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傳說:遼寧篇--撫順有關大清龍脈的傳說



【正見網2013年08月10日】

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鹿鼎記》,講述了一個尋找大清寶藏的故事,最後獲得藏寶圖的主人公韋小寶發現,寶藏在關外的大清龍脈所在地——鹿鼎山。金庸的小說常常有史實為依據,那麼大清的龍脈在不在關外?關外到底有沒有鹿鼎山和寶藏呢?在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流傳著許多有關大清龍脈的傳說。位於新賓縣城以西20公裡處的永陵鎮,坐落著大清皇室的祖陵——清永陵。這裡埋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遠祖、曾祖祖父、父親和他的伯父、叔父。清王朝在關外有三座皇陵,由於清永陵輩份最大,從而被稱為關外第一陵。

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在確定自己的都城和皇家陵寢的時候,一般都要請風水先生,按照風水理論,選擇最吉利的地方,那就是要尋找龍脈。所謂龍脈一般就是指脈脈青山,但是這個必須有一種符合龍的性格和要求的那種威武的氣勢,那種一往無前的精神,那種氣勢磅礴的勁頭。然而,似龍狀的山脈到處都有,東北巍峨的長白山脈就像一條巨龍。那麼,到底哪裡才是大清龍脈真正的所在地呢?在撫順的新賓縣城,有許多以“興京”命名的賓館、街道、學校和店鋪,據了解,新賓的前身就叫興京。“興京”的興字的含義就是興起的地方,因為這裡是清朝發祥的原點。如今,大清王朝的締造者努爾哈赤的雕像就坐落在清永陵以東八華裡的蘇子河邊,雕像的背後是當年被稱作興京的赫圖阿拉城,當地人習慣叫它為老城。

“赫圖阿拉”是滿語,它的意思是山崗、橫崗,赫圖阿拉城也就是橫崗上的城。390年前已經58歲的努爾哈赤就是在這裡黃袍加身登上大汗的寶座。

赫圖阿拉城雖然簡陋,不像北京城那麼規模宏大,金碧輝煌,但是作為都城的要素卻一應俱備,屬於京城的規格。努爾哈赤在這裡創建了軍政合一、兵民一體的八旗制度,還創製了滿文。

終於有一天,在北京故宮那座豪華的金鑾殿上尋歡作樂的大明萬曆皇帝,發現東北天空一片騰騰紫氣,像來自關外的股股殺氣。風水學專家告訴他,東北地區出現真龍天子,萬曆皇帝就派了大批風水先生到遼東來破龍,在遼東一共破了99條龍。這是在撫順新賓地區流傳很廣的一個傳說。據老人講,明朝破龍脈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在龍頭部位,或者修廟或者建塔把地氣壓住;一種辦法就是挑龍筋砍龍脖子,把龍脖子部分挑上壕,一般是深五尺左右、寬六七尺這麼一個壕溝,然後填上馬糞晚上將它漚著,就把這個龍脈給破了。在新賓縣境內,被人工挖過壕溝的山就有十幾座,而且這些山無一例外的有一個相同的名字——龍頭山。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建都後,開始南征北戰,掠城占地。明王朝看到靠斬斷龍脈仍壓不住努爾哈赤的鐵騎,於是派出了重兵圍剿。決戰在離赫圖阿拉城以西80公裡外的薩爾滸村展開了。當年的古戰場現在已經淹沒在大夥房水庫的萬頃碧波之中。這一戰非同小可,生死攸關戰爭通常都有勝負,但是這場戰爭如果努爾哈赤打敗了,那麼明朝的大軍就會到這裡徹底的消滅努爾哈赤。大清王朝將不會在中國的歷史上出現。此戰役明朝出動了十萬多軍隊,號稱四十七萬。但是努爾哈赤的八旗勁旅按照編制應該是六萬餘人。五天五夜的生死決戰,明軍被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努爾哈赤取得了戰役的勝利,明王朝從此由主動進攻變為被動防禦。於是努爾哈赤率領他的八旗子弟,從這座地處長白山余脈的都城像猛虎下山一樣撲向遼瀋平原,進逼山海關,最終他的子孫們坐上了北京紫禁城的龍座。

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講,當年明朝派人到東北來斷了99條龍脈,卻唯獨漏了一條龍,這就是今天清永陵後面的坐山——啟運山。坐山是風水的根基,是龍脈的象徵。據說啟運山是一條懸龍,努爾哈赤正是得了這條懸龍的保佑,最後他的子孫們才得的天下。

1644年,清世祖入關,在北京坐穩江山後的大清皇帝不忘祖宗,從康熙到道光的150年間先後有4位皇帝9次來永陵祭祖為了保護這片龍興之地,清廷把龍脈的保護範圍擴展到了整個現在遼寧省的範圍。

在《盛京典製備考》中,可以見到清朝龍脈保護範圍的詳細記載,以及龍脈保護地圖,為了保護龍脈不被侵犯和破壞,清王朝在關外專門修築了一條長達3000多華裡的柳條邊牆。據史料記載,柳條邊不像長城採取築牆的方式,而是挖壕溝。壕溝一般寬八尺深八尺。從壕溝裡取出的泥土在溝上再堆成高三尺的土堆,然後在土堆上每隔五尺栽三棵柳樹,柳樹和柳樹之間用繩連接,就形成了柳樹的牆,史稱柳條邊。在柳條邊保護圈內,清廷派重兵保護,不得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和生產。這使得遼寧一帶的社會發展陷於停滯,出現了城敗地荒,人煙蕭疏的淒涼景象。或許是一種巧合,雖然歷朝清代皇帝怕挖斷龍脈,而禁止對撫順煤炭的採掘,但迫於國力衰竭,還是於1901年下發了開採令。

十年後,大清王朝就永遠退出了歷史舞台。另一種巧合,300年前,大清江山由努爾哈赤在此奠基;300年後,又以末代皇帝溥儀被關進撫順戰犯管理所而告終。從啟運山到戰犯管理所,一個歷史的句號從這裡划起,劃圓了整個中國,又沉重地落回了這片土地。清王朝在撫順開始啟運,又在撫順歸結,真正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鹿鼎記》在結尾時,已獲得藏寶圖的韋小寶,並未去打開那足以推翻清王朝的寶藏,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懸念。面對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清永陵,我們希望這個懸念永遠的能留存下去。清永陵已成為旅遊勝地,人們願意穿上滿族的服裝在此留念。金庸在《鹿鼎記》中告訴讀者,大清龍脈所在地叫鹿鼎山。而這曾保佑努爾哈赤和他子孫們打下江山的龍——“啟運山”和“鹿鼎山”有什麼關聯嗎?“啟運山”它原名叫“龍山”,因山上多狍子,當地老百姓把它稱為狍山。如今這裡的百姓養著不少狍子呢,狍子與鹿差不多,都是屬於鹿科。啟運山——狍子——鹿鼎山,是一個巧合,還是金庸先生故意給讀者留下的一個暗示或者伏筆。如果大清朝真的在他的龍脈上,在鹿鼎山,或者狍子留有一筆寶藏,那麼寶就應該在永陵。

(據網絡資料)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