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簡兮》新解

丹陽


【正見網2003年09月07日】

孔子說:“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易經·繫辭上傳》) 看來古人之所以對自己的言行這麼慎重,不是沒有原因的,原來關係這麼重大。弟子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 弟子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篇第四)恐怕曾參說的不完全正確,可能說仁恕還可以,孔子之道的立足點是道德。

儒家文化實質的 根本還是道和德,這一點其實從儒家經典的每一個側面都可以反映出來。夫言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能不謹慎嗎?能使隨隨便便的嗎?據《史記·孔子世家》 說,歷史流傳下來的古詩有三千餘篇,是孔子從其中選錄了312首,而成了後來的儒家典籍之一的《詩》,所以孔子本人就有“詩三百”之說。只選錄了三百餘 篇,僅取其十分之一,可見其精簡和謹慎。

古詩的來歷也不是簡簡單單的事情。《漢志》云:“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 也。”《禮記·王制》亦有“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詩》中的“風”,就是由各地方採集而來的。古代官府采詩,是為了了解各地老百姓的風俗和生活狀況,從 而為了糾正自身的不足和錯誤的。古人詠詩,也不是簡簡單單的抒胸臆,也不想今天的人在那裡發泄個人情緒。古人的言行,都是符合道德的。再者說,按今天的標 准來看那個時候的人,簡直是出口即成頌發言便成詩的。言行都不離於道德的之外,當然是簡潔美好而又內涵深刻了,因為有道德的深層內涵在裡面。

《詩· 邶[2]風·簡兮》表面的意思描述了一種叫做“萬舞”的大型宮廷舞蹈場面。這種舞蹈先是武舞,舞者手執兵器,後是文舞,舞者手執禽羽和樂器。《簡兮》有 言:“碩人俁[3]俁,宮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意思是一個魁梧的大力武士在領隊舞蹈,手裡拿馬韁繩就像拿自己的帽子帶一樣。那麼雄壯威武的戰 士,卻這麼愛惜馬匹。對一匹馬尚且如此,那他對人會是什麼樣就可想而知了。當時的人認為,只有符合了做君主和父母的道德標準,才可以說是稱職的,也就是作 為君主要尊敬臣子,作為父母要慈愛子女,只有這樣,臣子才會發自內心地忠誠,子女才會發自內心地孝順。因此,看到武者表演得這麼生動,讓自己也深受教誨, 觀看的君主就高興得賞賜了舞者一爵酒。

這首詩是觀看的老百姓作的。百姓不但看懂了舞蹈的場面,還看到了裡面的道德內涵。這可以說明當時的人 都是具有高尚道德的。讀到“執轡如組。”孔子說:“審此言也,可以為天下。”可是子貢卻只看到了這亂鬨鬨的場面。就說:“怎麼這麼亂糟糟的!”孔子就跟他 說:“不是說亂哪,表面的場面好像亂,其實是井然有條的,是宣化道德的。”(謂其為之於此,而成文於彼也。)是啊,懂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 別人要像對待自己的尊敬和客氣、寬容,這就是孔子的仁恕之道。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篇第十二》)因此古人認為: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 先自知。懂得了這樣的道理,在孔子看來足夠治理天下了。《易》裡面有同樣的道理“運於近,成文於遠。”

在古代,文的一個意思是道德,比如:文治,以道德治理國家;文化,用道德化育百姓;周文王德文也是道德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經天緯地曰文”(《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道德必然是能夠經天緯地的了。孔子所慨嘆的“斯文”應該就是斯道德也。

那 麼武在古代的意思是什麼呢?根據甲骨文的象形來看,在古老的過去,武是從止從戈,可不是今天的用武力制止、用蠻力壓制等簡單的野蠻行為。在《易經·繫辭下 傳》記載著這樣的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首先,他們根據乾坤的大道,也就是天地的準則,採取修己的方式,也就是遇到問題看自己的方式很好地治理了天下。其次,當時這些君主在一般情況下為甚麼用木 頭做的弓箭刀槍等,卻不用金石之利呢?他們只是希望用這些木頭的東西來對自己的老百姓宣示威嚴而已。睽就是“君子以異同。”(《易》)意思是大家彼此誰也 不盯著誰,大路朝天各走一邊,自己看好自己,見戈之威而止,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就行了。

《詩》裡面就有一首《兔罝[4]》是宣示這種武威 的。裡面有一句“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稀疏的兔子網,用木樁張在那裡,就是說兔子除非自己往上撞,我們是不會去圍剿你的。這種作風 就像商湯王的“網開一面”其實是一樣的。那麼赳赳武夫呢,就像我們的兔子網一樣,象堅強的盾和高厚的城牆一樣,其威武雄壯是用來宣威的,是用來守衛的,完 全不是像今天的流氓政權的軍隊,是用來鎮壓屠殺老百姓的。所以,這種武士才能成為國君的好夥伴,知心。“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古 之文仁恕也威嚴,古之武威嚴也仁恕。文武之道,莫不合於道德。可是,孔子為甚麼不直接宣化道德呢?干什麼這麼隱晦?我覺得,一是這是當時都不言自明的標 准,二是古人的教化都是潛移默化的,都是勸善的,不是強迫的,有教無類,誰能悟到多少是多少,你天天吟誦,即使是再笨的人,也會不知不覺地不修道已在道中 了。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嘛。

由此觀之,我們知道,古代人的一切都是要求符合道德的。那麼,古代的科技呢?還能例外嗎?當然不了,因為古代的文 化是一個整體。古人表面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幾句詩,深看下去卻可以看到這麼多的內涵。那麼我們今天以為簡簡單單的古代科技,難道會真的那麼簡單嗎?古代文化 的許多內涵,我們之所以以前看不到,是因為我們都不能夠真正從古人的觀念看,都脫離了道德的基準。而古代的科技,其實我們也是忽略了同樣的基準。

注釋:
[1] 轡:pèi。馬韁繩。
[2] 邶:bèi。周朝諸侯國名,在近河南湯陰縣東南一帶。周武王封殷紂王之子武庚於此。
[3] 俁:yŭ。魁梧高大的樣子。
[4] 罝:jū。捉兔子的網。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