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岩石中的玉碗

余琬


【正見網2014年04月17日】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荊州發大水,當地有座周王山在洪水中發生了山崩,有塊璞石(包裹著玉的石頭)隨洪水而下。當地的農夫發現此石後,用鋤頭敲碎石頭,意外發現石頭之中竟有一個玉碗。玉碗質地溫潤潔白,沒有發現雕刻的紋飾、文字,卻有血沁斑點(血沁:玉在地下埋藏久了,與之相鄰的紅色礦物滲入玉體而形成的斑點)。玉碗周長六寸多。可惜敲碎璞石時,玉碗也跟著損傷了。

當地鄉民們不解玉碗為何會出現在石頭裡面,有人就說:這定是千年前,玉碗墜入泥中,久而久之,泥土由於乾燥變成了石頭,故此把玉碗裹在裡面了。

這個石中玉碗的形成,我也認為最初玉碗很可能是墜入泥中。然而泥土會因為乾燥而板結成硬塊,但絕不會由於單純的乾燥而變成石頭。乾燥而形成的硬泥塊,遇洪水即成稀泥。在一般的地質條件下岩石可以風化變沙土,泥土要變為岩石則比較困難,一般來說必須經過高溫、高壓的地質變化才行。例如,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澄泥硯為泥所制,質堅耐磨,那就是經人為的燒煉、蒸煮而成的。

而且從記載來看,這塊石頭原是山石,是山體的一部分,是在崩塌後才被人發現的。其形成的年代必定很古老。在我看來:石中玉碗應該是在史前時期墜入泥中,包裹層層泥土,隨著地質變化埋入地下,就像化石的形成一樣,最終成為岩石。該玉碗應當是史前文明存在的證據之一,故而將此事寫出來,獻給大家。

(資料來源:《子不語》)

原文:乾隆五十五年,荊州大水,周王山崩,有璞石隨流而下。耕人以鋤擊之,中得玉碗,溫潤潔白,無雕刻而有血沁,周圍六寸許,惜石破而碗已傷。群不解碗何以生石中,或曰:“此必千年前富貴人家玉碗墜入泥中,泥久氣燥,變而為石,故將碗裹在石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