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穴道:足太陽膀胱經

林貴


【正見網2012年05月11日】

本專欄從經絡循行去了解針灸治病,為什麼膝痛針背部的穴位、腰痛按壓足部的穴位,卻取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於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些疑問在讀者了解了經絡循行後,便能一目了然,豁然開通。

現在介紹足太陽膀胱經,這是全身最長,分支最多,穴位最多的一條經絡,對全身的影響最廣、也最大。尤其是足太陽膀胱經背部俞穴內應五臟六腑,五臟、六腑有病變時,在背部膀胱經的俞穴會出現異常現象,如壓痛、硬結、敏感點等。內經言:“迫髒刺背,背俞也”背俞為治療臟腑疾病的重要俞穴。本經循行之時辰為:13時~15時。

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

足太陽膀胱經起始於眼內角的睛明穴,上行額頭,交於頭頂部;其中有一支脈,從頭頂至耳殼上部。直行的經脈從巔頂向顱腔內深入絡於腦髓,再由腦內返回巔頂,經由天柱穴而下行於後頸部,沿著肩胛骨內側和脊柱兩旁的大杼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腎俞穴、白環俞穴而抵達腰部,再進入深層部位,沿著脊柱兩旁的肌肉而行,聯絡相表裡的腎臟,附屬於本經的膀胱腑;其中又有一支脈,從腰部挾脊柱外側下行,進入臀部,再下行進入膝膕窩中。另有一支脈從天柱穴分出,下行貫通肩胛,挾行於脊柱兩旁,再經過股骨大轉子,沿著大腿外側後緣向下行,和前一支直行的經脈會合於膝膕窩中的委中穴。自膝膕窩下行,經過腓腸肌中間的承山穴,入於足外踝後方的崑崙穴,再沿著第五跖骨粗隆下方的京骨穴,而到達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

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有六十七穴(左右共有一百三十四穴):

◆頭面部:睛明穴、攢竹穴、眉沖穴、曲差穴、五處穴、承光穴、通天穴、絡卻穴、玉枕穴、天柱穴。

◆背部第二行:大杼穴、風門穴、肺俞穴、厥陰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陽穴。

◆俠脊第三行:附分穴、魄戶穴、膏肓俞穴、神堂穴、噫嘻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志室穴、胞肓穴、秩邊穴。

◆下肢部:承扶穴、殷門穴、浮郄穴、委陽穴、委中穴、合陽穴、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附陽穴、崑崙穴、仆參穴、申脈穴、金門穴、京骨穴、束骨穴、通谷穴、至陰穴。

足太陽膀胱經有了異常變動會表現為下列病症:頭重痛,眼睛要脫出,後項像被牽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斷,股關節不能彎曲,膕窩好像凝結,腓腸肌像要裂開;還可發生外踝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筋”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痔,瘧疾,躁狂、癲癇,頭囟後項痛,眼睛昏黃,流淚、鼻塞、多涕或出血,後項、背腰部、骶尾部,膝彎、腓腸肌,腳都可發生病痛,小腳趾不好運用等。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從頭至足,上循頭項,入絡腦,行經脊柱兩側,抵腰,穿過臀,入膕中,貫腨內,出外踝之後,至小趾外側。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這就是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

根據經絡的標本、根結的理論來了解,標是指頭身部,是經脈擴散的區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經氣匯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結是指軀幹部的有關部位,是經氣循行流注的歸結。

《內經》:“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此說明了肘膝以下的穴位對於頭面、軀幹及內臟的重要治療作用。

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藏六府“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輸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足太陽膀胱經之五輸穴為:“至陰穴為井、通谷穴為滎、束骨穴為俞、京骨穴為原穴、崑崙穴為經、委中穴為合穴。”

以上五輸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足太陽膀胱經-通谷穴
本專欄從經絡循行去了解針灸治病,為什麼膝痛針背部的穴位、腰痛按壓足部的穴位,卻取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於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些疑問在讀者了解了經絡循行後,便能一目了然,豁然開通。

以下舉足太陽膀胱經的“通谷穴”來說明經絡穴位臨床治病的療效。

一、通谷穴主治:

通谷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滎水穴,滎水穴主治身熱,通谷穴在五行屬水,膀胱經五行屬水。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從頭至足,上循頭項,入絡腦,行經脊柱兩側,抵腰,穿過臀,入膕中,貫內,出外踝之後,至小趾外側。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針灸大成》:“頭項強痛,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身熱,刺通谷。”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小趾外側,在足小趾本節前端,第五趾關節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通谷穴上,食指頂挾住腳底第五趾縫下方處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5分鐘後,症狀可緩解。

【注意】本穴加灸法效果好,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太陽膀胱經—至陰穴
以下舉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至陰穴”來說明經絡穴位臨床治病的療效。

一、至陰穴主治:

至陰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至陰穴五行屬金,而足太陽膀胱經五行屬水,五行相生,金能生水,至陰穴五行屬金,為本經之母穴,按“虛則補其母”之治則,凡本經之虛症,用至陰穴。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從頭至足,上循頭項,入絡腦,行經脊柱兩側,抵腰,穿過臀,入膕中,貫腨內,出外踝之後,至小趾外側。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醫宗金鑒》記載:“婦人橫逆難產灸奇穴。即婦人橫產,子手先出,諸符藥不效者,灸至陰穴。”
臨床用至陰穴治療痛經,虛寒用灸,實症用針,療效佳。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爪甲角旁約0.1寸處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甲尖按壓在至陰穴上,食指頂挾住第五小趾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前述之症狀可以緩解。如虛寒痛經用灸法。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太陽膀胱經—束骨穴
一、束骨穴主治:

此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俞穴,為膀胱經原氣留止之處(如水之所注),而俞主治體重節痛。束骨穴五行屬木,膀胱經五行屬水,水能生木,按實則瀉其子,凡膀胱經實症可用束骨穴治之。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從頭至足,上循頭項,入絡腦,行經脊柱兩側,抵腰,穿過臀,入膕中,貫腨內,出外踝之後,至小趾外側。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束骨穴主治:“頸項強不可迴轉,頭痛目眩,腰背痛。”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在足小趾本節後,赤白肉際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束骨穴上,食指頂挾住腳底下方處,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太陽膀胱經—京骨穴
一、京骨穴主治:

此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原穴,難經云:“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為原氣在經脈中留止之處,故較其他井滎俞經合等穴之功能,尤顯重要。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從頭至足,上循頭項,入絡腦,行經脊柱兩側,抵腰,穿過臀,入膕中,貫腨內,出外踝之後,至小趾外側。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醫宗金鑒》膀胱經表裡原絡穴主治:“針膀胱經表之原穴‘京骨’,腎經裡之絡穴‘大鐘’,可治:目胞脫陷淚出,頭項疼痛,臍突,大腹、少腹脹痛,按之其尿難出,而溲血膿。”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正坐垂足,在足外側,第五跖骨突起之下,赤白肉陷中。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束骨穴上,食指頂挾住足底下方,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再按壓大鐘穴(此穴在腎經)五分鐘,症狀可緩解。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太陽膀胱經—委中穴

委中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合穴為膀胱經原氣所入之處(合者如水之會也)。合穴主治逆氣而泄。委中穴五行屬土,膀胱經五行屬水,五行相剋為土克水,膀胱經屬水,凡本經水盛之病症可用委中穴。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從頭至足,上循頭項,入絡腦,行經脊柱兩側,抵腰,穿過臀,入膕中,貫腨內,出外踝之後,至小趾外側。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四總穴歌有“腰背委中求”,就是腰背部病症,委中穴點刺放血可取得良好療效。

一、委中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腰、胯、股、膝中受風寒濕氣,筋攣疼痛(本穴禁灸)。”
《王龍賦》:“委中除腰脊痛閃之難制。”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委中曲膕裡,橫紋脈中央,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樑,酸疼筋莫展,風痹復無常,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通玄指要賦》:“腰背疼,在委中而已矣。”
《百症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膝膕窩橫紋中央,小腿伸直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三棱針點剌放血法。

註:使用針灸,請在專業中醫人員的指導下執行。 

足太陽膀胱經—崑崙穴
此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經穴,經穴為膀胱經原氣行經之處(經者如水之行也),經穴主治喘咳寒熱。崑崙穴五行屬火,五行水克火。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從頭至足,上循頭項,入絡腦,行經脊柱兩側,抵腰,穿過臀,入膕中,貫腨內,出外踝之後,至小趾外側。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崑崙穴能治療頭項強痛、目眩、目痛、腰背痛等症。

一、崑崙穴主治:

《醫宗金鑒》:“主治足腿紅腫,牙齒疼痛。”
《玉龍賦》:“太溪、崑崙、申脈,最療足腫之迍。”
《通玄指要賦》:“大抵腳腕痛,崑崙解愈。”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崑崙足外踝,跟骨上邊尋,轉筋腰尻痛,暴喘滿衝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針。”

 

 二、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外踝後五分,跟骨上凹陷中取穴。

【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崑崙穴上,食指頂挾住足跟另一側,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五分鐘後,症狀可緩解。

足太陽膀胱經—結論

有一次我到一個讀書會介紹“全球反迫害,百萬連署”,遇到一位太太偶而聊起,她說:“我左腳的膝關節已經痛了三個月,換了四位醫生,到現在都不能好好走路。”我問她是怎麼發病的。她說前一陣子她到加拿大住了一段日子,那時天氣特別冷,回來台灣關節就開始一直痛到現在。

我告訴她這是寒凝於經絡,使氣血凝結,中醫謂“不通則痛”。膀胱經之循行經膝膕窩,只要從膀胱經之背俞點刺出血即可達到療效。我當時沒有帶針灸的器具,我隨手拿起她的右手,按壓她的手肘,在尺澤穴(肺經之合穴)找到痛點,她覺得很疼,我說痛才有效,我一面按壓穴道,一面要她轉動左膝關節。約五分鐘後,我要她起來走動,她竟然可以走動,沒有那麼疼了,只是有一處的筋,覺得不順,我要她回去後自己多按壓。

為什麼膝關節疼痛,按壓肘部的尺澤穴,能達到治療效果?因肺經五行屬金,金能生水,尺澤穴五行屬水,皆有助於膀胱經氣血之運行。所以按摩穴道之功效極為廣泛,除了本經之療效,亦可用五行生剋的經絡穴道的按摩,取得很好緩解效果。

上面所介紹的膀胱經的“井、滎、俞、原、經、合”六個穴道,穴位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尤其是十指的井穴,為經絡之根,根據經絡的標本、根結的理論來了解。標是指頭身部,是經脈擴散的區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經氣匯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結是指軀幹部的有關部位,是經氣循行流注的歸結。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從頭至足,上循頭項,入絡腦,行經脊柱兩側,抵腰,穿過臀,入膕中,貫腨內,出外踝之後,至小趾外側。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所以膀胱經的主治非常廣泛,尤其是背部脊柱兩側的穴位,內應五臟六腑,臟腑有病在相應的背部俞穴必有對應反應點。如平時可敲打背部的俞穴,或以背撞牆(力道自己把握),也是很好的保健法。

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云:“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也。”

膀胱氣化不利,會造成泄瀉、癃閉。所以凡膀胱氣化不利之病症,如泄瀉、小便不利、婦女的痛經、難產等症,皆可用膀胱經之俞穴治療。

足太陽膀胱經的五輸穴“井、滎、俞、經、合”及原穴,除了各有其主治外,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對身體的保健起到一定的功效。五輸穴及原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