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之父「澀澤榮一」 獨奉孔子為師(十)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7月25日】

——讀《論語與算盤》驚悟儒學真諦
 

澀澤榮一,不僅懂得善待別人,竭盡全力為社會做貢獻,還在他的「論語講義」中留下了如何用人,如何選擇人才的真知灼見。

了解了他的想法,很多人也許會恍然大悟,為何自己成績如此優秀,卻在人才採用的面接後,被審查的領導淘汰了,即使未被淘汰,也不會馬上得到重用。站在採用人才的公司角度看問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揭開迷惑,放下不滿和憤恨。

只因撿起一根針  他被採用

我們很多人大學畢業,尋找工作,在日本往往會碰到面接,就是直接與公司的人見面,直接被公司問各種問題,最後決定是否被採用。大家都很緊張,不知道會被問何種問題,其實無論具體問題為何,無論人們如何運用兵法的原則,了解公司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對應自己的技能和專長,來預想問題,準備答案,有一點很關鍵,就是是否關注別人,考慮別人。

記得有一個故事,說是一個人面接完畢,看到地上有一別針,他離開時,順手蹲下,撿起那根針,以免傷害別人,就關門離開面接室,沒想到,就這個動作,打動了面接的公司領導,決定採用他,他的成績並不是最突出的。

很多人會納悶,這個很重要嗎?這麼微小的一個動作,就能決定這麼大的事情,決定人的命運嗎?我們先不說故事本身是否真實,不相信也無所謂,且看公司採用者一方是如何看問題的。想想在那樣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人往往精神非常緊張,為了獲得公司的喜歡和認可,真的是費盡心力。發揮的最重要時刻到了,人最關注的當然是自己的命運和最後結果,誰在那時,會有餘地去關心別人呢?誰能在那樣關係到自己視為存亡的關鍵利益時刻,以平常心看待,做到時時習慣性地關心別人是否有危險,想要照顧別人呢?這樣的人太少了。

也就是說,他能做到不慌不忙,說明他沒有爭搶之心,只是禮貌地盡力回答好問題,以後的結果,隨其自然,能放下對結果的擔心和執著,面接結束馬上就去做自己作為一個人來說,最平常的事情,看到地上有危險的針,會傷人,想都不想,自然就撿起來,這樣的人,正說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周圍人的身上,而對自己如何,能夠順其自然,隨遇而安,也就是說,這樣的人,一定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性地這樣做,才能做到的,否則,即使讀了很多講道德的書,沒有在生活中實踐過,就算同樣的情形發生在他的身上,他也不會注意地上有無危險的東西。 因為他從來沒有關注過周圍的人。遇到任何事,首先想的必然是自己的得失,何況在如此關鍵緊張的面接時刻,哪裡有餘地,眼中能看到其他的如此微小的、地上有一根針的事情。所以,那個人,不是幸運,不是天降機會,給他在領導面前表現的機會,而是日常實踐的結果,這樣的人,機會處處都會跟隨他。

這就是領導思考問題的方式,因人生經歷豐富,從很小的事情很小的動作,就能看到人心的本質、人的日常的品行究竟如何。所以,如果大家學校考試成績相差不大,或者有人成績稍微遜色,但是由於是一位懂得關照別人的人,領導們寧願採用成績稍微差一些的,而不是成績最優秀者。為何把對他人的關心看得如此重要呢?我們先看看作為日本資本經濟之父的澀澤榮一是如何認識的。

選擇人才  看他如何對待家人

澀澤榮一終生都把孔子視為導師,每天讀《論語》成為他的日課,經營上更是反覆運用和實踐,因此他懂得孔子無論對弟子們說了多少話,都是根據生活中,不同弟子碰到的不同問題,從各個角度講解仁義二字的具體體現,都是圍繞仁義二字在展開,而仁義的實踐,就從人生下來後,剛剛開始面對的家庭中的孝悌開始。這是人必須做到的第一步的基本修養,所以孔子把孝悌奉為仁義之本。

澀澤榮一讀書讀得很明白,深深懂得這一點,所以他讀《論語》,就會思考人的本質,思考為何孔子把這一點看得那麼重,人能否在家做到孝悌,為何如此重要。《論語》冒頭的「學而」篇中,第二句,這樣寫道: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裡的「弟」通「悌」。意思是說,孔子的弟子有子說,一個人在家能對父母兄弟盡孝悌之道,卻喜好冒犯上司的,實在少見,不好冒犯上司而好引發混亂,引發社會動亂,國家動亂的,從未聽說過。君子只要能領悟做人的本質在哪裡,就不會迷失正道,無論面對任何境況,逆境也好,順境也罷,都不會緊張動搖,非常清楚自己該如何走自己的路。孝悌正是君子修行仁道的根本。

澀澤榮一說,自己讀到這句話,立刻明白,如何判斷用人的原則,那就是能夠對父母和家人行孝悌之道的人,就是最安心可靠的人,「一個人無論有多厲害的才華,本事,如果對人不善,沒有仁義孝悌之心,是不會受到周圍人的喜歡的,也不會被社會接受的,甚至對於責任義務,都不願履行,更可怕的是,還會把才能用到壞事上。就會擾亂了公司,引發事端。所以,我在用人的時候,優先考慮的是人品,而非才能。觀察他在家能否孝悌父母兄弟,能否願意為家人盡心侍奉,非常重要。這樣的人,他至少做事踏實,不會動不動就傲慢待人,有責任,肯付出,讓人安心。」

日本當代的企業顧問,在分析企業失敗與成功的原因時,也提到孔子的教導。認為孝悌之道讓人懂得真心地感恩父母,自然出到社會,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懂得謙卑待人,尊重和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永遠不會將自己的才能視為驕傲,而是能時時不恥下問,關照社會的人,配合社會的需要奉獻自己的能力。能這樣做,才能注意到別人的需要和煩惱,才能傾注熱情於自己的事業,成功是必然的。而失敗的人,就是處處以自己的利益為核心考慮問題造成的,一個不懂關心別人的人,不想為別人付出的人,被社會厭惡、淘汰,理所當然。

所謂的英才,應該奉行孝悌之道,明白謙卑奉獻的重要;高高在上,自我陶醉,必然失去人心,何談立足於社會,何談成功呢。只要懂得這一點,一個平凡的人,誠實盡責,無怨無恨竭盡全力做好自己分內之事,也能最後被領導信任和重用。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