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咸陽王福澤耗盡被賜死

於學謙


【正見網2016年03月28日】

《魏書•列傳第九》記載:

魏高祖駕崩後,咸陽王元禧(?—501年,北魏宗室大臣,字本壽,是孝文帝之弟)受遺命,輔佐新君(指魏世宗)。他雖然任宰輔之首,卻對朝政不負責任,不辨是非。至於偷受賄賂,以權謀私,元禧就做得更過分了。這一年,尚書請求增加元禧的封邑一千戶,魏世宗答應了,他(元禧)為顯示清高,推辭不受。

元禧驕橫奢侈,貪財好色,有姬妾幾十人,還不滿足。他衣著錦繡,車乘華美,還有“簡娉”美女若干,以悅其情。為了這些享受,他貪贓枉法,買來上千的奴婢,經營著遍布四處的田產和鹽鐵生意。他的屬下、家臣,乃至僕人,都跟著做買賣。因此,世宗很討厭他。

後來,元禧被判死罪,與妹妹們訣別時,問起自己的一兩個愛妾。他的妹妹,對他邊哭邊罵:“你犯罪多由女色而起,進而貪圖財物,最後畏罪造反,才有了今天。你還問這些事干什麼!”

元禧慚愧無言,被賜死在家中。他王府中的人唱道:

可憐咸陽王,
奈何做事誤。
金床玉幾不能眠,
夜蹋霜與露。
洛水湛湛彌岸長,
行人哪得渡?

元禧位居宰輔之首,有“姬妾數十”、“奴婢千數”,其“田業鹽鐵遍於遠近”。以“五福”的標準來衡量,可謂是享大福大貴之人了。可他最後卻落得個“賜死私第”的下場。

為什麼會這樣呢?表面上看來,是因為世宗十分厭惡他,他疑懼不已,為保現前既得利益,而圖謀造反,結果事發才被誅殺的。

可是,世宗為什麼厭惡他呢?不正是因為他的種種惡行嗎?因此,從根本上講,不惜福、不培福,做惡多端,罪孽深重,才是元禧走上窮途末路的真正原因。像他那樣驕奢淫逸,作威作福,即使不因為世宗,也會因其他的人或事,而招致殺身之禍,只是惡報的遲與早的時限不同而已。

五福包括“壽”、“富”、“康寧”、 “考終命”、“修好德”。前四種,可以互相轉化,比如:用錢治病,病好了,錢也消耗了,這即是“富”轉化為“康寧”的結果。拚命工作,賺了錢升了官,但身體狀況、人際關係卻差了,這即是“康寧”轉化為“富”的結果。不擇手段而榮耀一時,最終卻落得身敗名裂,這即是 “康寧”、“壽”、“考終命”等喪失完了的結果。其他更複雜的情況,可以依此類推。總之,福氣雖能互相轉化,卻是此消彼長,不能使人所享福氣的總量增加。惟有“修好德”;惜福、培福,才能使人的福壽綿長。當壞事做得太多,五德全消耗完了的時候,就是命終之時。表現在常人面前即是:諸如元禧被“賜死私第”…等的下場。

古語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等說法,似乎古人很輕視物質利益,而重視道德修養。其實,若有德,自然會帶來物質利益;若只知爭名奪利,到頭來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更重要的是,高尚的品德本身,就能帶來精神的愉悅。古代的賢哲,正是看到這些,才反覆提倡“道德”、“仁義”等理念的。

我們處世為人,也該將眼光放深遠些:應該看到今日的富貴者,可能正是昔日有德的貧賤者;而明日的貧賤者,可能正是今日失德的富貴者。第五倫(同修在前文已對第五倫有介紹,請到正見網查閱)與元禧,不正是這兩類之人麼?

若我們過多地盯住失德者當前的“富貴”、有德者當前的“貧賤”,而得出“天道不公”的謬論,就危險了。正是受此謬論影響,有些人才在不知不覺中同流合污,在空虛不安中顯赫一時,又在始料未及時,而干出悔恨終生的罪孽之事。

“可憐咸陽王,奈何做事誤!”——應該警醒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