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學《貞觀政要》筆談(十)

劉如


【正見網2018年11月15日】

在日本,企業管理學或者說經營學,會提到目的與目標的概念,目的跟有德的價值觀相連,而目標他們認為只是為實現目的的一個個階段要達成的通過點。目標是手段,不是最後的目的。如何理解這個概念呢?跟我們一般人有何關係,跟《貞觀政要》的宗旨又有何關係呢?

從孩子的進學目標與目的談起

我們以孩子教育為比方,比如孩子上學了,很幸運,他在中學時,因為從小就看到自己父親是個大夫,做的是治病救人的工作,於是漸漸意識到,這個工作很有意義,能救助很多的人,也就在中學定下了自己將來的志向,要成為一名大夫,目的是通過大夫的工作,達成自己今生的價值,就古代儒生的說法,就是通過大夫的職業這條路,成就自己救助百姓的志向,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此為目的。那麼這個孩子有了目的,就要開始計劃出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目標,最大的目標當然是成為大夫,否則,沒有資格行醫救人。那麼取得資格就要考醫科大學,或者有醫學部的大學,於是考上醫科大學成了高中學習的目標,因此中學初中的第一步就是先考上有利於上醫科大學的高中。

於是高中,醫科大學,大夫,就成為了為達到治病救人目的的一個個通過點。如果連治病救人都是目標,那麼最後的目的,就是通過治病救人實現今生的人生價值。成為今生活著的意義。所有的高中,大學,甚至大夫的工作,一路走來,都是圍繞這個目的而展開的,都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具體手段和方式。離開了這個目的,來談目標和手段,就會十分混亂,人生必然沒有方向和依託,學習也就沒有熱情,這也就是很多人一旦考上大學,或者有了工作,甚至小有成就,事業有成後,轉而沉迷金錢享樂,心靈依舊感到空虛的根本原因。這也就是為何從小要確立以德為本的人生價值觀的原因。

這就跟文章一樣,沒有確立要表達的主旨,就開始寫,要不變成流水帳,要不就多個論點並列,十分混亂。而確立了主旨,然後找素材,定寫法,甚至考慮針對的人群對像的接受能力和需要,再來組織文章,就會很有章程。

也就是說,我們不是為了考大學而考大學,也不是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如果對人類沒有絲毫意義,如果不能通過考大學,寫文章這些手段來解決一定的人的問題,是沒有價值的,這應該是考大學或者說動筆之前就想好的。

企業賺錢,並非目的

同理,企業經營和管理也是達成企業目的的手段。很多人進入公司,一開始只是為了生存,這也無可厚非,養家餬口,也是要首先做到的責任和義務,如果僅僅以此為自己的人生價值,那也行,這都是人各有志的問題,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然而現實中,估計大多數的人,不會停留在這裡。多多少少,都會隱隱約約考慮過自己一生活著的目的。

不少人小有成就,或者成為高級主管後,也就是說,憑著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完成了一個個公司定下的目標後,比如扭虧為盈,幾年後盈利多少多少,確立了領導的地位後,很多人突然從危機感中放鬆後,一下子失去了目標,感覺十分空虛,失去動力,這就是說,不知道自己為何在進行經營管理了。

日本學術界在研究這個課題時,講到了這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注意到,有企業理念的,懂得以企業的形式來完成自己人生價值,貢獻社會的,就會關注人的問題和需要,視野開闊,集思廣益,首先考慮的,是他人,而非自己。這樣的企業,永遠不會被社會淘汰。因此一個企業最後要考慮的,不是要賺多少,而是為何要賺錢,賺了錢,如何回饋社會和貢獻社會。這不是一個漂亮的口號,而是長期存在的意義和目的。也是一個經營者,不會失去目標和動力的根本保障。這是日本長期以來很多實業家和經營者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只為個人享樂或者功名,一旦小有成就,就會失去目標,開始驕奢淫慾,公司絕不會長久。

唐太宗首重為君之道

那麼,講到現實中的問題,我們回過頭來看《貞觀政要》,就會明白它的第一篇,就講為君之道的原因。而且為君之道這四個字,如同《論語》筆法講「為政以德」,開筆就來,是唐太宗自己的話。我們一起來看首篇《論君道》的第一段: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聖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陛下所明,實同古義。」

這段話非常通俗,大意是說:貞觀初年,唐太宗對近臣說:「做君王的要道,就是要先考慮百姓,以百姓生計為先,如果損害百姓來奉養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填飽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端正自身,絕不會有自身正而影彎,上頭正而下邊歪的事情。我常想能傷身子的並非身外之物,都是由於沉迷的慾望太多而釀成的災禍。如果講究吃喝,沉溺於音樂女色,慾望越多,損害也就越大,既妨礙政事,又擾害百姓。如果再說出一些不合道理的話來,就更會弄得人心渙散,怨言四起,眾叛親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不敢放縱取樂貪圖安逸。」諫議大夫魏徵對答說:「古代聖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從自身修正入手,故能進一步遠而推及體悟一切事物。過去楚莊王聘用詹何,問他治國的要領,詹何卻以修好自身的方法來回答。楚莊王再問他治理國家的具體辦法,詹何說:『沒有聽說過自身端正而國家會發生動亂的。』陛下所明白的,實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這是唐太宗與魏徵的對答,太宗的話,以為君之道開始,可見他首先考慮的是做君王的宗旨,那就是先存百姓,後考慮自己。這是德政的具體領悟。否則,就會傷人傷己,走向滅亡。所以安定天下,治理國家的要道,就是先修正自己,警惕享樂與安逸帶來的危害。自己修好了,懂得仁愛關照百姓了,選賢任能和具體的國家政策以及目標,都會圍繞百姓的生計用心展開,自然國治民安,天下太平。太宗為政的宗旨從一開始就很明確也很端正,因而一路通達,獲得千古未有的盛世。

這裡體現的思想,不管是太宗還是魏徵,都是曾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而這個思想,源自孔子對曾子從孝道講到治國的親傳。以仁德為核心。(大家可以參照孔子那部《論語》的第一篇「學而篇」。儒學的根本宗旨,就在頭幾段。)

所以企業經營管理,終極核心就是德,最初與最後考慮的就是企業對社會的意義,而不是個人的私利。為這個目的而運營,才能得人心,才會長久,才不會迷失方向,急功近利。個人人生也是如此。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