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4年08月27日】
7月26日,央視《新聞調查》播出的《追查轉基因大米》節目。節目內容是央視記者在武漢一家超市隨機購買了5袋大米,其中3袋竟含有抗蟲轉基因Bt63。因中國從未批准轉基因水稻的商業種植,所以這些大米顯然屬於非法種植。節目再次引發公眾對轉基因作物和食物的高度關注。
事有湊巧,在這期節目播出前一天的7月25日,恰好有14個國家的科學家和農場主聚集在北京的稻香湖景酒店,參加首屆“發展與環境安全論壇”,論壇的主題是“2014食品安全與可持續農業”。而來京的這批科學家們,無一例外地屬於“反轉”(反對轉基因作物種植)陣營。《環境與生活》記者全程參加了兩天的國際論壇,來聽聽這些科學家們怎麼說。
轉基因作物為何一戰能勝?
7月25日,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文化戰略委員會主辦、雲南財經大學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承辦的首屆“發展與環境安全——2014食品安全與可持續農業論壇”在京舉行。中外科學家等嘉賓共300多人與會。論壇圍繞“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展開了演講和熱烈的討論。來自美國、英國、瑞士、丹麥、德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阿根廷、印度、秘魯和中國大陸及台灣的30多位專家、學者及農場主,在會上發表了各自關於轉基因作物的研究結論與實踐體驗,而他們的共識是都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持否定態度。
與會專家高頻次地提到一個關鍵詞——“草甘膦”。草甘膦為何物?據維基百科介紹,草甘膦是美國農業巨頭孟山都公司於1970年開發的低毒高效除草劑,商品名叫“農達”。草甘膦的除草性能優異,極易被植物葉片吸收並傳導至植株全身。草甘膦的研製成功,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工作量,被迅速推廣到許多國家,孟山都也因此賺了大錢。但是,怎樣防止有毒的草甘膦在除草時傷害農作物呢?別急,孟山都緊接著研發出了一系列的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具體方法是,在作物的基因中插入某種基因片段,使其具有抗草甘膦的特性。這樣一來,“農達”在消滅雜草的同時不會傷及轉基因作物,繼而降低生產成本和管理難度。
孟山都最早於1992年正式推出了經過10年研發而成的抗草甘膦大豆。至今,已經商業化種植的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有大豆、棉花、玉米、油菜、苜蓿、甜菜、甘藍等等。而最主要的作物是大豆和玉米,兩者占了全球轉基因作物總種植面積的78%。
此外,還有抗病蟲害的轉基因作物,占轉基因作物總量的17%。最典型的是抗蟲作物,它們被加入了來自蘇雲金芽孢桿菌(簡稱Bt)的基因片段,使植物可以產生殺蟲蛋白(Bt毒素),毒死蟲害,不僅可避免噴洒殺蟲藥,也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央視節目中提到的“Bt汕優63轉基因水稻”,就屬於此類轉基因作物。
據了解,全球有22%的轉基因作物品種同時含有上述抗除草劑及抗蟲的特性。其他類型的轉基因作物還包括抗腐爛型的,如美國加州一公司研發成功的轉基因莎佛西紅柿,就可延長保質期;還有具抗旱抗凍高抗逆性、並增加了維生素A含量的黃金大米等。
俄專家發現轉基因大豆讓老鼠不育
在種類繁多的轉基因農作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大豆。來京的俄羅斯科學院高級神經活動和神經生理學研究所的伊爾馬科娃博士,在大會上展示了她的一項實驗成果:研究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含EPSPS CP4基因片段)對兩代老鼠生理狀態和生殖功能的影響。
伊爾馬科娃博士介紹說,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將大白鼠分成“轉基因大豆組”、“轉基因大豆分離蛋白組”(將轉基因大豆的蛋白分離出來作為飼料成分,餵養大白鼠)、“傳統大豆組”及“對照組”4組,進行實驗對比。研究人員發現,飼料中添加了轉基因大豆的雌鼠,所生幼崽死亡率很高,約51.6%;其次是食用分離出的蛋白質的雌鼠,幼崽死亡率約15.1%。同時,分離蛋白組的雌鼠產崽率降低,平均每隻雌鼠產崽8隻,而其他組平均產崽11隻。另外,轉基因大豆組的幼鼠與其他3組幼鼠相比,明顯發育不良,成年後無法配對產出後代。
伊爾馬科娃博士表示,研究證明用含有“EPSPS CP4”的轉基因大豆作為食物,對老鼠及其後代會產生不利影響,而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可能包括:轉基因農作物常見的嵌入基因不穩定;修改後的重組基因被動物吸收後產生致突變性;“農達”除草劑殘留物(包括草甘膦及其助劑)的干擾等。
丹麥一位養豬場主的實驗
視線轉到北歐,來自丹麥的養豬場主艾博·佩德森通過親身經歷,講述了他用轉基因大豆作飼料後在自家豬身上發生的故事。
2011年以前,他一直在豬飼料中添加價格低廉的轉基因大豆,但一些豬產生的健康問題一直困擾著他:豬吃過飼料後會有腹瀉症狀;一些母豬流產率偏高;更嚴重的是豬仔畸形率高。於是,他做了一個嘗試性實驗:把飼料中的轉基因大豆換成非轉基因的天然大豆。兩年後,結果令他頗為驚訝:不僅母豬產奶量提高了,流產率也降低了,和以前相比,豬仔不再經常腹瀉;母豬也沒有出現腫脹和潰瘍,豬的健康狀況大幅改善,藥品使用量減少。
佩德森說,近3年來情況一直很好,但是困擾他的豬仔畸形問題卻沒有完全消失。他展示了他農場裡畸形豬仔的照片與視頻,包括沒有肛門、沒有嵴柱、沒有右眼、沒有後肢、沒有頭的畸形豬仔。後來,他把畸形豬仔送到丹麥奧胡斯大學做解剖檢測,發現所有畸形豬仔的器官中都含有草甘膦,而且後期實驗顯示,畸形率隨草甘膦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為更進一步調查草甘膦到底滲透到了哪些食品中,他檢測了丹麥超市出售的牛奶、雞蛋、大麥小麥,甚至是自己的尿液,均發現有不同程度的草甘膦殘留。
動物和人尿液檢測到草甘膦殘留
一些轉基因作物由於具有抗草甘膦的特性,自身不會被草甘膦毒死,但未必能逃脫草甘膦殘留的問題。草甘膦殘留會帶來什麼影響?德國萊比錫大學獸醫學院細菌學真菌學研究所的莫妮卡克魯格博士,近些年做了相關研究。她在會上演示,她檢測了奶牛、野兔、家兔和人類尿液及奶牛器官中的草甘膦含量,在所有被測對像的尿液中,均檢測到草甘膦的殘留。
其中,吃有機飼料的奶牛,尿液中草甘膦含量平均為3納克/毫升,而吃普通飼料的奶牛,尿液中草甘膦平均含量則為22納克/毫升。他們的研究還發現,慢性病患者(取樣199人)尿液中的草甘膦殘留,明顯高於健康人群(取樣102人):前者為2.3納克/毫升,後者為1.6納克/毫升。而在另一項研究中,她發現草甘膦殘留可能導致丹麥奶牛患上錳、鈷、鋅等微量元素缺乏症。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獸醫學博士、在德拉瓦縣從事大型動物獸醫的亞瑟·鄧漢姆醫生也介紹說,他在工作中遇到很多死胎小牛,其母牛所在的農場,均種了抗草甘膦玉米,噴洒了“農達”,他懷疑草甘膦對奶牛產生了影響。死胎小牛的肝臟檢測顯示錳含量低下,正常值應為0.6ppm,而它們有的甚至低於檢測下限值0.2ppm。據他統計,餵食轉基因飼料的奶牛,每50頭中會有3至4頭有健康問題,包括舌麻痹症(無法進食)、感染肉毒桿菌以及患關節病導致無法站起等。
草甘膦增加自閉症和老年失智?
擁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輔修食品與營養學)博士學位及生物學學士學位的專家史蒂芬妮·塞內夫,在論壇上作了題為《抗“農達”轉基因大豆對自閉症、不孕不育及帕金森病的暗示》的演講。
塞內夫展示的兩張圖表吸引了與會者的注意。其中一張是近20年美國6歲兒童每年患自閉症的數量增長與美國曆年應用於玉米和大豆的草甘膦使用量(源自美國農業部)對比;另一張圖表是美國每10萬人患老年失智(阿爾茲海默症)死亡人數逐年增長的情況,與草甘膦的使用量對比,兩張圖表均展現出相似的遞增曲線。
史蒂芬妮·塞內夫提到,全球兩大科技學術期刊出版商之一——荷蘭的《食品化學》雜誌,2014年6月刊出的最新研究顯示,美國愛荷華州10個批次的轉基因大豆中,草甘膦及其分解產物氨甲基膦酸的殘存量達到9.0毫克/公斤,遠遠高於農業企業所許諾的上限5.6毫克/公斤。塞內夫還指出,轉基因大豆大部分是通過“化學浸出法”進行食用油提煉的,這種低成本高出油率的煉製方法,會導致致癌物質正己烷的殘留,威脅人類健康。
阿根廷雨水採樣發現草甘膦
阿根廷是轉基因農產品第三大生產國(前兩位是美國和巴西),共有2100萬公頃轉基因農田,平均每年使用2.6億升的草甘膦,1990年的草甘膦使用量是3500升,到2013年,這一數字飆升到3.17億升。
阿根廷國立科爾多瓦大學婦產與嬰兒醫院重症監護室前主任、嬰幼兒兒科醫生邁達爾多·阿維拉·瓦茲奎茲博士,講述了自己十幾年來在工作中的所見所聞。
根據他的臨床觀察,在草甘膦等農藥噴洒區的市鎮中,流產、畸形與癌症的發生率不斷增加,同時甲狀腺功能紊亂和糖尿病流行。瓦茲奎茲博士用圖表對比了阿根廷查科省先天畸形增長數量與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增長的潛在關聯。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嬰兒出生畸形,特別是在草甘膦噴洒期妊娠的婦女,嬰兒畸形率更高。
同時,由於長期大量的空中農藥噴洒,阿根廷普拉塔大學在2012~2013年的雨季雨水採樣中,100%檢測到了草甘膦,濃度為每升14微克到69微克;另外,美國明尼蘇達大學2011年的一項報告顯示,草甘膦在美國雨水樣本中的濃度為每升0.2微克至2.5微克。
進口轉基因大豆未定草甘膦殘留量
與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將,雖然未安排發言,但他4月25日發表於《科技文摘報》上的《正視進口轉基因大豆對13億中國人健康安全的危害》一文提到,“中國衛生部制定的國家標準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規定,水果中的草甘膦殘留不得超過0.1毫克/公斤,玉米中草甘膦殘留不得超過1毫克/公斤。但不知為甚麼,對大豆的草甘膦殘留限量竟然未作規定。”
這意味著中國每年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其草甘膦殘留量是個未知數。而中國轉基因大豆2012年和2013年的進口量分別達到5838萬噸和6338萬噸。糜振玉在文中還提到,“噴洒草甘膦,不僅使芳香族胺基酸缺失,導致轉基因大豆的營養成分嚴重缺乏,而且草甘膦會通過根、莖、葉沉澱在植物內,無法通過清洗去除。”
南京大學發現跨物種“謀殺”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說草甘膦殘留有害健康,那抗草甘膦的轉基因作物製成的食品本身,是否對健康沒什麼影響?
2012年11月,法國卡昂大學塞拉利尼教授團隊,在《食品與化學毒物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轟動一時的論文。他的實驗結論認為,對老鼠進行兩年的試驗證明,轉基因食品本身會影響腎臟與肝臟健康。
後來該期刊於2013年11月因種種原因撤消了那篇論文的刊登,但是據記者了解,今年6月24日,世界最大科技出版社之一的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在其《歐洲環境科學》雜誌上,又重新刊登了塞拉利尼的這篇論文,並註上“支持合理的科學辯論,而不是去審查刪減它”的字句。
到會的英國華裔基因科學家何博士介紹,嵌入基因的不穩定性可能造成基因漂流,影響甚至阻礙食物鏈上層動物的基因序列。她提到,南京大學研究團隊2011年發表了一項顛覆傳統基因學概念的研究:新發現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下簡稱“微小RNA”)會進入人類食物鏈,被納入目標細胞基因組,並改變其基因表達。
2011年9月20日,這份研究報告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細胞研究(英文版)》(Cell Research)雜誌上。文章稱,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張教授的團隊,從人的血液中找到了至少40種植物特有的微小RNA的蹤影。按照傳統基因學的認識,這些微小RNA應該無法通過消化道的“歷練”而存活,但他們這個實驗證明,極少數微小RNA確實存活下來了,其中來自大米和白菜的兩種微小RNA最為頑強。
後來的實驗更讓張教授他們感到驚訝:來自大米的微小RNA通過“謀殺”(限制)老鼠體內的信使RNA,使老鼠在吃大米後,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斷增加,這證實了來自植物的微小RNA可以執行跨物種的“謀殺任務”。
何博士認為,自然基因修飾是生物體為生存而對細胞及組織層面的基因信息做出的改變。自然基因修飾與人工基因改造有相似之處,但前者之精細遠非後者所能及,人工基因改造遠遠做不到大自然那樣順應環境的改變。對自然基因進行人為修飾會產生阻礙與破壞作用。她警告:由於遺傳的原因,轉基因生物的影響會在代代相傳中不斷擴大。傳入了下一代細胞及生物體的基因信息,其涵蓋範圍將不斷擴大,轉基因生物中的RNA干預所帶來的風險也因此而增加。
強制標註還是秘而不宣? 轉基因標識制度各國不同
自6月起,安徽省在全省範圍內設立轉基因食品試行專櫃銷售,給消費者提供自主選擇的購買平台。截至7月中旬,該省設立轉基因食品專櫃(專區)的超市超過500戶,設置的品種主要是食用油類。轉基因產品的身份“曝光”,令許多消費者都喜聞樂見。然而,許多廠商和商家並不太願意刻意亮出“轉基因”的身份。因為至今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無定論。那麼,其他國家是怎樣標識轉基因食品的呢?
歐盟:成分高於0.9%必須標明
目前,國際上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標識制度,分為自願標識和強制性標識兩類。採取自願標識的有美國、加拿大、阿根廷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大多採用後者。
歐盟最早對轉基因進行標識管理,主要分食品和飼料兩部分。1990年,歐盟頒布轉基因生物管理法規,確立轉基因食品標識管理框架。後來要求對所有轉基因植物衍生的食品及飼料進行標識,目前將最低限量降低到0.9%,即當食品或飼料中某一成分的轉基因含量達到0.9%時,必須清楚地標明“本產品包含轉基因生物”或“由轉基因(生物)製成”。
需注意的是,在歐盟國家,一些混合成分的食品或飼料,所含轉基因成分比例低於0.9%,並且轉基因生物的出現是偶然或技術上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的,就可不用標識。此外,由轉基因飼料餵養的動物產品,如肉類、蛋類和奶類不需要標識。
俄羅斯:一律要求標註轉基因
從2004年6月1日起至今,俄羅斯政府規定,轉基因成分超過0.9%的食品都需要做標註,同歐盟的標準一致。
據《俄羅斯之聲》電台今年3月27日報導,普京總統表示,俄羅斯擁有充足的機制,可在不違反世貿組織規定的義務下,保護市場和國民免受轉基因食品侵害。俄總理梅德韋傑夫曾下令對俄境內是否種植轉基因作物進行調查,並要求有關部門整理出所有轉基因產品的進口數據,以作為將來立法的基礎。俄消費者權益和人類福利保護聯邦服務機構此前提出一項草案,希望對生產和銷售含有轉基因成分食品,卻未按規定在食品標籤註明的廠家和商家,施以罰款。
中國:不標註不得入境
中國很早就出台關於轉基因食品標識標註的相關規定。2001年,國務院頒布《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隨後農業部又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當時的衛生部也頒布了《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
這些行政法規都明確規定,對於農業轉基因生物及轉基因食品,必須進行明確的提示性標註,例如《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規定,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構成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產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標籤上必須標註“轉基因××食品”或“以轉基因××食品為原料”。如果轉基因食品來自潛在致敏食物,還得標註“本品轉××食物基因,對××食物過敏者注意”字樣。
另外,中國還規定,不得銷售或進口未標註和不按規定標註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其標註應當標明產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的主要原料名稱。如果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不按規定標註,得重新標註後才能入境。
美國:實行自願標識制度
美國一直都對轉基因食品實行自願標識制度。自願標識是指法律並未規定必須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識,對於實質等同於同類傳統食品的轉基因食品,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堅持實行自願標識制度。但如果轉基因食品中含有致敏性成分,或者食品成分與安全性有關,就必須明確標註出來,以便消費者做出選擇。
日本:強制和自願相結合
日本則採用強制標識和自願標識相結合的方式。2001年日本規定,已經通過安全性認證的大豆、玉米、馬鈴薯、油菜籽、棉籽5種轉基因農產品,及以這些農產品為主要原料、加工後仍然殘留重組DNA或由其編碼的蛋白質食品,如果在食品原料構成比例中占前三位、重量占食品總重量的5%以上,就必須標識“含轉基因”等相關字樣。
在日本,食品上標註“不含轉基因”是一種自願性標識,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轉基因成分不超過5%;證明該種食品在生產和銷售的每一階段都有周密的區別性管理。
澳大利亞:三種情形須標註
澳大利亞規定以下3種情形必須標註清楚。
一是該基因改造食物成分,與同種的非轉基因產品有很大差異。例如,轉基因技術提高了產品的維生素含量,必須加貼標籤。二是轉基因產品本身自然發生的毒性,與同種非轉基因產品有顯著差異。三是使用轉基因技術生產的食物,含有“新成分”可能會導致部分人發生過敏反應的。
但是,澳大利亞有些情形可豁免標註。如最終產品中已經不含改造的DNA或蛋白質的精煉食品,從轉基因玉米中提煉的食用油屬於這種;再如,使用含轉基因成分的加工助劑或食品添加劑,但最終產品中不含新的DNA的食品;還有在銷售點配製的食物,如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