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不能為搶奪土地而傷人害命!(數文)

羅忍


【正見網2015年04月17日】

一、不能為搶奪土地而傷人害命!

《詩經•豳(讀賓)風》裡說:“趁著還沒下雨,趕快銜來桑樹的根枝,修整我的窠巢。能夠這樣做,那些捕鳥的人,就傷害不到我了。”

孔子說:“如果能這麼治理國家,又有誰能侵侮呢?周是從后稷開始建立的,后稷教民農耕,有大功於人民,所以裂土分封,享有爵位;繼承的公劉,又是個仁德的國君,到了大王古公亶(讀旦)甫,又能以仁德謙讓之心,深謀遠慮地來厚植周的基礎。

“古亶甫原來居住於豳地,卻一直被鄰近的翟人侵擾,古亶甫先後送給翟人毛皮、絹帛和珠玉,翟人卻依然侵擾不息。於是,古亶甫召集所有的父老說:‘翟人所以侵擾不息,就是為了要得到這塊土地。土地是生養人的,豈能為了生養人的土地,動起干戈,來傷害人命?因此,我決定將土地讓給翟人。以後你們要和翟人好好相處。’說完,古公亶甫便和妻子大姜,離開了這塊土地,越過梁山,遷居於岐山下。

豳人說:“這麼仁德的君王,我們怎麼能失去呢?”於是所有的豳人,都追隨古公亶甫到岐山,在那裡開啟了後來文王、武王的基業。

“像古公亶甫這樣對待人民,治理國家,天下雖大,有誰能侵侮得了他呢?”

【附言】

古代聖哲們悟到:“土地是生養人的,豈能為了生養人的土地,動起干戈,來傷害人命?”這句話非常重要!上帝創造了萬物和人類,也創造了這片土地。土地是生養人的。土地的職能、使命、實質,就是生養人,它是“厚德載物”的。那麼,任何人,為了搶奪上地,而傷人害命,就是違背天意的惡行!

二、孔子見老子

孔子對南宮敬叔說:“我聽說,老子是個博學智慧的人,能知道禮樂道德的根源。我已經決定要去拜見,請益。”

南宮敬叔說:“是,是,我知道了。”

於是,南宮敬叔去見魯君,說:“我父親孟僖子,生前告訴我:‘孔子是聖人商湯的後代,而由宋國遷居魯國的,在弗父何(人名)那一代,原是宋緡公的世子,理當繼承君位,卻將君位讓給宋厲公,到了正考父時,被任命為卿,而行為愈發謙卑恭敬。臧武仲說:聖人的後代,若不繼承君位,則一定有道德、學問通達的人。孔子從年輕時,就好學有禮,臧武仲所說聖人後代的話,一定是應驗在孔子身上。你一定要拜他為師。如今,孔子要到周去研究周天子的法制,考察禮樂教化的根源。這是了不起的盛事,您何不資助他車馬,並派我跟隨前去?”

魯君答應了,於是,資助孔子車一輛、馬兩匹,連同車夫和侍從.並讓南宮敬叔,一道前去。

孔子向老子問禮,向萇弘問樂,並且參觀周天子郊天祭地的所在,考察周天子的宗廟和明堂。孔子嘆息道:“我現在才知道:周所以能得到天下的原因,也才知道周公制禮作樂的偉大。”

臨返回魯國時,老子來送別。說:“我聽說有錢的人,以錢財來送別;有德行的君子,以言論來道別。我不是有錢的人,只好混充一下有德行的君子,送你幾句話:當今之世,有些聰明洞察的人,常陷於殺身之禍,是因為他們喜歡任意批評別人;有些博學雄辯的人,常不離於危難.是因為他們喜歡揭發別人的缺失;侍奉父母,是要盡心盡力,不可背離;侍奉君主,則應知道進退,來保全自己。”

孔子恭敬的說:“是,謝謝您的教誨。”

回到魯國之後,孔子的學問道德,便更加高深了。從四方來求教的學生,達到三千人之多。

三、歷史是鏡子

孔子參觀周天子的明堂,看四門上畫著堯舜和桀紂的圖像,各依照他們的行事作為,以做為國家興廢存亡的警誡;又有周公手抱成王,代理天子,接受天下諸侯朝見的圖畫。

孔子徘徊觀看良久,說:“這就是周所以會興盛的原因了。人從鏡子可以看見自己的形貌,從歷史可以理解眼前的事實。當君王的,若不能仿效歷史上那些成功的例子,忽略那些國破家亡的原因,那就像倒著走路,卻想追上前面的人:那樣的荒謬!”

【附言】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讓人鑑往知來。這種鑑往知來,成為帝王的必修課程時,就扮演了“隱形諫官”的重要角色。對歷史的記載、保存、整理和閱讀,便真有承前起後,繼往開來的作用。並且,中國的文化,是神傳文兒。所以,我們更應該學習,繼承,發揚,光大!

(《孔子家語》)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