演出,演出很和諧,我很喜歡這種舞蹈。”

他說:“我覺得演出中有一種和諧的精神,而且很歡快,色彩很斑斕,而且很賞心悅目,特別是演出的服裝和演員那行雲流般的舞步得配合,效果都非常好。”

輝瑞製藥公司醫療主管夫婦:從舞蹈中感受能量

跨國製藥公司輝瑞製藥公司醫療主管斯坦‧格雷熱爾(STAN GLAZER)先生和夫人同樣在輝瑞任醫療主管的奧蓋塔‧塔瑞瓦(OLGA TARASOVA)女士對舞蹈演出印象深刻。格雷熱爾先生說:“演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中國古典舞。”

他表示:“我在大多數舞蹈中都感觸到了演出中的能量,演員們通過她們整體的配合,他們的舞姿以及演出中的音樂都向觀眾傳遞著能量。我發覺在演出中,演員,音樂還有演出背景的視覺效果還有演出的顏色之間都有某種聯繫,顯然有些什麼東西,傳遞著某種的正的能量。”

他表示,正像神韻的名字一樣是“神之舞”。他說,神韻讓他完整的看到了中國舞蹈。

塔瑞瓦女士說:“演出非常美麗。舞蹈寓意深刻,演出以正邪大戰中,(主佛)戰勝紅龍開場,……非常好的主題。”

演出以《開元序幕》開場,凝成紅色惡龍的邪惡,被主佛擊敗,逃入人間,在數千年的文明演繹中正邪的交戰從未停歇,從亙古延續至今,在歷史的結局,主佛降臨人間銷毀紅色惡龍,善良的人從危難中被神佛解救。

註冊會計師:自然純真的演出

蒙特婁的註冊會計師皮埃爾‧查倫接受採訪時說:“演出令人耳目一新,因為神韻演出與眾不同。我們平時習慣於魁北克太陽馬戲團和許多其它表演,但神韻給我們帶來更自然、更純真的表演。 ”皮埃爾‧查倫說:“就其豐富的內容,演出富有不同的韻味。”

皮埃爾‧查倫又說:“表演節目裡,既能觀賞到古老的中國,又有現代中國的畫面,兩者有所聯繫,非常有意思。我不知道‘猴王’這個故事。看完表演後,我很想去讀這本書!看完這麼一場充滿文化氣息的表演,感到非常愉快,同時,神韻讓我們從中很輕鬆地學到許多東西。”

《金猴出世》表現的是中國著名古典神話《西遊記》中的一段故事,莊嚴殊勝的天宮被美猴王攪亂,各路神仙無可奈何時,佛祖降伏了猴王,從成了美猴王西天取經之路。這個節目也是大學物理教師蓋爾伯特‧蓋裡納斯(Gilbert Gelinas)的最愛,他說:“顏色太漂亮了。編舞也很棒。演得太好了。”美猴王和仙女們穿梭於天幕中展現的天宮和舞台間的美好景象讓他印象極為深刻。

酒業管理局經理:演出展現善惡和多元文化

魁北克省酒業管理局(SAQ)人力資源部經理凡德瑞克•羅伊(Frederic Roy)帶著10歲的女兒觀看演出,羅伊認為演出非常精彩,他說:“這是一個真正好看的演出。她的多元化,她純正的色彩,真的,真的很有趣,尤其是對孩子們,他們很喜歡。”

從來沒有看過中國古典舞演出的羅伊在演出中感受到了神韻的韻味。他非常喜歡《飛雪迎春》的舞蹈。少女們白色的手絹如飛舞的雪花,笑臉明媚,在銀裝素裹的北國疆土上,飛舞的白雪迎來了一抹新綠,帶著春天的希望款款而來。這個節目也是羅伊先生最喜歡的節目。

他還表示,在神韻的演出中,還展現了善與惡的對比。

市政工程經理:舞蹈如神助 音樂觸及靈魂

作為舞台愛好者,尤其是舞蹈愛好者市政經理、土木工程師查理斯•雷諾(Charles Renaud)和食品經紀人奈蒂•納普若茲(Naydine Hupperetz)當晚共同欣賞了演出。

他們首先談到了色彩,雷諾說,演出所運用的色彩令人嘆為觀止,還有服裝,一切都太美了,太夢幻了。雖然對西方的芭蕾極為熱衷,第一次觀賞神韻舞蹈的雷諾還是大開眼界,他說:“中國古典舞真的很輕盈,舞蹈家們如飄如逸,他們輕而易舉地就能凌空飛起。”

他又說,“編舞非常精湛,演員們舞蹈動作連貫流暢,如有神助,讓人屏息凝神,舞台有時給人感覺是如此巨大廣袤,演員們旋轉、飛舞,一切都讓我著迷。”談到演員的配合時,他說:“讓人耳目一新,(演員們)始終保持連貫的隊形,布局站位都太棒了。”

納普若茲女士最喜歡台灣阿美族的高山舞蹈。舞蹈展現的是讓大山開懷、讓篝火起舞的阿美族少女熱情奔放、輕快歡樂的舞姿。納普若茲女士對天幕情有獨鍾,她說:“我特別喜歡當人物從天幕裡下來,然後突然出現在台上的一幕,真的很棒。這是第一次看(這樣的天幕),很驚喜!”

婀娜飄逸的仙子們奇妙的長袖舞影讓無數觀眾感動,也包括雷諾。“絲綢的長袖,優雅,飄逸,真的讓人讚嘆不已。”雷諾先生又說:“神韻的音樂很感人,賦予精神層面內涵,一直觸及到我們的心靈深處,好似有什麼東西能抓住我們的心弦一樣。”

高科技產品行銷總監:這場演出太神奇了

加拿大一家高科技公司的產品行銷總監哈坎‧克裡奇和太太觀看神韻後,直贊“神韻演出太神奇了”。

克裡奇先生說:“這場演出太神奇了!揮灑自如的舞蹈,旋律優美的音樂,非常好!”他說:“我尤其喜歡小和尚的舞蹈,編舞將幽默風趣融入舞蹈之中,融合得相當棒!”克裡奇太太說:“太美了!這真是一場藝術盛宴。那個女舞蹈演員的荷葉舞,跳得實在是美!太美了!”

克裡奇先生表示,神韻樂團將整場演出增色好多,音樂清新動聽,沁人肺腑 。

大型連鎖超市老闆:“藏族舞太美了!”

艾倪‧車伊布(ENIE CHEIIB),是蒙特婁大型連鎖食品超市阿道尼斯(ADONIS)的老闆。看了神韻上半場的演出後,在談到對神韻的觀感時,車伊布說:“太美了,非常美,很有趣,很放鬆。令我們都印象深刻。”

車伊布的太太表示:神韻晚會的色彩、音樂都讓他們印象深刻,她說:“很美的演出,非常享受。”

喜歡古典音樂的車伊布表示,很喜歡神韻的音樂,非常有精神內涵、非常輕鬆、特別美好。車伊布表示喜歡上半場最後的那個舞蹈節目,他說:“藏族舞太美了!”

車伊布表示,今晚是他第一次看神韻晚會。他說,以往看舞台表演從來坐不到10分鐘,今天他從頭看到了尾。車伊布的太太接著解釋說:“神韻的演出真是太美了。”

談到神韻的天幕,車伊布的太太說:“神韻的天幕太美了”,車伊布接著說:“這真是個絕妙的主意,非常美。”

車伊布說,如果用三個字來形容對神韻演出的觀感的話,他會用“華麗”、“輕鬆”、“絢麗”這三個字。

車伊布的太太表示,對神韻最深刻的印象是神韻展現出的堅定,她說:“很難做成的事,他們做成了。他們很堅定,很了不起。”

公司採購主管: 看神韻 一家人的驚喜

在一間大型批發公司擔任採購主管的瑪麗•克羅德(Marie Claude )一家5人一起欣賞了當晚的神韻演出。據克羅德介紹,來看神韻,是她女婿給一家人準備的聖誕禮物。她說:“這是我們的聖誕禮物,我的女婿給我們的聖誕禮物。這是一個驚喜,出乎我的意料。”

走出晚會劇場,克羅德說:“首先,我要說,神韻晚會太美了,舞台色彩太美了。”克羅德表示,她也非常喜歡晚會裡飄逸的絲綢服飾,她說:“絲綢服飾太美了。”

克羅德表示,舞蹈和音樂也很美,她說:“我酷愛晚會的樂團,現場音樂太美了。樂團現場伴奏對我來說,簡直就是錦上添花。”

第一次看神韻晚會的克羅德表示, 要把神韻晚會推薦給更多的親朋好友們,她說:“我會說, 去看吧,這是一場美麗的演出。坐在劇場裡,看著演出,你覺得時間過得飛快。”

瑪麗•克羅德的先生埃裡克•克羅德(Eric Claude)是一個公司的檔案經理,他說:“演出太好了,豐富多彩。我最喜歡的節目是開場第一個。我喜歡節目的隆隆鼓聲、音樂、節奏。”他表示,晚會的開篇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是怎麼來的,讓他感到震撼。他說:“我打心裡喜歡這台晚會。節目讓我開闊了視野,我想我要學習有關中國文化的東西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