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25年07月10日】
冷靜的頭腦和謙卑的心是「最高級」的醫療護理。(Illustration by The Epoch Times)
約翰‧亨特(John Hunter)知道自己的憤怒可能會致命。這位18世紀著名的外科醫生曾說過,他的生命「掌握在任何一個想激怒或嘲弄我的流氓手中」。他的擔心是對的。
亨特是典型的A型人格。他是一位有幹勁的人,工作時間很長,每晚睡眠只有五小時。在當時,他是一位非常成功、備受推崇的外科醫生。然而,據《美國心臟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發表的一項歷史研究顯示,他總是表現出不耐煩和敵意。到了45歲時,他的胸口開始出現疼痛,預示著他的心臟已經開始出現問題。
1793年10月16日,亨特雖然一向準時,但那天他卻遲到了,沒能按時參加倫敦聖喬治醫院的董事會會議。
當一位同事在討論中反駁他時,亨特努力克制著自己的情緒。他走進隔壁房間,發出一聲低沉的呻吟,隨後因心臟驟停倒地身亡,享年65歲。
心臟受打擊
血管會「記住」每一個憤怒的時刻。
2024年5月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憤怒對心臟健康的毀滅性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短暫地爆發憤怒,也會對血管造成負面影響,因為這會延緩血管最內層細胞(即內皮細胞)的放鬆。而血管的收縮與放鬆對於維持血液健康流動至關重要。
這意味著:每一次憤怒,都會悄然損傷你的血管健康,為心臟疾病埋下隱患。
參與研究的對像都是健康的年輕人,被隨機分為四組:憤怒組、焦慮組、悲傷組和無情緒(中性)組。
前三組被要求回憶那些會引起憤怒或焦慮的個人記憶,或閱讀能引發悲傷情緒的描述。與此同時,中性組則被要求從1數到100,以確保觀察到的任何生理變化都是由情緒體驗引起的,而不僅僅是因為說話。
結果顯示,僅僅8分鐘的憤怒回憶就會使血管的擴張(放鬆)能力下降,這種影響可持續長達40分鐘。另一方面,焦慮組、悲傷組和中性組參與者的血管變化並不顯著。該研究表明,反覆爆發的憤怒情緒可能對心臟健康產生長期的累積性影響,因為它會不可逆轉地損害血管功能。
先前的研究表明,內皮功能障礙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階段。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中斑塊積聚,導致血管硬化和狹窄的一種疾病。這會限制血流,增加中風或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當憤怒戰勝理智時
「憤怒」一詞源自古挪威語「angr」,意為「悲傷」或「哀痛」。「狂怒」(rage)是憤怒的極端表達方式,意為「魯莽」或「瘋狂」。古代斯多葛派哲學家塞內加(Seneca)認為,憤怒是一種瘋狂,一種會損害理智的狂怒。
當憤怒占據上風時,大腦的警報系統杏仁核會失控,而前額葉皮質(理性思維中心)則會「下線」。同時,血液也會從負責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腦區流出。
處於憤怒中的人,會大大降低自己克服挑戰的能力,因為無節制的憤怒會壓制大腦的理性,抑制道德思考,助長草率思維和衝動行為。
此外,憤怒的人會反覆回味負面經歷,這使他們更容易具有攻擊性。多年來的研究證實,不受控制的憤怒會直接影響道德判斷,強化自私或利己傾向,促使他們對令其憤怒的人更具攻擊性,或試圖採取更嚴厲的懲罰和報復。
這種傷害不僅限於憤怒者本人,還會傷害那些被發泄憤怒的人。即使是「無害」的言語憤怒,也會永久性地改變兒童正在發育的大腦,造成神經通路的變化,這種變化堪比身體虐待或性虐待。
憤怒另解:肝火旺盛
傳統中醫對憤怒的危害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中醫理論認為,情緒與臟腑通過「氣」的流動緊密相連。
憤怒首先影響的是肝,肝被喻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負責全身能量的順暢運行。中醫專家劉醫生(Jonathan Liu)解釋說,長期的憤怒會導致「肝氣鬱結」,最終引發「肝火上炎」。
肝火旺盛時,鬱氣上行,導致高血壓、頭痛、頭暈、眼紅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中風和偏頭痛。
劉醫生告訴《大紀元時報》:「肝臟通常是憤怒的第一個受害者,但不會是最後一個。」
由於肝在解剖結構上鄰近脾、胃和膽,肝氣鬱結也會影響這些器官的功能,擾亂消化,導致食欲不振和胃痛。
膽主管勇氣、判斷力和決策能力,並與肝相為表裡。這兩個器官需要和諧相處,否則會互相影響。健康的膽有助於情緒穩定,一旦失衡,不僅會引發身體疼痛、消化不良,還可能表現出憤怒和怨恨。
根據中醫五行理論,憤怒屬木。木象徵成長與變化,但也代表剛硬與不屈,正如一棵不肯彎曲的樹,在強風中容易折斷。
古今智慧都認為,化解憤怒的良方是培養善念和謙遜。
以謙卑馴服憤怒之火
研究憤怒和攻擊性等情緒的心理學家兼研究員伊莉莎白‧薩默雷爾(Elizabeth Summerell)告訴《大紀元時報》,憤怒是一種負面情緒,通常是在感知到威脅、挑釁或目標受阻時產生的。
2020年,薩默雷爾和她的團隊研究了謙卑對憤怒和攻擊性的影響。
參與者被要求用兩分鐘時間思考並寫下一件讓他們感到謙卑的過往之事。然後,讓他們閱讀一些簡短的可能會引起路怒的情景描述,以此來引發憤怒,例如,有人在你試圖超車時加速行駛、停車緩慢或堵塞交通。
結果顯示,與中性狀態相比,誘導性謙卑顯著降低了攻擊性。謙卑馴服了他們的憤怒。
以往的研究表明,謙卑會隨著感恩和敬畏情緒的增加而增強。感恩這樣的積極情緒,例如同理心,會使人變得不那麼具有攻擊性,就像敬畏引發的謙卑能減少憤怒一樣。
雖然控制憤怒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但薩默雷爾提醒說,長期壓抑憤怒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並可能導致被動攻擊行為或敵意。
同樣,她表示,通過攻擊性行為「發泄」,比如擊打沙袋或在憤怒室裡砸東西,可能會強化與憤怒和攻擊性行為相關的神經通路。部分原因可能是,發泄憤怒會使神經系統處於「戰鬥或逃跑」模式,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以及壓力激素釋放到血液中。
薩默雷爾表示,除了培養謙遜之外,認知重評也是一種有效的憤怒調節策略,即改變人們對引發憤怒情境的思考和解讀方式,重新定義或考慮其它解讀。它能幫助人們退一步,從第三者的角度更客觀地看待引發憤怒的情境。
例如,與其將同事的無禮行為視為對自己的人身攻擊,不如認為對方可能是因為其個人原因而情緒不好。這種技巧引導人們識別並重新評估自己的消極思維模式,將其轉化為積極的想法。
其他身心練習,如太極、氣功、瑜伽、呼吸練習和正念技巧,也有助於釋放壓力和管理負面情緒,從而促進身心健康。劉醫生表示,擁有一種有效控制或不產生憤怒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高級的健康護理」。
雖然這種醫學智慧已經來不及幫助亨特,但他的去世表明,憤怒的第一個受害者永遠是憤怒者自己。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Your Heart and Mind Keep Score of Every Angry Moment。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