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珍事:陸游以詩勉子

吉光羽


【正見網2016年01月24日】

陸游是南宋時代著名的愛國詩人、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他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游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宋王朝極其虛弱,北方金、蒙古時時威脅、不斷入侵的時代。尤其是金朝,直接威脅到南宋王朝的存在。陸游與一些主張積極抗金的將領一樣,力主抵禦外敵。他一生留下的詩作有九千多首,大多以收復中原、統一祖國、反對投降為主題。也有不少詩作反映民生疾苦,針砭時弊。除此以外,陸游還時時以詩歌,來教育自己的子女,成為他詩歌中的另一大特色。

在過去那種舊時代,一般知識分子都懷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陸游卻毫無這種陳腐觀點。他曾寫作一首詩,勸兒子們不要討厭鋤犁,不要看不起種菜種地:

聞義貴能徙, (徙,遷移,指向“義”者看齊)
見賢思與齊。
食嘗甘脫粟, (脫粟,指粗糧)
起不待鳴雞。
時時語兒子,
未用厭鋤犁。

他不要求兒子一定要走科舉考試這一條終南捷徑,以便擠進官場,撈個一官半職。陸游的這種精神,是極其可貴的。

陸游還著有《放翁家訓》,以教育子女。他在家訓中告誡兒子:“後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如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人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後悔!”陸游不要求兒子才銳(即具有突出的才能),只告誡兒子熟讀經、子,寬厚恭謹,是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的。處在過去那樣的時代,所謂“皎皎者易污”,過於突出,反而會遭災惹禍。陸游諄諄告誡兒子:交遊要慎重,不要與“浮薄者”交往,以免受其壞影響。他希望兒子們,養成良好的志趣,謹慎處世,乃是他的經驗之談。

陸游自己是一位傑出詩人,所以他也很注意教兒子加強文學修養,他特意寫了幾首詩歌,告誡兒子們作詩和做人的原則: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他教育兒子們:讀書要不遺餘力,堅持到底,才能老而有成。書本知識終究停於表面,關鍵還在於要親身體驗實踐。

讀書萬卷不謀食,
脫粟在傍書在前。
要識從來會心處,
曲肱飲水亦欣然。

讀書不是為了享受富貴生活,只要學有所得,求得學問,即使生活貧困,也能自得其樂。

陸游自己品行高潔,也教育兒子不要貪求。當他七十多歲時,生活仍然十分貧寒,有一次甚至不得不賣掉家中的酒杯以度日。但是,當兒子陸子龍,去吉州(今江西吉安縣)任司理(協助管理訟獄之事的掾吏一類小官)時,他仍作詩,諄諄告誡兒子謹記廉潔為官。詩中寫道:

我老汝遠行,
知汝非得已。
駕言當送汝,
揮涕不能止。
人誰樂離別,
坐貧至於此。 (坐:因為)

汝為吉州吏,
但飲吉州水。
一錢亦分明,
誰能肆讒毀。

他要求兒子,除了飲吉州之水以外,面對一文錢,也要來路清楚,不能貪得!這是何等高貴的清廉品德。在他的《家訓》中,他也曾告誡兒子:“世之貪夫,溪壑無饜’(饜:滿足),至若常人之情,見他人服玩,不能不動,亦是一病。大抵人情慕其所無,厭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羨,於我何補?如是思之,貪求自息。”總而言之,陸游要兒子做到清廉自守,毫不貪求。

陸游一生以國事為念,當他以八十多歲高齡,行將離開人間時,仍憂國憂民,難以割捨一腔愛國之情。臨終前,他特意寫下一首絕句,題作《示兒》。詩中寫道: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意思是說:人到死時,才知萬事皆空,只有一件心事,始終難以放下,就是生前見不到國家的統一。等到哪一天國家的軍隊進軍中原,驅走金兵時,在家中祭祀我的時候,不要忘記告訴我一聲,讓長眠地下的我,能夠知道這個喜訊。陸游的這首詩,反映了他死而不已的崇高精神,而且可見他平時也以此教育自己的兒子。

(《宋史•陸游傳》、《劍南詩稿》、《放翁家訓》)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