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4年03月31日】
湖北宜昌秭歸縣三天內連發兩次地震。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昨天凌晨0時24分,秭歸縣屈原鎮發生4.7級地震,宜昌市內多個縣震感強烈。在27日0時20分,當地發生4.3級地震。秭歸有“三峽庫首第一縣”之稱,此次地震發生地距三峽工程約25公裡,截至昨日中午,兩次地震引發餘震330餘次。來自湖北省地震局的消息,此次地震暫未造成人員傷亡,對三峽大壩未造成影響。
湖北省地震局水庫誘發地震研究室主任表示,兩次地震發生均與地質構造斷裂有關,此外與三峽大壩蓄水有關聯的可能,但相關度多大尚需後續研究。
他表示,後續還可能發生強有感地震,但不會有破壞性地震。
目前三峽水庫正處於消落期,水庫水位在160米左右。據王秋良介紹,三峽水庫3月29日水位到達160.88米,屬正常水位。據悉,每年4、5月,三峽水位最低,約145米,9、10月開始蓄水,至11月達到最高水位,約175米。
尚無人員傷亡報告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3月30日0時24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北緯30.9度,東經110.8度)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據湖北省地震局發布,湖北省內秭歸縣、巴東縣、興山縣等地震感強烈,而十堰市區、竹山縣、神農架林區、襄陽市區、宜昌市區、長陽縣、宜都市、當陽、遠安、荊門市區、荊州市區、松滋、公安有震感。截至昨日8時15分,此次4.7級地震共發生餘震48次,最大餘震為0時33分發生的1.5級地震。
地震發生後,秭歸縣政府迅速啟動地震級應急響應。據悉,本次地震造成宜昌市夷陵區鄧村鄉竹林灣村一茶廠臨時搭建的雨棚倒塌,部分設備被壓。此外,秭歸縣4個村莊停電,巴東縣部分鄉鎮土坯房落土、掉瓦。湖北省地震局暫未接到人員傷亡報告。
秭歸縣位於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工程壩上庫首,秭歸縣城與附壩連為一體,歷史上因“屈原故裡”聞名。因三峽工程修建,秭歸縣城整體搬遷至原址37公裡處,與三峽工程相鄰。此前,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3月27日0時20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北緯30.9度,東經110.8度)發生4.3級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未來仍或有地震”
主任表示,27日和30日兩次地震,震中相距不到1公裡,都在秭歸郭家壩一帶。第一次地震後發生餘震約150次,第二次地震餘震約70次。兩次地震屬一個地震序列,預計尚未結束,後續還可能發生強有感地震,但不會發生破壞性地震。
“秭歸處於地質斷裂帶之上,兩次地震肯定與地質構造的斷裂有關。”此外他認為,三峽大壩的高水位運行跟這兩次地震可能相關。其中有兩個事實不可否認:其一是秭歸縣地處仙女山斷裂帶和九畹溪斷裂帶的中間地帶,九畹溪斷裂帶與長江相通;其二是仙女山斷裂帶的灰岩區存在溶洞體,與三峽庫區相通。
三峽庫區地震多發
關於三峽工程與庫區地震之間關聯的討論由來已久。三峽工程1994年動工,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據21世紀經濟報導援引秭歸縣誌的記錄稱,1985年前的1000多年間,秭歸縣境內能被直接感知的地震僅6次,分別是1556年、1605年、1898年、1935年、1972年、1979年,其中多數地震震級較小。在三峽開始蓄水的2003年,秭歸有記錄的地震發生了18次,其中15次發生於2003年6月,蓄水基本完成後。
在毗鄰秭歸,同樣屬於三峽庫區的巴東縣,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援引巴東國土局的資料顯示,2003年6月至2011年,不完全統計當地發生3級以下地震1400多次。
主任昨天向早報記者表示,目前是水庫蓄水初期,“有塌陷,有滑坡是(三峽大壩)論證時預料到的。這個地區本身就是地質災害多發區。”但他同時表示,秭歸雖然處於地質斷裂帶,但不屬於地震多發區。“但建三峽大壩前有地震,建大壩後也有地震,不能說蓄水導致了地震,但有相關的可能性。”王秋良認為,要論證三峽大壩與兩次地震關聯度,還需論證“三峽庫區的水到底能滲透到多深,是否有震源那麼深”,需要研究“庫區岩石對水的滲透性”及“斷裂區的性質,是否有利於水的滲透”等兩方面。
針對三峽庫區蓄水誘發地質運動活躍的猜測,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原董事長此前對媒體表示,水庫蓄水會誘發或更準確一點應該叫觸發地震,但地震的震級不會超過該地區構造地震的水平,世界上已經建成的大型水庫幾十萬座,關於誘發的研究成果很多,結論都是一致的。誘發地震的頻度在蓄水初期會多一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目前的監測顯示,蓄水期間水庫地震活動以微震和極微震為主,主要由岩溶、礦洞浸水引發。學術界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水庫蓄水通常觸發距庫區較近且已接近極限狀態的發震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