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系列二: 德的修養

思延


【正見網2015年09月22日】

 一.誠信——為人之本,成事之本

誠信乃誠實守信。誠即誠實,誠心誠意,不撒謊,不欺詐,說真話,做真事;信是講信用,遵守諾言,不違約。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已深植於華夏子孫的血脈之中,成為做人的根本,立事的基石。在古今中外的史冊中,留下很多關於誠信的言論、典故和感人故事。

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孔子曰:“民無信不立。”
   《弟子規》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論語•為政》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李白詩曰:“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法國大文豪大仲馬說:“當誠信消失的時候,肉體也沒有生命了。”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一諾千金”,“一言九鼎”
......

由此可見,誠信多麼重要!古代的中國人輕生死而重承諾,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為了誠信可以慷慨赴死,那絕對是道德高尚的表現,是人格超拔的寫照。打開歷史的畫卷,在人類文化的長河中,留下了太多的誠信故事,一直熠熠生輝,激勵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踐行著這一美德,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承。

西漢初年,有個叫季布的人特別講信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無論有多麼困難,他一定要想方設法辦到。當時還流傳著一句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得到一百兩黃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個承諾)"。當劉邦打敗項羽當上皇帝,搜捕項羽的部下,而季布曾為項羽的得力幹將。由於季布重信義,深得人心,人們寧願冒著被誅滅三族的危險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願意為賞賜的一千兩黃金而出賣他。劉邦的謀士很欣賞季布的信義,在劉邦面前為季布說情,使得劉邦赦免了季布,還任命他做了河東太守。季布用他的誠信免除了殺身之禍。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朝399名死囚,感恩唐太宗博大仁慈的胸襟,用他們的誠信拯救了性命,盡了孝道、夫道、父道。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並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也會讓自己免受苦楚。我們都願意借東西給講誠信的人,“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有了誠信,就相當於擁有了人際關係中的通行證,就會讓我們擁有好人緣。誠信也不是掛在嘴邊,說了就說了,而是要用實際行動落到實處,即做到才是真;在人際交往中,互不設防,與人方便,為他人著想,急他人之所急。其實誠信也是寬容和大度的體現,是提高效益的有效方式。

反之,如果一個人不講誠信,貪圖一時的安逸,失信於人,只會毀了自己的聲譽,無異於失去西瓜撿芝麻,一定是得不償失。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三歲小孩都熟知的“狼來了”的故事,教育了一代代的中國人,一個不講信用的人會面臨怎樣的不良後果。失去誠信,在交際中會失去朋友和友誼;在生意場中會失去顧客;在教育中會損毀孩子的未來;在學術上的弄虛作假會終無所獲;在家庭中會失去親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誠信是人的第二生命,關乎著人生的成敗。因此,一個人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身處高位還是一介草民,都需有誠信。

同時,誠信也是企業成功的保障。任何一個企業,要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立足生存,首先就要做到誠信。誠信是塑造企業形像和贏得企業信譽的基石,是競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砝碼,是企業的命根子,是寶貴的無形資產。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勝出,就必須有良好的誠信形像。

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在交易的過程中,除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還需考慮交易的安全係數。如果交易的雙方都講誠信,不僅降低交易的成本,也大大提升交易的成功率,否則可導致血本無歸。同時,誠信也給雙方提供一種合理的預期。因為人基本都趨向於有序的,可預見的,合法的和有組織的世界,不願處於一個難以控制的,混亂的,危險重重,險象環生的境況。如果交易的雙方都誠實不欺,恪守交易規則,就會有一種安全感,解除心理上的緊張狀態。反之,如步步設防,絞盡腦汁,交易必難成功,人豈不也活的太累?古人云:“經營之道在於誠,贏利之道在於信”。海爾一諾千斤,時刻把用戶放在首位,成為家電業的領航者。在企業內部,老闆對員工要講誠信,才能留住員工,讓企業持續發展。員工對顧客要誠信,產品要有可靠的質量保證,假冒偽劣品只能敗壞企業形像,讓企業走向坍塌。

曾經震驚全國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個不講誠信的很好例子。三鹿集團為了獲取高額利潤,在奶粉中加入過量的三聚氰胺這種有毒物質,導致數萬名嬰幼兒患腎結石,並有多名嬰幼兒死亡。最終,三鹿集團的幾名高管也不得不接受法律的審判,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乳業巨頭三鹿集團在一片慨嘆聲中走向破產。這說明一個企業不講誠信不僅危害百姓利益,殘害生命,而且讓自己也難逃法網,走向罪惡的深淵。

任何一個朝代,一個國家在其建立,發展的過程中,都必須講究誠信,給老百姓的承諾一定要兌現,才能讓百姓誠服安居。各項法令法規也要言必行,行必果。如果朝令夕改,視同一紙空文,百姓怨聲載道,就已經是滅亡的徵兆了。秦國的商鞅“立木為信”,變法成功,使秦國日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周幽王為博取寵妃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玩“狼來了”的遊戲,最後他自己被逼自刎,褒姒被俘,周朝就此滅亡。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讓我們看到了:信守誠信的巨大威力,背棄誠信的悲慘下場。由此可見,誠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現代以來,世風日下,道德淪喪,良知缺失。特別是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大多數人為了個人利益,你爭我奪,爾虞我詐,毫無顧忌的坑蒙拐騙,根本不把“誠信”二字放在心上,使整個社會陷入了誠信危機。大學文憑有假的,學術論文有假的,人民幣有假的!假冒偽劣產品更是滿天飛,充斥著我們生活的大小角落,司空見慣。處於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社會,誰都沒有安全感,人人自危。敢於講真話、誠實忠厚的人被視為傻子;張口就是謊言,似已成家常便飯,毫無知覺,試問人世間還有正義與良知嗎?當一個國家喪失了誠信與道德,民心渙散,這樣的國家還會有未來嗎?

正因為誠信的喪失,今人立誓也非常隨意,只逞一時口快,承諾之後,便拋到九霄雲外,很難去身體力行。誓言在現代人的眼中,已變的如此蒼白,沒有了一點約束力。根源在於人的道德標準沒有了,對神佛的信仰與敬畏已成傳說或前塵舊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從很多落馬的高官身上看到,他們在擔任某個職位前,信誓旦旦,言之鑿鑿、落地有聲,大講特講“廉政建設”、“勤政為民”,講法律,講政策,講反對行賄、受賄,也講對行賄、受賄者嚴懲不怠。然而當他們一旦身居高位之後,就避人耳目,將大把大把的鈔票裝入自己的腰包,置辦一處又一處的房產,或心甘情願拜倒在石榴裙下。即使在擁有了數以萬計的資產後,仍然慾壑難填,凸顯了隱藏在偽善背後的一張張罪惡、醜陋的嘴臉。畢竟蒼天有眼,天理難容,有的落馬之後,成為階下囚,家庭離散;有的掉腦袋了;有的暴病身亡……只因為他們自己不講誠信,違背了自己的誓言,活該受到應有的天譴。

然而,天道永恆不動,衡量著一切生命,關注著一切生命,事無巨細,全都一清二楚,毫無遮攔,毫無偏差。人的一言一行,都逃不出上蒼的慧眼。人之立誓,不管你是出於被迫、無奈,還是有意、無意,上天都已謹記了這一切,都會在某個時候一一應驗,無論你是否知曉,是否相信。《聖經》中也說:不要輕易發誓。當你必須立誓時,你得慎之又慎,要麼莊嚴立誓,要麼緘口不言。立誓之後,必定踐行自己的承諾,決不可當兒戲。否則當上天應驗的時候,你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身在塵世的每個人,讓我們仔細回憶回憶自己是否也發過什麼誓呢?是否在加入某個組織或某個團隊時,舉手發誓要將生命獻給什麼什麼呢?無論是出於被迫還是無心而為之,當你立此誓言時,就如某個不好的靈體進入了你的身體,牢牢的將你縛住,除非你慎重其事將其收回,並從內心不認可,徹底消除,否則厄運難逃,真會將自己性命陪掉。生命可貴,千萬不要等到災難來時才覺醒,那時就真的晚矣!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華民族是一個重承諾、守信用的民族。誠信超越於萬金之上,但願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能腳踏一方誠信的淨土,快樂而充滿真情的生活在華夏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享有美好的生活!

二. 善良——人之本性,濁世金光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一句兩三歲孩童都熟知的,即是說人天生就具備善良的本性,無論表面上多麼惡的人,都有善念尚存。善良就是純真溫厚,沒有惡意,和善,心地好,是人的一種很美好的情感,是彌足珍貴的,是人世間最寶貴的東西,是無法用價值來衡量的。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念,以善為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曾有一位名人說過:對眾人而言,唯一的權是法律;對個人而言,唯一的權力是善良,是誰都無法剝奪的。

法國大文豪雨果說:“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於偉大的人”。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使聾子“聽到”。

善良的心,像真金一樣閃光,像甘露一樣純潔、晶瑩。善良的心胸是博大、寬宏的,能包容宇宙萬物,造福於人類蒼生。行善而不求回報的人經常能夠得到意料之外的回饋,這是因果循環的自然規律。善良之人經常造福於他人,實質上也是造福於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這句話絕不只是簡單的因果報應,而是做人的根本。

善良有著超越一切的力量,她不分國界、地域、種族,她能使雙眼失明的人“看到”高遠的天空、皎潔的月色,能令雙耳失聰的人“聽到”春雨的滴瀝與美妙的音樂,使人的靈魂變的純潔,令人的心胸變的豁達,善良就像一種發散的愛,溫暖著大千世界。

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扇門通向最溫柔的心靈深處,就是善良這種寶貴的東西,只要鼓起勇氣砸掉自私和貪慾鑄成的鎖,就一定會找到心靈深處的善良。而善良在我們的生活中表現的又是那麼的普通,那麼的簡單,不需花費心思就可做到的,如為彎折的小樹澆一瓢清水;阻止攀折花木的大手;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推過輪椅;為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說一句公道話;在公交車上給需要的人讓個座位;送人一句善意的話語…… 雖然僅是那麼小小的一個動作或一句祝福的話語,但卻是內心深處一種溫柔的昇華與富足,它像一縷清純的陽光,既照亮自己,也輕輕的照耀周圍的人。它體現的是一絲真情、一種關愛 ,它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擁有善心就一定擁有美好的生活。善心如水,它可以滋潤所有乾渴的心田。如果胸懷善心,就不用人人如近敵,人生的收穫也不再是過眼煙雲。

人生就如一次旅行,當我們步入紅塵之中,如能保持這人性的美好與光輝,就能播種生命的福音;穿行於匆匆的歲月之中,就能傾聽到來自靈魂深處的呼喚。無論旭日東升,還是夕陽西下,年華更替,在生命的周期中不斷播種善良,就是美好的希望;否則,失去善良,就足以使生命的軌跡擱淺與褪色。

擁有了善良,即使穿梭於喧譁的車水馬龍之間,也能體會來自心底的那份寧靜。當歲月漸漸沉澱出斑駁的顏色,善良的馨香卻始終如一的慰籍著人們的心靈。 廣結善緣於天下,未來就會遠離霉運,衣食豐足而好運常在。即使在危難之時也會有驚無險,因禍得福,遇難呈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天,歐洲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在法國的某地乘車返回總部,當時正值大雪紛飛,天氣寒冷,汽車一路奔馳。當他看到一對法國老夫婦坐在路邊,凍的發抖,他不顧會議在即,也沒理會參謀的提醒,他立即請他們上車,並且特地將老夫婦送到巴黎,然後才趕回總部。艾森豪根本沒有想過行善圖報,可他的善良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報。那天德國納粹的阻擊兵早已預先埋伏在他們的必經之路上,只等他的車一到就立刻實施暗殺行動。如果不是為幫助那對老夫婦而改變了行車路線,他恐怕很難躲過這場劫難。假如艾森豪遭到伏擊身亡,那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很可能因此而改寫了。由此,一個善意的舉動,不僅改變了個人本該遭遇的劫難,也改變了更大的事件,扭轉了世界的時局。

生活在這個塵世,和我們相關的人很多,有親人、朋友、同學、老師、同事,還有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只要遇到,就是生命中的緣分,我們都需善待。特別是家裡的親人,是首先要善待的,如果連自己最親近的人都不能善待,即使為他人做了一點善事,那也只能說是偽善,是另有所圖,是為私的。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在家裡,對父母要孝敬,對兄弟要友愛,夫妻之間要和睦。在古代,對父母不孝,可以告到官府,會坐牢的。我們也常聽到老人講:忤逆不孝,會遭雷劈。由此看來,在當今,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慾望,那些弒父殺母的人,兄弟相殘的人,是多麼的邪惡和兇狠!

在我們生活、工作、學習的環境中,也會有那麼多的花草樹木、各種動物,它們也是鮮活的生命,我們也應該善待,不可隨意傷害或損毀。各種動物有自己的情感,甚至有時比人還具愛心。同樣,花草樹木等其實也是有情感的,如果我們以一顆善心去對待,你會發現它會對你點頭,會對你微笑。比如我看到一些報導,特別是在修煉界,有些修行的人與動物、花草樹木,甚至石頭等對話。反之,如果以一顆兇惡的心對待,可能一棵草都會絆倒你,甚至傷害你。佛法中講:萬物皆有靈。其實,一切物什,器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都應善待之。日本江本勝博士的許多關於水結晶的研究報告,那些報告真實的告訴我們:水是有靈性的,水是有生命的,它具有超強的識別善惡的能力,當一個人向它發出良性信息(愛、感謝)時,它就呈現美好的結晶;相反當它接收到不良信息(煩死了、殺死你)時,它馬上就會呈現出醜劣的結晶。由此可見,人有一顆善心,是多麼的重要!散發出的善的信息,會讓我們的生活發生多麼巨大的改變。

《道德經》曰:上善若水。善就如水一樣,造福萬物,滋潤萬物。如果人人都獻出自己的善心,這個世界就真如人間天堂,無限的美好!

三.寬容——心胸博大,魅力無限

人是地球上最高級的生命,其他的任何生命,包括植物、動物等都是為人而存在。人作為萬物之靈,不僅有肉身,還有其脾氣、稟性、特性及精神特質等,也由此形成了各種類型的人,人與人之間也有著很大的差異。由於人不可能離群寡居,必須在群體中生活,相互之間必定發生各種各樣的關係。那麼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就變的極為重要,怎樣才能和諧呢?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寬容。

就寬容兩字而言,首先要寬,才能容,大寬能大容,小寬則小容,不寬就不能容,這是人人皆知的理,也是萬物之間和諧的前提。

宇宙寬容,無量無際的穹體存在其中,無量無際的生命自得其樂;天空寬容,雲彩飛揚,鳥兒翱翔;大地寬容,萬物生長,一派盎然;大海寬容,接納百川,魚蝦悠遊;一國之君寬容,四方歸服,民心所向,國家昌盛;一家之長寬容,家庭和睦,子女孝敬。

人類自從出現於地球,走過了漫長的過程。人類從適應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尊重自然也走過了漫長的過程。當人類飽償破壞自然的惡果時,才懂得應當遵循固有的規律。即人與自然之間也需要寬容。自然寬容人,人才能生存;人寬容自然,自然才能和諧。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僅繁榮著地球,而且讓地球長存於宇宙空間。

人只有在寬容中,才能擺脫愚昧,擯棄暴力,走向文明,社會才可安定。

寬容比征服更有力量,能“化干戈為玉帛”,少去了刀光劍影;寬容比懲罰更讓人心服,能“化腐朽為神奇”,使強硬變柔和。

生命在寬容中變的柔韌,境界不斷提升,更加符合宇宙特性,也更加充滿生機。

當你能容天下難容之人時,才能成就天下難成之事。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就任之後,特地邀請曾看押他的看守為座上賓,讓人們見證了他高貴的人格力量。

在人際互動中,應著眼於未來,不念舊惡。原諒別人,是對待自己的最好方式,如果怒火中燒,燒傷的只能是自己。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狹隘。海納百川,靠的就是一顆寬容的心!在歷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寬容大度之人,他們的美德廣為流傳。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張英“六尺巷”的故事,廣為流傳;戰國時趙國的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人與人之間多一份寬容,社會就多一份和諧,人類就多一份希望!

有人把寬容視為懦弱。然而,寬容作為處世之道,是做人的分寸,不是懦弱,而是有原則的忍讓,是一種智慧。如果讓忍耐濃濃地烙上了保守、落後、安命不爭、平庸、易滿足、缺乏進取心、衰老退化、奴性、軟弱、過於自卑等痕跡時,那麼,這樣的忍耐就變了味,一定叫人憋氣,叫人難受,叫人窩囊,叫人痛苦……

忍耐應該是一種謀略,我們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 “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靜可以制百動”,因此在特殊境遇下,必要的忍耐是成事的關鍵。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當身處逆境,置身禍中,要學會忍,“百忍成鋼”,忍得一時苦,方為人上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遭受一番苦難,忍一忍,熬過去,就可以接受天將降之大任了。在困境中要甘於承受一切,這種忍耐是是為達到某種“大謀”的退卻,絕不是為忍而忍。如果把忍耐變成逆來順受、失去抗爭時,這種忍耐就毫無積極意義了。

積極的忍耐,絕不意味著人格的渺小,自我的萎縮,而是默默地干自己想幹的事,悄悄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的忍耐,軟中透硬,柔中帶剛,不以犧牲自己獨立人格為代價,不是奴性十足,不是苟安偷生,不是窩囊的表現,而是成事前的暫時沉默,是厚積薄發。這樣的忍耐是保存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當敵我力量太懸殊、正與邪勢力差距太大時,是一種最為明智的退卻手段,不硬拼,不消磨自己的元氣,將力量慢慢積蓄,一旦時機成熟,羽毛豐滿,翅膀硬了,爪子利了,就會乘其不備,猛然一擊,讓邪惡永不翻身。

婁師德唾面自乾,能放得下面子,忍受他人的當面羞辱;九華山得道高僧大興和尚忍辱負重,不僅保全了孩子的性命,而且也讓世人看到了他高尚的德行。作為一個大智者,只要無愧於心,有利於他人,人知與不知,是與不是都不重要。能容天下之人與天下之事者,必定氣貫長虹化、心同萬物。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善於忍住自己的私慾、怒火,實際上是壯大自己的器量和勇氣,幫助自己成就大業。悠悠萬事,似白駒過隙,無論孤煙大漠還是殘雪夕陽,只要靜靜的笑看風雲,便將萬物包容於心中了,這即是忍耐的智慧與境界。

四. 吃苦——磨礪心性,成就功業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兩句諺語,人必須要吃苦,才會有一翻作為。

大凡生活在這個世間的每個人都想過好日子,都追求幸福快樂的日子。可是,有誰敢說他是百分之百幸福的人呢?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和痛楚,不管你是家財萬貫,還是一貧如洗;無論你是一國總統,還是一介布衣,都脫離不了一個“苦”字,只是苦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果你留意周圍的人,你會發現,沒有一個人是樣樣完美的。有的人窮愁潦倒、有的身體不健康、有的夫妻不恩愛、有的兄弟不和、有的沒有子女……等等。現實生活中,找不到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因此,從人出生的那個時刻開始,苦難也隨之而來,直到你撒手人寰,或許到了另一個世界,還會遭受更大的痛苦。

其實,來到這個塵世的人,因為有一副皮囊,就會受到皮囊的束縛,如寒冷的侵襲,炎熱的煩擾,饑渴的困惑,勞累的困擾,病痛的折磨,情志的困頓,等等。不管遭遇其中的哪一種,如不能及時解決,都會感到不同程度的苦。然而,苦難並非壞事,而是人生成長中的寶貴財富。“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於弱者則是一個萬丈深淵。”“苦難是人生最好的教育。”這些名言告訴我們:偉大的人格只有經歷熔煉和磨難,潛力才會激發,視野才會開闊,靈魂才會昇華,才會走向成功。同時,人只有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成功,才會懂得珍惜,才會感到成功後的喜悅,才會去領悟人生的意義。只有在逆境中不停地行走,把磨難當成是自己人生的一筆財富,他們的腳印才能深刻地留在自己所走過的路上,他們的腳印才能成為其價值的體現。

同時,人在承受痛苦的時候,會消減自己的罪孽。每個人生活在紅塵中,都會因為自己的利益,傷害過別人,做過壞事。從佛家的觀點看,一個人只要傷害了別人,做了壞事,就會造業,要想減輕這個業力,就要吃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如果一個人經歷一場磨難後,他會變得容光煥發,精神百倍,心地也會變的更善,也更懂得珍惜。俗語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確,有很多歷經多次磨難的人,此後的人生變的很順利,家庭和諧,事業節節高升。因為在承受苦痛的時候,已經消減了很多罪孽。

再如,有人在一生中吃了很多苦,或在臨死前,非常痛苦,那麼來世就會幸福。這裡順便說說安樂死,安樂死就是為了減少人的痛苦,讓其提前死去。其實,這是一種不人道的行為,相當於間接謀殺人,讓一個活生生的人提前結束性命。我們都知道耶穌基督被定在十字架上,血淋淋的,其實他是在替眾生承擔罪孽,為眾生受難。也正因為他敢於替眾生受難,人們在他殉難後,看到了他的復活。

還有些人,因承受不了痛苦,選擇自殺結束可貴的生命,這其實是非常愚蠢而錯誤的做法,不僅不能減輕痛苦,反而是罪孽深重,更大的痛苦在等著他呢。因此,不管承受多大的苦難,都一定要堅強,勇敢的活下去,或許,走過了那段泥濘路,幸福就來了。

在人世間,大凡獲得成功的人,無不經歷苦難,無不吃過不少苦。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苦。據說人最初來到這個世界的啼哭,就是因為看到人太苦了,不想來了,但又不可能返回去。只有隨著人的這個皮囊逐漸長大,接受人世的一切,學習人的東西,因此形成了太多太多的觀念,也漸漸有了獨立的思想。在思想和觀念的支配下,會做出很多事情。為了人生的幸福,就會去獲取功名,獲取利祿,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情感,或尋求人生的真諦。然而這一切都不是伸手即得,都需要經過艱辛,經歷痛苦,甚至付出生命,才可以得到。不管你是想在塵世獲取什麼,還是希望自己成仙得道,都是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如:周文王被關在羑裡,寫了一部被儒家奉為“群經之首”的傳世經典《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陳、蔡,後來編了一部不朽的《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中國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的《孫臏兵法》,成為兵家的典籍;司馬遷宮刑之後寫的《史記》,是一部任何歷史書籍都不能與之相比的恢宏史詩;司馬光為了爭分奪秒讀書,特用圓木做成“警枕”,進可能減少睡眠;黃宗羲一生勤苦不怠,留下許多名著……

任何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開國元勛,無不經歷生與死的錘鍊,才能開創基業,任何一個文臣無不經歷多年的寒窗苦;任何一個武將無不經過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哪個成功的商人不是走南串北,才擁有可觀的財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富豪,約八成出身貧寒或學歷較低,他們靠白手起家,歷經艱辛創下大業,贏得了令人羨慕的財富和名譽。他們很少是一帆風順,有的甚至是大起大落,幾經沉浮,在不斷的失敗和挫折中獲得成功的。即使一個普通的農民,也只有辛辛苦苦種地,才會有更多收穫,才能養家致富。

但是,作為人,總是追求幸福、安樂,都不希望有那麼多的苦。但人原本就是苦,因此當苦難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懷著坦然之心去面對,去承受,去化解苦難,懷著感恩之心,感謝苦難,因為苦難讓我們更成熟,更懂得珍惜。

感謝苦難,是苦難讓我們能夠識別真正的正義與邪惡;感謝苦難,是苦難讓我們能夠結識更多善良的心靈,其德其行,感化著我們,成為我們心靈的標尺;感謝苦難,是苦難歷煉著我們的意志並讓我們對同在苦難中的人能感同身受,並生出純淨的善念。

感謝苦難,是苦難讓我們清醒,讓我們明達,讓我們精進。“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苦難讓我們堅實,讓我們昇華,讓我們成熟。遭遇苦難,我們才可窺見朋友的美麗心靈;經歷苦難,我們才能感受父兄的慈悲呵護;走過苦難,我們才會體悟天地的大愛無言!

五.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生命太短暫,時間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什麼都期望得到,也不可能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那麼,就要懂得,該放棄的時候就要果斷的放棄,有舍才會有得。大舍就會有大得,小舍只會小得,不捨就不會有得。只有善於捨棄的人,才會減少煩惱,開啟智慧,獲得生命的自在。

由於人的自私,絕大多數人總希望有所得,認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越快樂,甚至有些人恨不得把這個世界都據為己有,想要什麼,伸手即來;想吃什麼,張口即到。然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得此需舍彼,因此生活總是在取捨中抉擇。可是面對自己都想要的東西,總是那麼難以抉擇,搖擺不定,苦惱也由此而生,憂鬱、無奈、困惑、傷心、無聊等等都接踵而來。然而,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有了房子,就想車子;有了嬌妻,還想小妾;有了百萬,還想千萬……就如下面一首詩所道出的人的慾望:逐日奔忙只為飢,才得飽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正是因了太多的慾望,在各種利益的誘惑與驅使下,心靈不斷扭曲,只要自己想要的,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的得到,坑蒙拐騙,只要自己能想到的招數,都盡可派上用場。可是,天道無私,得失一定均衡,你不計一切得到的,也一定會付出慘重的代價。為什麼有人在遭遇橫禍的時刻,才醒悟,才明白,人絕不可太貪難,留下了太多的教訓。只是人們太迷戀其中,不到黃河不死心,甚至撞了南牆也不肯回頭,所以人也總覺得不快樂。殊不知,這一切的不快樂都是因為不懂得捨棄,不懂得鬆手,不懂得放棄太多的追求,太貪婪造成的。如不能放棄,當然就要為追求所謂的理想承擔苦痛。古人云:“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儘管很多人不相信命運,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得不屈服於命運,它經常會捉弄人,它可以使你從雲端跌入深淵,飽嘗艱辛與酸澀,可能終無所獲,讓你感覺人世如此滄桑與淒涼;或許讓你在一夜之間暴富,又讓你在一夜之間一貧如洗,讓你的人生富於戲劇性。如果你想什麼都抓到手,可能到頭來,什麼都會失去。

人生短暫,就幾十年的光景,想要的東西實在太多,必須懂得放棄,不難為自己,或許就沒有那麼多的難以抉擇,或許就會非常輕鬆快樂,沒有那麼多的痛哭、怨恨、迷茫,不為眼前的得失而喜而悲。或許你失去某樣東西可能會心碎,但不意味著你永遠不可能得到。生活的方式是由我們自己去掌握和選擇的,快樂或者痛苦,其實都在我們手中。要怎麼生活,決定權在我們,也在於我們的一念之間。

卡耐基曾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在生活中獲得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身處何方,也不在於我們擁有什麼,更不在於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而只在於我們的心靈所達到的境界。”因而當我們學會了從得到中失去,從失去中獲得,拋棄刻意追求卓越的野心,忘掉時時不如意的煩心,簡單地享受生活,我們就是快樂的。這樣雖然平平淡淡,但卻是生活的真諦,這即人們通常所說:平平淡淡才是真。

大千世界豐富多彩,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有自己該盡的責任,不要希望把什麼都攬到手,屬於你的就要,不屬於你的就鬆手,不要一味地爭論命運的公平與否,因為生命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天生美麗,有的人生來就醜陋;有的人天生健康,有的人則天生殘疾;有的人出生於富貴之家,有的人則生於貧寒之家…… 上天賦予你的,珍惜就是。如果強行改變,可能會引火燒身,得不償失,如有人總嫌自己不夠漂亮,就去整容,反而弄的更糟,把原本姣好的容貌毀掉,後悔莫及,欲哭無淚。

從古至今,有無數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或許他們當時的生活的確很痛苦,或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他們的捨棄或贏得了後人的讚譽,或成就了千古功業,或找到了心靈的皈依。如:昭君捨棄錦衣玉食的宮廷生活,踏上黃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卻得到了天下的一時太平與後世的無限讚美;李白捨棄了富貴,卻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東晉的陶淵明,毅然放棄當時世人競相追逐的功名利祿,回到山間,過上"晨起理興穢,戴月荷鋤歸"的隱士生活,獲得了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陳子仲放棄楚王給予的相國職位,給別人灌溉園子,免去了災禍,找回了心的寧靜……

沒有太多世俗的東西纏擾,那麼快樂的空間就越多,煩惱的空間就越少,你就會過的開心自在,你的生活就會很豁達,也就沒有那麼多的計較,你就會輕鬆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不管是浮雲蔽日,還是陽光明媚;不管是雨雪風霜,還是天清氣爽,你都心緒寧靜,面帶微笑。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利的追逐,得到的是寧靜和淡泊;在淘寶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的掠奪,得到的是安樂和快樂;在春風得意時,放棄對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溫馨和美滿。
……
人在一生中最捨不得的就是"我",一切都是以我為中心。如真捨掉自我,那就真的能大得,這就是大舍才能大得。因為在你"鬆手"捨棄自我的一瞬間,在你做到了一般人都不敢大舍的舉動之後,你就會捨棄幻相,看到真相,悟到生命的本質,從而獲得生活大機趣,心靈大自在、精神大解放。

我們知道,佛家修佛,首推一個“舍”字。以前的和尚,在出家的那一刻,就捨棄了世間的一切,斷絕了塵緣,連塵世的名字都不用了。道家講“無為”,也是說要敢於捨棄。總之,佛法之舍,並不僅是人生的某種理論,而是生命的覺悟,是大智慧,因由這一智慧的引導,生命不再是為物所役、為欲所制的大口袋,而是一雙矯健的翅膀,在性靈的真我的天空中自由飛翔……

人生如戲,人人都在這個大舞台上表演,在整個人生的劇幕中,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導演,表演的好,人生就如一支美妙動聽的歌。只有學會適時放棄,才能徹悟人生,笑看生命,開啟生命的大智慧,擁有海闊天曠的人生境界。

六.小中見大,覺悟生命

人類社會的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緣由,沒有哪一樣是偶然的。人無論高低貴賤,物無論大小,事無論巨細,都有其因緣關係,都有某種特定的來源,他們只要出現於我們的周圍,進入我們的視野,就一定和我們息息相關,都可以對我們有所啟悟,讓我們領略人道天道,從中覺悟生命的真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悟性這個詞,比如說某人悟性好,某人悟性差,某人對某件事始終堅持,有人會說他執迷不悟……但悟性從不同的角度看,又有著不同的層級。

在學校,某個學生對老師的講課,很快就能明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老師和家長可能會說這個孩子悟性好。

有的人在領導面前很會來事兒,善於揣摩領導想的什麼,需要什麼,很能迎合領導的口味,很容易得到領導或上級的賞識,可能會認為此人悟性好,聰明;有的人呢,看到別人爭奪利益,爭奪權利,卻絲毫不動心,可能會被說成是傻瓜。

也有人在幹活的時候,看到別人都挑容易的,輕鬆的活兒,他卻一聲不響的去干別人都不願意乾的活兒,可能會被罵為笨蛋。
……

其實,前兩類人呢,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聰明,但很容易成為尖滑的人,獲得很多好處;後兩類人呢,雖然表面看來,很笨拙,但可能是大智若愚,或許最終獲得的可能會更多,更珍貴。

佛法中的“悟”是有別於一般的聰明,不是要從物質利益上獲得很多,而是能夠從萬事萬物中發現規律,開啟智慧,領略人道天道,感悟生命的真諦。如古人曰:梧桐一葉而知天下之秋;佛法中說:一粒沙裡有三千大千世界。怎樣才能領悟到更多的東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明白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而是用心體察萬物。

我們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在長期解牛的過程中,逐漸摸清了牛身體的內部結構,善於從肌體組織的空隙間用刀。而當梁惠王聽了庖丁解牛的理論後,就從中悟到了修身養性的道理。因此,任一系統,都有規律可循,都有至理可悟。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有善於發現的慧眼,以及善於體察萬物的心竅。

當然每個人從一個事物,同一件事情中所領悟的理也會不一樣。如歷史上有名的慧能和神秀的悟禪就有很大差異。當時神秀為上座,他寫了一偈:“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聞神秀偈後也作了一個偈:“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顯然,慧能的悟性更高。弘忍看到慧能這首偈,見地透徹,便秘密把衣缽傳給了他。

在歷史上,有很多有悟性的人,有的從官場中看到了人世的險惡,故而遠離,尋得了自在的生活;有的從無常的情中,看到人對情的糾結,故而可看淡,或出家;有的則因見神跡或某種點化,而潛心修道,走向了另一種精彩的人生……

七.面對矛盾與苦痛,躬身內省

人類生活的空間,隨時隨地都會遭遇矛盾和苦痛,因為人類生活在一個相生相剋的空間,有善就有惡;有好就有壞,有美就有丑,有強就有弱,有難有易……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正因為兩面性的存在,所以處處都充滿了矛盾和苦痛。面對如此多的矛盾和苦痛,我們該如何辦呢?

《論語.學而第一》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是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躬自問:給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守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上不是用心複習了呢?”

其實,反省還不僅僅囿於這些,而是包括方方面面,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管遇到任何矛盾和麻煩,都能反省自己的不是,不怨天尤人,不推卸責任,那麼就在不斷的提升,不斷突破,不斷強大,人格就在不斷日臻完善,境界在不斷昇華。如果把責任和原因都歸咎於他人和外界,自己的痛處則永遠是痛處,自己的弱點永遠是弱點,當然就不可能提升了。有些人或團體明明是自己錯了,自身出了紕漏,卻千方百計美化自己,極盡狡辯之能事,而且從來不想承認錯誤,甚至還說自己就是偉大、光榮、正確,潔白無暇。其實,世間的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沒有完美的,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一個人或團隊把自己美化到無可指責的時候,已是危險之極了,大難可能臨頭了。

人來到世間,本就不是讓你來享受的,不是為了讓你過舒適富裕的生活,而是通過各種方式,讓你在苦痛、矛盾、壓力與恐懼中,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與過失,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歷史上,大凡有所成就,人格高尚的人無不時刻反省自己,汲取他人的長處,修正自己的不足,讓自己不斷走向完美,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齊威王的相國鄒忌,不為甜言蜜語所惑,不為浮光掠影所迷,常常反省,促成自己不斷完善;周處自省除三害,決心改過,跟陸機、陸雲刻苦讀書,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最後成為晉朝的大臣;貴為“九五之尊”的漢武帝,為了社稷,為了百姓,敢於深刻反省自己,公開承認自己的過錯,並切實修正錯誤,因此而名垂千古,為後世人所稱道。

讓我們謹記:“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如能經常反省自己,你就會發現找到了提升自己的法寶。

誠信、善良、寬容三者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人的美德,相互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相生相依,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從古到今,維繫著華夏子孫的延續的血脈,也是人類共同該遵循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每個人與生俱來都帶著德,這是生命中最美好最珍貴的東西,是生命能夠存在的根本,是智慧之心,是圓融之道。在塵世這個大染缸中,一個人如能基本做到誠信、友善、寬容,不僅能堅守住自己已有的德,不使其散失,而且還能積德,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德商。如要更大的提升德商,做一個大德之人,除了竭誠做到以上三點,還要敢於吃苦,敢於捨棄,遇到矛盾和苦痛,不怨天尤人,不哀傷,不氣餒,切實反省自己的過失,從自身找原因。如此堅持,一定會成為大德之人,誰都不能擊敗你,誰都會欽佩你,你的人生一定是無憾的,即使你不修道,也在道中矣!那麼,你就會有一個非凡的人生,領略到做人的真正樂趣,讓生命昇華到更高層次。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