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01月16日】
四、聖王轉世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根據
(一)、《格庵遺錄》“長安大道正道令 鄭本天上雲中王”、“紫霞真主”、“萬乘天子王之王”、“彌勒世尊”、“巨彌”、“宇宙之尊彌天”、《洪吟》〈憶長安〉“何處尋太宗 大法度唐人”、《洪吟二》〈正法看〉“大唐太宗朝疆大”:“長安大道鄭(正)道令”,這裡明確講到大聖人曾經轉世為建都長安的大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為道家老子後人,無為而治,大道無形!李世民,濟世安民,文武雙全,締造了為中外史學家一直稱道的“貞觀之治”,可謂“日月麗天”,佛教就是在唐朝興盛起來的。“鄭本天上雲中王”,這位聖人本來在天上是雲中王、紫微星(紫霞真主),轉世為唐太宗開創中土大唐貞觀盛世,各國臣服,大唐邊境一派安定,天下人皆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這種盛世氣象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李世民離世後,被尊為文武大聖皇帝,唐朝中期開鑿了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樂山大佛彌勒佛坐像。李洪志先生在其詩集《洪吟》中寫道〈憶長安〉“秦川山水變 長安土下存 盛世天朝去 轉眼千百春 何處尋太宗 大法度唐人”。在《洪吟二》〈正法看〉中寫道“大唐太宗朝疆大”,這些詩詞表明李洪志先生前世曾經轉世為唐太宗李世民。
(二)《推背圖》第四十七象 讖曰:“偃武修文 紫薇星明 匹夫有責 一言為君”、《武侯百年乩》“此人原是紫微星 定國安民功德盛”:
救世聖人的前世曾是紫薇星唐太宗。《中國歷代神仙通鑑》及各種傳說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是紫薇星下凡。唐太宗來歷非凡,絕非世人所能洞見,護持佛法、弘揚道、儒,為人仁、義、智、勇足備,清心寡欲,約己愛民,歷次轉生皆秉蒼穹正氣,或為帝王將相,或為文人學士、武學宗師,難以悉述。這裡研究的是聖王的歷代有王的稱號的主要轉世,難以悉述其他非王的轉世以及分身轉世等次要轉世。
(三)、隴西、陝西(陳倉、岐山、長安)——聯繫伏羲、周文王與李世民的轉世紐帶:
太昊伏羲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徙治陳倉(今陝西寶雞);周文王鳳鳴岐山也在陝西寶雞;而李世民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幫助李淵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李世民曾被封為秦王,而秦地即以陝西為主,雍城(今寶雞鳳翔)曾是秦國國都。
(四)、戰神(兵仙、天策上將)——聯繫韓信與李世民的轉世紐帶:
“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韓信與漢王定了三秦,打敗西楚霸王項羽,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唐高祖李淵靠次子李世民削平天下十八路反王,滅盡七十二道煙塵,江山一統。李世民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李世民在戰鬥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鬥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於製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鬥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後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在統一邊疆的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明於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唐盛世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滅東突厥與薛延陀,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並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後世明君之典範。
(五)、音樂(始興音樂、古琴名曲、四面楚歌、秦王破陣樂)——聯繫伏羲帝、周文王、韓信與李世民的轉世紐帶:
泰帝伏羲常自鼓琴瑟而歌之,令近臣吹簫管而和,返其天真,達靈成性,象為昭功,自是不離其側,而音樂興焉;周文王被拘羑裡時創作《文王操》,這首古琴名曲具有曠世之音、浩然之氣;韓信率領漢軍十面埋伏將十萬楚軍圍於垓下,並以“四面楚歌”之攻心計贏得楚漢相爭的決勝局;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視音樂,唐太宗說:“禮樂之作,蓋聖人緣物設教,以為撙節,治之隆替,豈此之由?”正是“琴音調而天下治”!唐太宗設計了歌舞大曲《秦王破陣樂》,親自把這首樂曲編成了舞蹈,再經過宮廷藝術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個龐大的、富麗堂皇的大型樂舞,有大型的宮廷樂隊伴奏,大鼓震天響,傳聲上百裡,氣勢雄渾,感天動地。正是這位明君為唐人音樂的發展起了一個很好的開端,而且唐室子弟都通音律好絲竹(這在帝皇之家並不多見),從而把唐朝音樂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五、聖王轉世為武穆王岳飛的根據
(一)、《洪吟》-〈游岳飛廟〉“千古遺廟酸心處 只有丹心照後人”、《洪吟》-〈訪故裡〉“來去八百秋 誰知吾又誰 低頭幾炷香 煙向故人飛 回身心願了 再來度眾歸”、《洪吟二》-〈正法看〉“岳飛六郎保中原”:
李洪志先生在其詩集《洪吟》-〈游岳飛廟〉中寫道“悲壯歷史流水去 浩氣忠魂留世間 千古遺廟酸心處 只有丹心照後人。──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一日於湯陰”,〈訪故裡〉“秋雨綿似淚 涕涕酸心肺 鄉裡無故人 家莊幾度廢 來去八百秋 誰知吾又誰 低頭幾炷香 煙向故人飛 回身心願了 再來度眾歸。──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一日於岳飛故裡”,在《洪吟二》-〈正法看〉中寫道“漢室天下韓信打 大唐太宗朝疆大 岳飛六郎保中原 為了啥 眾生來此要得法 ”。這些詩詞表明李洪志先生前世曾經轉世為武穆王岳飛。六郎指北宋名將楊延昭,楊延昭沒有王的稱號,因而在本文中沒有將其列入聖王的黃金分割比轉世規律中。
(二)、河南(宛丘、羑裡即湯陰)——聯繫伏羲、周文王與岳飛的轉世紐帶:
太昊伏羲定都於陳宛丘(今河南淮陽)並演八卦,岳飛抗金曾三次收復淮陽,如今淮陽太昊陵內建有岳飛祠堂。西伯侯姬昌被商紂王拘禁在羑裡(今河南湯陰)時推演周易。而羑裡即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湯陰正是宋朝時武穆王岳飛的故裡,如今羑裡城內建有伏羲祠堂。
(三)、精忠報國、死後封王——聯繫周文王姬昌與武穆王岳飛的轉世紐帶:
兩位都是當世最傑出的無冕之王,內聖外王,都是儒家的典範,西伯侯姬昌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仍然一生忠於商朝;岳飛精忠報國流芳千古。兩位都是死後封王,西伯侯姬昌死後被伐紂滅商的周武王追封為周文王;岳飛死後被歷代皇帝追封為武穆王、忠武王、鄂王、忠文王、三界靖魔大帝等。
(四)、鳳凰——聯繫泰帝伏羲、周文王姬昌與武穆王岳飛的轉世紐帶:
泰帝伏羲常自鼓琴瑟而歌,鳳凰應聲來儀,百鳥和鳴翔集;西伯侯姬昌在位時鳳鳴岐山,寓意聖人出世,當時的世人都稱西伯侯為聖人;岳飛字鵬舉,相傳岳飛出生時有大鵬鳥在其屋頂盤旋。大鵬為鳳凰所生,故鳳凰也指代岳飛,岳飛的一生就如鳳凰涅磐一樣。
(五)、戰神、功高震主、英年早逝——聯繫韓信與岳飛的轉世紐帶: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是楚漢之時人們對戰神韓信的評價;岳飛一生與來自於北疆境外的侵略者女真人建立的金國作戰,為宋王朝抵禦異族侵略,岳飛用兵如神,百戰百勝,有戰神之譽。韓信最後因功高震主而被呂后設計殺害,年僅三十三歲;岳飛最後由於受到宋高宗的猜忌而被監禁,並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賜死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年僅三十九歲。岳飛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
(六)、神力射弓、戰神、書法家——聯繫李世民與岳飛轉世的紐帶: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李世民射箭能夠射穿七層鎧甲,拉弓能用一百八十斤的滿力;岳飛神力驚人,能開兩百斤之弓,能左右開弓。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人,最終統一中國;岳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一百多次戰役,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開文學館,著《帝范》,其書法以隸書見長,並且酷愛書法名品《蘭亭序》,以行書寫碑,稱“飛白”,聞名後世;岳飛的書法令人稱道,“還我河山”四個字氣勢磅礴,現為杭州岳廟匾額。
(七)、音樂(始興音樂、古琴名曲、四面楚歌、歌舞、宋詞)——聯繫伏羲帝、周文王、韓信、李世民與岳飛的轉世紐帶:
泰帝伏羲創製琴瑟簫管而歌之,始興音樂;周文王改制古琴並創作多首古琴名曲;韓信以“四面楚歌”之攻心計贏得楚漢相爭的決勝局;唐太宗李世民“琴音調而天下治”,親自設計了歌舞大曲《秦王破陣樂》,創作了大量以反映親身經歷和社會現實為內容的詩歌,還常令群臣唱合為之應制,李世民留下來的詩歌,輯錄在《全唐詩》和《全唐詩外編》中共一百零二首;武穆王岳飛還以文才傳世,有詩十四首、詞三首流傳於世,宋詞是配樂歌唱的,每首詞都有一個樂譜,岳飛留下的慷慨激昂、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為全世界華人所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