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審判(第五章):外部動力論 (第四節)

小岩


【正見網2013年05月18日】

第五章-思想巔峰的起點階段——開啟人類“後天文明”的“天子時代”

第四節 外部動力論

一、關於兩種外

這一論,對於許多人理解而言可能會感覺太過於理論,因為涉及到關於結構體的形成機制、耗散結構理論等方面的內容,當然與江本勝博士“水結晶實驗”的發現也有關聯。另外可能還會涉及到一些中醫思想的知識。

《外部動力論》的中心議題其實是關於“動力”的問題,也就是關於一個結構體如何獲得成長動力的問題。我們以前所講的關於“善的能量”、“先天能量”或者“思想注入”其實都是關於動力的問題。在這裡,動力可以有“內動力”與“外動力”之分,也可以有“初始動力”與“後續動力”之分。比如“實證科學”中的牛頓的宇宙模型,也就是所謂的“萬有引力”模型,其實充其量解釋的只不過是關於宇宙的“後續動力”問題,是宇宙秩序一旦運轉起來之後的規律。關於宇宙秩序的“初始動力”問題,牛頓把推動宇宙運轉的“初始動力”還是歸功於上帝之手。牛頓講他從來不敢猜想上帝創造宇宙的初始意志到底是什麼。其實即便是當代天文學的宇宙“大爆炸”模型所解釋的也屬於“果”邏輯後續的問題,對於從我們這個空間看來“從無到有”的機制也還是一頭霧水。

其實本人關於《外部動力論》的核心思想就是,人類文明在“初期”階段的思想巔峰時代,比如中國春秋時代的“百家思想”其實是高於人類智慧的宇宙意志從外部空間向人類文明“注入”的一種結果,就像寒武紀時代那些“生命種子”從宇宙空間、從外部太空發射“注入”到地球所引發的“生命大爆發”現象一樣,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左右,人類世界發生了一個外部“天門”被開啟的現象,也就是三界的“天門開啟”,那些關係到人類文明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思想種子就從相關聯的外部宇宙(作者註:應該叫做高於人類的外層宇宙空間)隨著一批高級宇宙生命冒著天膽下走而大批量的向人類空間“注入”。“百家思想”其實就是宇宙意志下走“注入”人間的結果,由此而決定人類文明的DNA結構,從此人類文明就有了比較系統的東西方各自的兩大思想體系。

因為宇宙意志、高層生命下走所帶來的那是神佛的思想與智慧,遠遠高於人類文明原有的智慧水平,當然就成了人類文明永遠都無法比肩的“思想的巔峰”,所以人類文明在“初期”階段的思想那一定就是“永恆的巔峰”。這就是“起點就是巔峰”的思想來源。

關於《外部動力論》,那麼就讓我們再來說一說關於“外部”到底是什麼的這個問題。關於“外”,其實我們講至少有兩種不同的維度,一種是水平層次意義上的“外”,也就是水平之“外”。這種“外”也就是同等層次意義上的“外”,就是一種使用物質《外眼》可以看得見的“外”。這種“外”就是西方“實證科學”所擅長的那種“外”,也就是《外學》意義上的“外”。也就是“地之理”的外,剛性的“外”、物質排他性的“外”。

然而還有另一種“外”,那就是超越水平層次之外的一種“外”。而這種超越水平層次之外的“外”則是《外眼》根本就看不見的一種“外”。因此對於《外眼》而言,這種“外”似乎屬於一種不可見的“內”。這種“外”也就是《內學》意義上的“外”,是一種具有“內”屬性的“外”,也就是“天理”意義上的外,也是一種軟性的、彈性的、非排他性的、包容性的“外”,所以“天人合一”才成為可能,所以“人理”才有可能向“天理”靠攏。

因此,我們發現,可以有兩種不同意義的“外”,一種是《外眼》可見之“外”,另一種則是《外眼》不可見但是《內眼》可見之“外”;或者叫做,物質之“外”或“外部物質”,以及精神之“外”或“外部精神”;《外學》之“外”與《內學》之“外”;水平意義上的“外”與上下垂向層次意義上的“外”。

需要說明的是,對於人類思想這個“內”而言,《內學》之“外”是一種上下關係的“外”,在正向的上方,高於人類,屬於神佛的思想與意志;然而在負向的下方,在價值觀屬性方面低於人類的空間,則屬於是魔鬼的思想。我們講這種垂向方面的高低指的是價值觀方面,而不是指的能力方面,因為地獄之魔可以輕易的左右於人類,比如撒旦教之門徒馬克思之流等等。

然而,對於人類思想這個“內”而言,《外學》之“外”,水平意義上的“外”,或者物質維度的“外”,其能量級別其實是低于思想之“內”的能量的,因為“內能量”有結構體的《外殼》保護。其實物質能量越往“外”越邊際效益遞減,能量值也就越低,直至衰減為零,再沒有擴張力了。

這裡需要給大家提示一下,關於外動力的問題,首先涉及到一個“陽為動力”或者“動力為陽”的問題。前面給大家講了,我們已經給大家講了兩種意義、兩種維度上的“外”的這個命題。這兩種“外”實際上也就是兩種不同的“陽”,一種是《外學》之“陽”,也就是《西學》的物質方面意義上的“陽”,是外顯的;另一種“陽”則是屬於一種《內學》意義上的“陽”,也就是《東學》精神維度意義上的“陽”。東方傳統原本把來源於神傳的精神看做是陽,是光明正大的思想,而不是躲躲藏藏、不能夠見人的陰謀詭計,這裡面就有這種《內學》之“陽”的含義。中國道家或者中醫理論稱這種“內中陽”、“水中火”又叫做“真陽”。這也符合東方傳統關於“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思想。

其實八卦“坎卦”中間的那個九二“陽爻”就屬於“水中火”、“陰中陽”的“真陽”。“真陽”是真正意義的動力。中國神話故事中所講的那個所謂的“三味真火”實際上指的就是這種“真陽”。其實只有從東方傳統思想的意義上講,才會有“真陽”的概念。

其實無論是“內陽”(真陽)還是“外陽”都具有“陽”的屬性。只要是“陽”那就一定具有動力的屬性。只不過“內陽”或者“真陽”屬於所謂的“先天之本”,是“先天”動力,而“外陽”則屬於一種徹徹底底的“後天”動力。西方物質文明所消耗的外部資源其實就是一種“後天”動力,一種“外陽”動力,《外學》意義上的動力。這種“外陽”動力具有典型的“來的快去的也快”的屬性。

我們一直給大家講的關於結構體的能量“注入”問題,其實就屬於結構體的“先天”動力來源問題。換回項目管理的語言也就是項目的“初始動力”的問題。人類文明“天子時代”的初期階段,或者我們正在給大家分析的關於春秋時代的“百家思想”,其實就是幹這個用的。“天子時代”初期階段的意義就是給人類文明“注入”具有“先天”意義的初始動力。

然而到了“天子時代”的中期階段,那其實就是“後天使用”結構體內部所蘊藏的這些“先天”能源了。當這些“先天”能源用盡了的時候,人類文明也就進入到了“天子時代”的末期階段了,那麼就必須由一種徹底“後天”的外能源也就是“外陽”能源來支撐與延續人類文明了。這就是西方物質文明對於人類文明結構體的真實意義,一種完全依靠外資源、依靠地球資源來維繫的文明。也因此地球資源的時鐘就開始起作用了,就可以開始倒計時了。同時,正因為結構體的“內能源”已經用盡,那麼與外部物質文明相伴隨的那一定就是人類文明在精神維度方面的迷失。這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外,沒有內;只有末,沒有本。“本”已經丟失了,而且二分法還特意給把與“本”有關的部分,那個上帝所呵護的部分給劃分了出去。

再給大家多說兩句。在中醫學理論上講腎乃“先天之本”,所對應的就是人體結構“真陽”的部分;而脾則被中醫學稱為“後天之本”,具有處理“外陽”的意義,是用於運化、消化人體所攝取的外來食物的。

二、結構的眼光

其實這兩種不同意義上的“外”或者兩種不同的“陽”,我們還可以用“系統與結構”的觀點再給大家進一步的解釋一下。如果我們以“過程”的眼光來看,對於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而言,其實主導事物發展的“陽動力”是不同的。

大家應該已經體會到了,本人一直以來都是使用系統、結構、過程的眼光看待問題。那麼關於人類文明思想《起點巔峰論》也不應該例外。其實我們在關於“水結晶實驗”的論述中已經給大家講過了,“水結晶實驗”最重要的發現就是揭示了關於“結構與意志”的關係問題。

“結構”是“意志”的體現;“意志”決定“結構”。其實“意志”既是“結構”形成的“初始動力”——“善的意志”為結構體提供“善的能量”;另一方面,“意志”又是形成任何“結構”的藍圖。就像我們論證企業結構的時候已經給大家講過的道理,沒有“意志”就不會有關於“結構”的“系統設計”,而且結構“設計者”還必須超越被設計的“結構”的層次,因為有“同等層次沒有制約性”這個宇宙法理在發揮著作用。

我們這個《外部動力論》的核心其實就是關於動力問題的。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再談一談關於“結構與動力”的關係問題。請大家先不要著急,過一會我們就會將“結構與動力”與“結構與意志”的命題聯繫到一起。

關於“動力”對於“結構”的意義我們至少可以看到這樣的兩重內容,一個是關於“結構”形成的“初始動力”問題,也就是“先天動力”問題,另一個則是關於“結構”形成以後的動力問題,也就是“後天動力”問題。那麼我們先來談一下關於“結構”形成的“初始動力”問題,因為這個“初始動力”與人類文明在“天子時代”初期形成階段的關係密切,也就是與“起點就是巔峰”關於人類文明思想種子從外部宇宙“注入”這個問題關係密切。

關於“結構形成的初始動力”問題,那麼還是讓我們先給大家談一談關於“耗散結構理論”的一些關鍵要點吧,因為對於大家理解結構體的形成非常有幫助。首先還是讓我們回顧一下什麼是“耗散結構”。畢竟有些讀者會不太了解這方面的理論概念。

“耗散結構理論可概括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不管是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乃至社會的、經濟的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種在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形成的新的穩定的宏觀有序結構,由於需要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或能量才能維持,因此稱之為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

耗散結構理論所研究的結構體往往又可以稱為“自組織結構”(作者註:本人對於“自組織結構”這個概念是持有保留意見的)。所謂的“耗散”,指的就是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存在著某種能量的交換。“自組織結構”的意思就是除了能量交換以外,系統與外界就再也沒有什麼別的機制或邏輯的關係了。

對於《外眼》、《外學》而言可能就是如此,沒有看到背後隱性的關聯。其實“耗散結構理論”也只是一種顯性意義的。但是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耗散結構理論”對於我們理解人類文明“初期”階段形成的時候,也就是關於思想“起點就是巔峰”的意義還是十分巨大的。其實“耗散結構”與“耗散結構理論”還是有區別的。“耗散結構”的範疇其實更大。而“耗散結構理論”只是關於“耗散結構”的一種認知,雖然“耗散結構”首先是由普利高津“耗散結構理論”提出來的。

另外“耗散結構理論”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理論概念,例如,遠離平衡、非線性、開放系統、漲落、閾值、突變、相變、分叉等等。這些概念,對於我們理解人類文明在結構體形成方面的意義確實是一把不可缺少的鑰匙。當然,我們還必須將“耗散結構理論”與江本勝博士關於“水結晶實驗”的發現結合在一起才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關於人類文明的結構問題。

本人關於《當耗散結構理論遇到水結晶實驗》一文中已經給大家揭示過了,形成“結構”的“負熵流”在本質是屬於一種“善的能量”。“水結晶實驗”所揭示的就是唯有“善的意志”、“善的能量”才能形成“結構”。這也就是我們前面剛剛所強調的“結構與意志”的關係問題。而“惡的能量”其實是解體或摧毀一個“結構”的。

“善的意志”、“善的能量”能夠促成一個“結構”的形成,那麼人類文明、人類社會作為一種智能結構體也必定如此。人類文明的形成,在初期階段,就必須被“注入”一種“外部助力”,一種“善的”、“正向的”、高於人類意志、高於人類層次的思想,一種“先天”能量、一種“初始動力”。這就是“百家思想”的真正來源,這就是“思想巔峰”的真實來源,一種超越人類層次的“外部”力量,這就是我們剛剛解說過的,是一種《內學》之“外”的動力源,一種“真陽”。其實這也就是我們本論——《外部動力論》的真正意義。在人類文明形成之初,“上帝之手”推了人類文明一把,就像牛頓所認為“上帝之手”給了宇宙秩序的“初始動力”一樣。

三、結構與發展階段

記得本人在《談談成功的商業模式》一文中,結合“耗散結構理論”與“水結晶實驗”的發現,曾經這樣的論述過,商業模式作為一種結構體,在形成之初,通過高層“善的能量”的“注入”而形成。這是“生”機制、“養”機制。然後這些被儲存在商業模式中的能量在後續“使用”中,商業模式中的“善能量”隨著“使用”的過程不斷被消耗,直至被消耗殆盡,然後再去尋找和建立新的商業模式。這是商業模式的使用意義,也就是商業結構體“耗”的機制、“用”的機制。當時本人劃分的是兩個過程階段,即能量的“注入”階段與“使用”階段。

那麼現在讓我們結合生命周期三階段論的觀點,我們把商業模式形成與使用的兩大階段正式修正為三階段論。第一階段是結構的形成階段,也就是“生成”屬於結構體在初期階段的主要任務,往往需要高層意志的“外部力量”幫助推一把,也就是提供“初始動力”、“先天動力”的問題,或者叫做注入“善的能量”。這時的“外部動力”具有“真陽”的屬性,主要表現為正向精神、正向意志或神傳思想的加持。這個階段因為是由《內學》意義上的“外力”所主導,因此這個階段實際上就屬於一種結構體的“內發展”階段,往往由精神智慧維度所主導。

然而進入到結構體的第二個發展階段,結構體主要“使用”內部自身已經儲存的那些“善的能量”、那些“先天能量”進行運作,也就是我們之前所講的商業模式關於“用”的那個階段,本質是屬於“先天能量”的“後天使用”,具有兩重性。相對而言,這個階段的結構體與“外部力量”的關係就不太大了,無論是高層《內學》意義上的“真陽”之“外”,還是水平物質資源《外學》屬性方面的“虛陽”之“外”,中間階段一般與其都沒有太多的關係。火車已經開起來了,憑藉著慣性就可以向前滑行。於是結構體就進入了一種“自組織”意義上的結構體運行狀態。有點兒象冬眠消耗體內儲存的脂肪的意義。除非結構體演進過程出現了比較大的偏差,也就是太偏離原始劇本的時候,“高層外力”才會介入。這也是我們“項目管理”中間過程所講的那個“節點管理”的機制。

至於結構體的第三個發展階段,這就是我們比較《商業模式》一文給大家所新加的內容。實際上,也就是我們將商業模式的“使用”階段我們可以做一種一分為二的細化。《商業模式》原本的“使用”階段只是涉及到了結構體內部儲存“善的能量”的消耗過程。其實在“善的能量”消耗之後還有一種延伸開來的依靠外部資源的“使用”階段,就是藉助物質性的“外部力量”使結構體生命周期延伸出來的部分,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外學》之“外”發揮作用的階段。大家知道,外部物質資源是短時效的,可以很快的獲取與很快的消耗。是有限人力可為的。這就是當今西方物質文明所走的道路。當水平維度的“外部資源”也消耗殆盡的時候,當外部延續的方式都不能夠再延續結構的時候,那麼這個結構體就只有走向毀滅了。就是這個道理。

用生命周期三階段與結構體動力源的關係講,結構體形成的第一個階段藉助外部高層的精神力量、思想力量向結構體“注入”的初生動力、先天動力,實際上屬於《內學》意義上的“外動力”。如果我們站在水平層次上看,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內動力”;那麼第二階段就是消耗結構體內部儲存的“內動力”,並將這種“內動力”逐漸向成果方面外化;然而第三階段其實就是藉助水平意義的外部物質力。我們把這三個階段分別可以看成是第一階段的“成”,第二階段的“住”,與第三階段的“壞”。其實到了“壞”的時候就已經沒有任何內動力了,已經沒有“善的能量”了,也已經沒有道德的約束了,已經屬於負性價值觀了,已經真正的“壞了”。

以上就是我們《外部動力論》的主要觀點。我們在“思想巔峰”時代的“外部動力”主要指的來源於宇宙高層“真陽”屬性的“外動力”,也就是《內學》意義上的“外動力”,而不是當今人類物質文明的“外動力”。因為一切動力都屬於“陽”,都具有“外”的屬性,只不過《內學》的“外”與《外學》的“外”意義不同、機制不同而已。

因此我們必須結合《結構論》才能夠理解這些論述。不僅僅理解“思想巔峰”我們需要基於《結構論》的認知,其實我們認識人類文明三階段的“全過程”發展也都離不開《結構論》。在人類文明“天子時代”第一階段的“初期”,外部高層意志以思想種子的方式“注入”到人類文明《內核》之中,決定人類文明結構體的DNA,因而形成“思想的巔峰”,形成百家思想的爭奇鬥艷,其中特別是儒釋道思想都在同一個時代產生。那麼到了第二個階段,儒釋道三教確立,思想種子走向一種形式或制度成熟與穩定,並在黃金分割點的時間點上達到“制度的巔峰”。實際上制度對應的就是結構體的《內機》部分。那麼到了第三個階段,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人類物質慾望同時被無約束的釋放,結構體的《外殼》被物質撐起,內能已經完全沒有了,唯有依靠物質外資源來延續,無可避免的最終要走向地球資源的消耗殆盡。也就是說,當《外學》意義上的“外動力”都耗盡的時候,那麼各位設想一下人類文明還能夠再繼續走多遠呀?!那麼當這兒時候,當人類文明依靠外部資源而爆發“終極危機”的時候,這種人類文明的危機與仍然還可以依賴宇宙“內動力”、“內能源”、“真陽”而存在的生命又會有什麼關係呢?!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