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家有賢妻,福蔭陶門幾代人!

慧勉


【正見網2016年04月23日】

《晉書•列傳第六十六》記載:

陶侃的母親湛氏,是豫章新淦(江西南昌境內)人。以前,陶侃的父親娶她為妾,生下了陶侃。陶家貧賤,湛氏就靠紡織掙錢,供養兒子,讓他結交勝過自己的朋友。這位湛氏賢妾,福蔭了陶門的幾代人!

湛氏的兒子陶侃,年輕時,在尋陽縣做小官,曾負責監管水產,他就利用職務之便,送給母親一壇糟魚。湛氏將魚封存,又寫信責備兒子說:“你做官,用公家的物品相送,這不僅不能利益我,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鄱陽孝廉范逵,遇上大雪,借宿陶侃家。湛氏將自己床鋪下的新鋪的稻草抽出來,餵范逵的馬,又偷偷割斷自己的頭髮,賣給鄰居,以購買食物,款待范逵。范逵聽說後,嘆息道:“不是這樣的母親,養育不出這樣的孩子!”後來,陶侃果然考取功名而顯貴。

陶侃是晉代名將,其功業和人品,已永載史冊。而這一切,與其母親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陶侃年輕時,有一次,曾喝得酩酊大醉。陶侃的母親非常難過,就給陶侃訂下了一個“酒約”,限制陶侃的飲酒。這條“酒約”,陶侃遵守終生,也得益終生。在兩晉時期,士大夫階層,經常鯨吞狂飲,爛醉如泥,並以此為“瀟洒”。陶侃身處這樣的環境,卻能夠不受影響。他執行“酒約”的規定,堅決約束自己不和部下飲酒,如遇上司和友人,也略表“敬儀”即止。確實得益於母親的教誨。

陶侃在任荊州刺史時,負責監督建造一批戰船。他在造船現場巡視時,發現遍地都是削下來的碎竹和木屑。陶侃下令將這些棄置的下腳料,都收起來,不准丟棄。人們都不知是為什麼。

按照慣例,正月初一那天,在衙門前要有慶祝集會。可就在正月初一前兩天,下起了大雪。雪融化後,到處是泥水,車馬一過,髒亂不堪。正當大家不知所措時,陶侃下令把那些木屑,拉來墊上,解決了大問題。大家對陶侃欽佩不已。直到陶侃去世後,大將桓溫準備伐蜀,需要造大船,於是,陶侃生前所積攢的碎竹,都用來製成了竹釘,物盡其用。

正是母親的正直和勤儉,使陶侃懂得了一切都來之不易,所以他對一草一木,都十分愛惜。即使在他成為一代名將,被封為“柴桑侯”,拿著四千戶的俸祿時,依舊保持著勤儉的作風。

陶侃一生的功業和幸福,正是年幼時母親言傳身教、滴滴心血的結晶。而這份財富,也留給了子孫後代。後來,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陶淵明,就是陶侃的曾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