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05月01日】
一、一個問題,三種答案
子貢問孔子:“齊公請教老師為政的首要之務,老師的回答是:節約財用;魯公請教時,老師的回答是:了解臣下;而葉公請教時,老師的回答,又成了:要使國人親附,遠方的人聞風來歸。您為什麼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三種不同的答案呢?”
孔子說:“不過是因著三個國家不同的實際狀況罷了。齊國是個奢侈的國家,樓閣台榭又多、又豪華。齊侯的私人苑囿廣大無比,宮中的游宴玩樂,更是每天不斷。而光是齊侯一時開心,賞賜臣下千輛兵車封邑的大夫爵位,就有三次之多。所以,我給齊侯的回答是:節約財用。
魯國最大的問題則是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大夫的勢力膨脹,對內相互勾結,來蒙蔽魯公.對外則排拒諸侯的使者,使魯公耳目不明。所以,我對魯公的回答是:了解臣下。
而楚國是個幅員廣大的國家,人民散居,君王的政令,無法一 一到達,因此整個國家的凝聚力非常薄弱,人民和政府之間離心離德,所以我的回答是:要使國人親附,遠方的人聞風來歸。
政治是千頭萬緒的。它的複雜性,很難用單一的原則來處理,必須針對現實的狀況來思考。《詩經》裡有:‘苛征重稅,政令混亂不堪,不肯照顧百姓。’這就是說奢侈不知節制,是國家動亂不安的根源;又有:‘讒媚的臣子,一個接一個,是君王的心腹之患。’這就是說:奸臣蒙蔽君王,是國家動亂不安的另一種根源;《詩經》裡又有:‘人民離心離德,不知何去何從。’這又是說人民離散,是國家動亂不安的又一種根源。從這三方面來看,要找尋治理國政的首要之務,怎麼會完全一樣呢?”
二、用暗示最好
孔子說:“忠臣勸諫君王的方式有五種:第一是繞個圈子,委婉曲折的勸諫方式,稱之為‘譎諫’;第二是像傻瓜一樣,不加修飾的勸諫方式,稱之為‘憨諫’;第三是態度和緩,小心謹慎的勸諫方式,稱之為‘降諫’;第四是直來直往,正色不屈的勸諫方式,稱之為‘直諫’;最後一種(第五種),是用暗示譬喻的勸諫方式,稱之為‘諷諫’。
這五種方式,很難說哪一種一定比較好,必須依君王的不同、當時實際狀況的差異,來做判斷和選擇。如果一定要我選擇,我大概會選較安全、較合乎人性的‘諷諫’方式。”
三、“把我殺了吧!”
楚王要出遊到荊台。身為司馬的公子祺,極力諫止,弄得楚王非常生氣。
身為國相的公子西,卻說:“太好了!到荊台遊玩,非去不可。”楚王很高興。拍著公子西的背說:“對對!你跟我一起去玩吧!”
走了十裡路,公子西忽然停下馬來說:“我有話想說,您肯不肯聽呢?”
楚王說:“直說無妨。”
公子西說:“我聽說:忠直的臣子,應予以賞賜。諂媚的臣子,應予以誅殺。公子祺是忠臣,而我是諂臣,所以您應該賞賜公子祺,再把我殺了。”
楚王知道公子西的意思。說:“但就算我聽了公子祺的勸告,也只是我不去荊台而已。後代的君王,還不是照樣到荊台,玩得不亦樂乎。”
公子西說:“要防止這個,太容易了:如果您過世之後,把墳陵設在荊台。那麼您的子孫,怎麼忍心在祖先的墳墓前,毫無顧忌地玩樂呢?”
楚王聽了點頭稱是,就策馬回去,再也不到荊台遊玩了。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公子西的勸諫,真是徹底。他的一句勸諫,可以在十代、百代後,還發生效力。”
(均據《孔子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