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病情加速惡化 越來越嚴重

王維洛

【正見新聞網2012年01月18日】

從三部《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看長江資源生態環境的惡化

1、三部《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

《長江保護與發展》是中國科學院、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從2006年起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項目。研究的結果匯集成為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2007年04月14日第一部報告《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在長沙首發;2009年4月18日第二部報告《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9》在北京公布;2012年1月6日第三部報告《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11》在北京首發。

在第一部報告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家洋還是強調的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長江保護與發展上取得的所謂舉世矚目的成績。而在第三部報告發布會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瑜則著重長江上中下游存在的三大問題: “長江源區和上游湖泊水量劇烈波動,中游通江湖泊受三峽工程蓄水的深刻影響,下游湖泊普遍水體富營養化。”

三部報告的時間跨度並不大,也就是四、五年的時間,但是從三部報告的資料變化中可以看出,長江的資源生態環境正在加速惡化。如果說這是三份體檢報告,那麼長江的病情是越來越嚴重,長江河流生態不是進入一個越變越好的正循環,而是進入一個越變越壞的負循環。

2、西藏高原資源生態環境的退化

長江發源於西藏高原。長江水利委員會利用歷年遙感數據,結合現場考察,得出長江源區冰川面積總體處於快速退縮狀態,2009年冰川總面積與1977年相比,縮減了126.33平方公裡,減小了11.8%。冰川後退,這是長江源區和上游湖泊水量劇烈波動的根本原因。正如2011年報告指出的:長江源頭和上游區冰川融水增多,多數湖泊面積短期內呈擴大趨勢,而隨著時間推移,隨著冰川面積的大幅度減少,冰川融水將逐步減少,可能導致以冰川融水為主要補給源的湖泊萎縮甚至消亡。

近百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1攝氏度,高於全球平均升溫0.74攝氏度,而長江源區年的平均氣溫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一共五十年間已經升高1.42攝氏度!冰川後退,荒漠化加快,植被退化、凍土及凍土環境退化等是西藏高原資源生態環境惡化的直接結果。未來長江水量將劇烈波動,也就是意味著洪水、乾旱災難將更加頻繁地出現。

3、三峽工程對中游的影響

如果說第一部報告對三峽工程還是很留有情面的話,還是談三峽工程的所謂防洪和航運效益,那麼第三部報告則對三峽工程做了中肯的評價:“長江三峽工程蓄水運行的累積影響倍受關注,水庫運行,導致庫區富營養化進程加快和支流、庫灣藻類水華頻發,清水下泄引起長江幹流河道劇烈沖刷,壩下河道水文情勢變化造成中游通江湖泊江 湖關係改變和湖泊水情與濕地生態明顯調整,長江特有魚類繁育和四大家魚魚類產卵場以及珍稀水生動物生存等受到嚴重影響。”

2011年長江中下游發生大面積旱災,中國最大的湖泊鄱陽湖幾乎見底,當時江西省水利廳的工程師首先提出,三峽工程清水下泄,加深了長江幹道,降低了長江水位,同時也降低了地下水水位,從而改變了鄱陽湖和長江的自然關係,加速鄱陽湖水位下降,加重旱情。

正當第三部報告發布時,鄱陽湖又出現了60年的新的最低水位,號稱4000平方公裡的鄱陽湖,只剩200平方公裡的湖面。過去中國媒體多稱,三峽工程對中下游旱災沒有什麼大影響,而且還能加大泄水來減輕旱災。而此次陳宜瑜院士則不怎麼客氣,認為“中游通江湖泊受三峽工程蓄水的深刻影響”,將三峽工程釘上恥辱碑。

4、長江珍稀水生動物生存等受到嚴重影響

長江本是世界上魚類種類最多的河流,隨著葛洲壩、三峽工程和溪洛渡水庫大壩工程的建設,魚類生存的自然空間越來越小。三峽工程建設加速了長江白鰭豚的絕種,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經過生態環境專家和民間環保組織的努力,最後終於在三峽水庫上游到金沙江段設置了一個長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屬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生活的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等189種魚類,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魚類有3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保護名錄的魚類有3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公約的魚類有兩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魚類有9種,列入地方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 的魚類有15種。但是,就是在這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長江三峽集團和重慶市政府又要建設小南海水庫大壩工程。照此發展下去,長江將成為物種喪失最快最多的地區。

當物種消失的時候,留給長江流域的人民能是發展嗎?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