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07月18日】
從黃河擺尾說起。
今天的黃河,流經濟南,在渤海入海。然而,在古代,黃河可不是這個樣子。古代的黃河是怎樣的呢?
在整個明朝和清咸豐之前,黃河從未流經過濟南,它是流經江蘇,在黃海入海的。所以,黃海由於被灌入了很多黃河泥沙,稱為“黃海”。
清朝末年,政府腐敗,由於江蘇、安徽、河南天災頻發,捻軍等各處起義接連不斷。但山東濟南等地的人,由於黃河不流經當地,他們已經727年沒有嘗過黃河改道的滋味,沉浸在歌舞昇平中,對捻軍起義呈隔河觀望、嘲笑狀態,逍遙事外,認為強大的大清國是鐵打的江山,清朝的當政者會萬歲、萬萬歲。他們認為天災與自己無關,跟著當政者走總是沒錯的,抱著對清政府的幻想不肯放。
然而,咸豐年間,黃河這條巨龍的一次“擺尾”,改變了這一切。就像一聲怒吼,驚醒了人們的“大清崛起”之“清朝夢”。
1855年8月1日(清咸豐五年六月十九日),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北岸銅瓦廂決口,轉向北流,改道衝進山東濟南大清河,入渤海。
濟南大清河是一條經常斷流的涓涓細流,根本無法容納黃河的水量。當260多米寬的黃河水,湧進只有區區幾米窄的大清河的涓細河道,濫出的黃水,一下子把兩岸沃土橫掃成多沙粘土。水災和土質的沙化貧瘠,使這些輕易不肯造反的山東百姓鬆動了。
山東自此成為捻軍活動的主要區域。山東當地爆發了“水套軍”起義。至此,蔓延全國的天災人禍和起義,成了壓倒清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天災和天象變化面前,人類的意願是多麼渺小啊。隨便一次黃河“擺尾”、山崩地裂的“怒吼”、無聲無息的瘟疫,都能輕易改變人類歷史的走向。
可憐當今的國人,卻以為黃河一直流經濟南。就算你去問那些濟南人,恐怕他們也不記得黃河原本不在那裡。驚天動地的黃河改道的教訓,早已遺忘在時光裡。國人繼續作著“大國崛起”的“保黨”的“中國夢”。
然而,中共不等於中國。天滅中共,是誰也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勸君早日三退保平安,不要非得等到黃河怒吼、天災真的出現,才驚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