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濕地遭遇空前開發 生態災難何以阻止

90年代中期已有50%濱海灘涂不復存在 近1000個天然湖泊消亡 七大水系63.1%河段因污染失去飲用水功能

【正見新聞網2012年02月02日】

鄱陽湖濕地已經變成了季節性湖泊,近年來多次處於幾乎完全乾涸狀態,煙波浩蕩、孤帆遠影的景象不再。圖為2011年湖底變成茫茫草原的情景。

中國大陸濕地面積原本擁有6600多萬公頃,類型齊全、數量豐富。但由於不合理地利用和人為破壞,濕地的面積正急劇縮減。到1990年代中期,已有50%的濱海灘涂不復存在,近1000個天然湖泊消亡,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質因污染失去了飲用水的功能。專家對此憂心忡忡:如何阻擋這空前開發所帶來的生態災難?

濕地的存在與否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孕育和豐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樣性,被譽為“地球之腎”。吐故納新是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必然殃及人類。於是,自1997年2月2日起,每年的這一天有了“世界濕地日”,今年是第16個“世界濕地日”,今年的主題是“濕地與旅遊”。

在全球所有的生態系統中,濕地是最容易受人類經濟開發侵犯的類型。濕地的持續消失和濕地生態系統的衰退,帶來了諸多難以逆轉的生態災難。

大陸濕地的分布及遭受的空前大破壞

據維基百科介紹,中國原本擁有濕地面積6600多萬公頃,約占世界濕地面積的10%,雄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濕地類型齊全、數量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由於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壞,濕地的面積急劇縮減。到1990年代中期,已有50%的濱海灘涂不復存在,近1000個天然湖泊消亡,黑龍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澤濕地喪失,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質因污染失去了飲用水的功能。

儘管1992年中國就加入了濕地公約,也專門成立了“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負責推動濕地保護的規劃和執行工作。但效果甚微,濕地面積仍在急劇減少。

城市區域的擴展,將很多城市濕地變成了居住區。地名中留下一串與水相關的名稱,例如北京的“北窪路”、“葦子坑”、“海淀區”等等。

1960-80年代,廣州市海濱大量存在的紅樹林,到1990年代即使包括人工紅樹林也只剩下3800公頃,減幅達82%。

2003年“追尋通江湖泊”活動的調查表明,長江中下游地區濕地面積呈急劇萎縮趨勢,原有的100多個通江湖泊只剩下洞庭湖、鄱陽湖、石臼湖3個,導致江湖生態系統遭到重創,防洪蓄洪能力明顯降低。

就是最著名的洞庭湖、鄱陽湖濕地區也已經變成了季節性湖泊,近年來多次處於幾乎完全乾涸狀態,煙波浩蕩、孤帆遠影的景象不再,湖底則變成了茫茫草原,對濕地的生態、物種的破壞是難以恢復的、更是災難性的。

全國範圍內的持續大量開墾和不合理開發濕地,濕地水資源的過度取水、調水和排污等導致濕地功能退化甚至喪失,掠奪性開發利用濕地野生生物資源、引起濕地生物多樣性衰退加速,濕地上游地區的水土流失,淤積造成濕地防洪蓄水功能喪失,以及大型水壩的攔截等是造成中國大陸濕地急劇退化的原因。

濕地大省山東——30%的濕地遭到盲目開墾和改造

據大陸新聞網報導,山東共有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等5大類、23種濕地類型,幾乎囊括了濕地分類中5大類28種的全部類型。山東境內面積大於100公頃的濕地達178.5萬公頃,占境內國土總面積的11.4%,約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20。

以黃河三角洲位代表的濕地是我國及至世界暖溫帶唯一一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此地區的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經考察認定,區內有各種生物1917種,其中鳥類271種。

然而,隨著山東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濕地面臨著圍墾改造、污染加劇、過度利用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嚴重破壞和威脅。超過30%左右的濕地已經遭到盲目開墾和改造,淤泥和退化嚴重;大量廢水、污水和有毒有害物質,加上化肥、除草劑等廣泛使用排入濕地導致濕地水質污染和富營養化;對濕地重用養輕,生物資源過度利用嚴重影響著濕地的生態平衡,威脅著濕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濕地水資源相對不足;過度從濕地取水導致濕地乾涸、風化和水蝕加劇,局部出現沙化或鹽漬化;海岸侵蝕不斷擴展。

青海可可西裡

在青海,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裡保護著一大片重要的“高原濕地”,這是中國的水塔甚至是亞洲的水塔。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淘金潮、盜獵潮一度控制著這片土地。成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後,仍舊難以阻擋開礦者的入侵。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才旦周說:“保護區的保護能力仍舊偏弱,4.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有時候巡護不周,就會遭遇非法開礦、打撈鹵蟲、盜獵、非法旅遊者的侵襲。”

河北白洋淀

美麗的河北白洋淀,傳說中的嫦娥仙女下凡,丟落了一塊玉鏡,玉鏡在人間摔碎,就變成了現在北方的魚米之鄉——白洋淀。

然而,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後,這裡年年都遭遇干淀的威脅。原因,除了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導致水量補給永遠跟不上滲漏之外,更重要的是,入淀河流上游修建了134座大中小型水庫。水庫建成後,一旦上游乾旱,白洋淀也往往缺水,為保證上游供水,上游水庫很少願意放水給白洋淀。

與此同時,白洋淀也成為周圍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傾倒的場所,美麗的白洋淀已經成為了臭氣熏天的污水潭。

遼寧濕地生態系統飽受重創

遼寧省濕地資源豐富,尤其濱海濕地,占全國的十分之一。濱海濕地與內陸濕地有很大的區別,由於每天都有潮漲潮落,一些區域時而被淹沒時而暴露出來,在含氧量上的變化也非常大,濕地的區域非常廣,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

而近五年來,這些物種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脅,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從滿潮的時候到潮水退下去低潮的水線間分成三段——高潮帶、中潮帶、低潮帶。而目前,高潮帶幾乎都被人開發完了,有的是填海,這就意味著棲息地的徹底消失;有的是圍海,讓原本的天然濕地變成了人工濕地,將濕地圍成一塊塊來做人工養殖;而在一些河口、海灣,建設了工業園、住宅、港口等。可以說,遼寧的高潮帶區域的野生生物棲息地幾乎消失,被人類侵占了。

這幾年還有一個最爆發性的破壞趨勢就是海參養殖。海參的養殖排放污染是其他養殖排放污染的數十倍至數百倍,是目前遼寧濱海濕地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直接導致了當地大量物種的衰退。

專家憂心:如何制止濕地被空前開發的生態災難?

目前,唯一成功的、被政府反覆宣傳的樣板,就是杭州西溪濕地的恢復。具有雄厚文化內涵、中華文明搖籃的西溪濕地,自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歷史上最大時擁有600平方公裡面積的濕地被蠶食後僅存20多平方公裡、已經成為一潭污水的情形下,自2003年開始,歷經三期工程、共投入100多個億,到2010年才基本完成了生態恢復工程。然而,這一耗資巨大的濕地恢復的樣板工程,又如何對眾多陷入生態災難的濕地推廣應用?

儘管近年來,中國大陸也出台了一些對濕地的保護措施和條例。如《濕地保護條例(第三次徵求意見稿)》、《生態補償條例》、將濕地保護納入了《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全國生態建設和保護規劃》,《全國濕地保護“十二五”實施規劃》的編制,並制定了《濕地保護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

然而有關專家卻認為,這些成果仍舊不足以阻擋“濕地”所面臨的生態災難。

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尤指出,目前大陸濕地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並未得到根本性的緩解,有些地方的情況甚至比保護之前更糟。據調查,這主要原因是我國對濕地的基礎研究嚴重不足,對於濕地的結構、功能,生物多樣性、系統性等等若干問題了解甚少,甚至連最基本的基於本底調查的資料庫都奇缺。

沈尤憂心忡忡地表示,由於科研基礎支撐不足,導致大多數保護措施僅僅局限在某一個很小的區域而毫無全域性和系統性,甚至可以說,我國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濕地保護機制。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