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22年02月19日】
一份新研究發現,對於細微變化的景象,人眼看到的圖像滯後大約15秒。這是大腦和人的眼睛配合產生視覺的奧秘之一,能起到穩定畫面的作用。
1月12日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一份研究揭示了人眼具有這樣的幻覺效果。兩位主要研究者在學術討論網站The Conversation撰文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他們解釋說,想想看,人們的眼睛每秒鐘接收的信息量有多大:各種物體上多達幾百萬個幾何圖形、各種顏色和周圍環境內各種動態變化,比如光線的變化、眼球的轉動、眨眼等等因素。大腦怎樣處理這麼大量的信息?
這個小實驗會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處理視覺信息的奇特之處:走在街上的時候,拿出手機放在面前錄製視頻。所錄下視頻的畫面就是跳動的、很多地方是混亂的。這其實就應該是人眼看到的景象,可是人們走在街上看到周圍的環境是穩定的,並不覺得街景有晃動的感覺。在過去幾百年來,科學家想過這個問題,但是都沒有找到答案。
研究者表示,這份研究所發現的機制,至少是能夠解釋人類視覺奧秘的原因之一。
這份研究發現,大腦的視覺信息處理區域具有這樣的功能:自動地把信息過濾,並不是每一秒都在處理最新的信息,自動挑選一些變化不大的舊信息留在那裡,這樣新舊信息巧妙地結合,給人拼湊出穩定的畫面感。這些被選用的舊信息平均滯後大約15秒。
也就是說,對於變化細微的圖像,人眼看到的都是15秒之前的舊圖像。人腦巧妙地利用這些舊圖像,幫助人們看到穩定的畫面。這份研究設計了一項實驗證明這個機制,並公布了實驗的視頻。
研究人員把一位女子前後十年的照片拼接在一起,製成長達30秒的視頻。人們的確難以發現那些非常細微的變化。
研究人員找來數百人參與實驗,讓他們觀看這段視頻。在視頻結束的時候問他們此時照片上女子的年齡,參與者回答的年齡普遍是15秒前展示的照片所對應的年齡。
研究者介紹說,參與者所感知的圖像普遍比實際的視頻播放速度滯後15秒,這是因為大腦大約每15秒才會更新一次如此變化細微的信息。
研究者總結說,人眼視覺通過這些滯後的「幻象」幫助人們穩定環境圖像,這當然是好事。但是,有時也會帶來不利的後果。
比如,放射科醫生在觀看幾百張照片的時候,就是這樣類似的場景,基本上一致的照片一張接著一張連續播放,有的時候就會忽略其中細微的差異,而這些細微的變化往往透露的是重要的病灶信息。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