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二):人的本性

鄭合


【正見網2020年08月14日】

人有「理性」和「情緒」,二者是相對存在的。

真正的「理性」,是從人「道德」中體現出來的,與人們在利益鬥爭中表現出的「冷酷」不是一個東西。「理性」與人的「本性」有關,本性主宰著人,對一切負責。理性對「情緒」起著控制作用,這樣,人們「高興、憤怒、悲傷、恐懼」都有了個「度」。

人在的這個境界,泡在「情緒」這個「理」中,「情緒」是軀體(肉體)意識的表現,生而有之。對人來說,「情緒」貫穿著表面世界,一直到微觀一定範圍,而「本性」是在極微觀存在的,和現代人對它的認識不一樣。那麼,「情緒」反映到人體表面物質形式上,好像一種能量的體現,人可以從「能量」的變化上感受到它的存在,也叫「情緒能量」。現代人可以認識到,人在不同的情緒下可以形成許多與情緒體驗有關的物質形式(情緒能量),以及產生這些物質的所謂「機制」。由於實證科學的關注點不是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對它物質基礎的認識也是很少的。人體科學似乎只是推測,有多少種情緒就有多少種對應的物質形式(情緒能量)。這些物質反映到大腦上,可以加工形成人的「意識」,成為人「認識」世界的一個來源。構成細胞的因素是立體的(從微觀到表面),決定「情緒能量」形成的因素也是立體的,如果我們把「分子機制」微觀化,會發現決定表面機制的因素還有很多,每一層還有「微觀機制」。微觀才是影響和決定表面的原因。所以,本性覺醒時也能起到制約「情緒」的作用,這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人。

人體表面,細胞內有一套與「情緒」有關的分子結構和機制,這些物質結構能周期性的開闔,釋放出的物質可以形成一種很淺的基礎情緒。人的「意識」被大腦加工出來後,也有物質存在的形式,調動著人。這些物質反映到分子結構那裡,能調動「情緒能量」的形成與轉換。情緒能量在體內流動時,能影響周圍的細胞,而意識有強化這種影響的作用,逐漸就能在細胞中形成一套它的結構因素,成為情緒的一種延伸。一定程度上,人的「意識」和「情緒」具有強化或改造細胞微觀結構的情況。有些人的情緒會反映到皮膚上,有些人有味蕾的變化,有些人會感到「胸悶」或「肝區」的疼痛,有的會出現「心癢」等等,這些可以看做是「意識」與「情緒」在軀體泛化的一種表現。

情緒能量和意識在體內處於一種結合狀態,構成一種以「意識」為主的體系,情緒能量通過強化和維持意識的存在而影響著人的精神世界,意識則反過來加強著這種情緒體驗。所以,觀念的切換決定了人情緒體驗的強弱和有無。情緒能量並不是高能物質,也不會轉化為高能物質,也不具有調動微觀能量的能力,並不象影視作品中描述的那樣能超越生命的屬性和層次,包括人們所說的「愛」、「憤怒」等等。它或許能調動分子軀體的氣息,抑制轉化怯懦的情緒,但是,情緒能量只是分子層面的物質而已,說白了,就是從碳水化合物中釋放出來的一種能量,都在一個層次上,在範圍、密度、與意識的結合上可能略有差異。此外,情緒是一種消耗品,一旦消失,它所維繫的意識體系也就維持不住了,所以,它不是穩定的存在,這是人們對「情」困惑與它多變的原因,相對應的,物質越微觀力量越大也越穩定,這是「道義」與情緒不同的原因。

人體形成後,「情緒」隨著這一境界中的「認識」在衝動。大腦「意識」符合了人體哪些分子結構,就會帶動人體形成什麼樣的情緒能量。但是,如果微觀被制約著沒有動,就不會有情緒能量的產生,人們就什麼也體驗不了。比如,人體是由「碳、氫、氧、氮」等等「粒子」組合上來的,能感受到「冷、熱、餓、累」,「酸、甜、苦、辣」的感覺,這是分子境界的物質軀體帶給生命的東西,形成了人在世上的基本「認識」、人的「理」以及「老、病、死」的生存狀態,小一層的粒子帶給生命在那一層次的東西與這個絕對不同,不同生命對自身環境的感受和認識到的理,不會局限在我們這個範圍,這是層次決定的。早期,人的這些「原始軀體感覺」反映到人腦上,形成人的「原始軀體意識」,這些「意識」能帶動人產生各種「情緒」。比如,大腦意識到疼痛,分子結構就會產生痛苦、焦慮的情緒,意識到溫暖,可能產生愉快的情緒,等等。意識通過軀體體驗積累而獲得越來越多的經驗,形成了人對外界的「認識」,「認識」也是物質的,逐漸在細胞內形成它穩定的存在形式,有一套符合它的機制,這樣,它就是活的了,這是「認識」到「觀念」的形成過程。但是,觀念形成的體系是殘缺的,這麼說,是因為形成的觀念不帶有「真理」的標準,也就沒有其制約性,它按照形成它的「標準」衝動。這樣,遇到類似問題時,人們不需要再經過軀體感覺來判斷了,直接進入觀念的「程序」,由於觀念缺乏真理的內涵,人會表現出「先入為主」的特點。

觀念是後天產生的,也就是派生物質。從物質上看,觀念也是由基本「粒子」組合上來的,而基本「粒子」其實就是這一境界的基本「理」。也就是說,派生物質(觀念)是從一個基本「理」上形成的。對於人而言,人有一部分認識是從軀體對世界的感知中派生的,也就是說來自「軀體意識」,那麼「軀體意識」的基點與基本理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軀體「趨利避害」的特點,那麼所有這些派生觀念也是從這個基點與基本「粒子」上形成的,受其制約,無論你喜歡什麼,愛什麼,一旦與基本「理」發生衝突就不成立了,因為,這是形成那個觀念的根本原因,包含對一切派生物質的制約性。那麼,人的分子軀體就是這個層次的,代表著這層物質生命的屬性,代表著一層理。宇宙一定範圍內,對生命精神境界和層次的劃分上,和基本「粒子(理)」及它的標準有著直接的關係,本性也有自己的基點,這是「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實質內涵。人生出來,沒有接觸外界時,可以不帶任何觀念,也就是說,小孩可以用本性看世界,人們會覺得很純淨,起了個名字叫「天真」。他講出的話可以打到生命更深的地方,小孩唱歌如果很動聽,不似大人一樣帶有濃重的情緒,但無論說還是唱都能穿透人。人沒有戒備心,會覺得很輕鬆,能被感動,覺得有深層的東西在交流,其實,就是自己本性的一面被帶動了。所以,唱歌不一定通過很重的情緒帶動後天觀念來影響人,小孩的「天真」給人帶來的感動可能更深刻,這是在後天觀念影響下、始終帶著固執戒備心的成年人怎麼也做不到的。成人模仿小孩的天真只是後天觀念的表現,因為本性還是釋放不出來,溝通無法突破表面本性間就無法交流。情緒締結的東西隨著情緒的波動而波動,會淡化以至消失。人類分子軀體的很多原始特點其實就是這個境界中物質的基本「理」,或者叫基本「粒子」屬性,但基本粒子不止一個,所以特點不同,比如「趨利避害」的特點,癲狂的特點,人的惰性、好鬥的特點等等,這是物質的層次決定的。對構成這個世界更高的認識是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些特點的基本因素構成的,本性在極其微觀,表面上與軀體觀念是相對的。

除此之外,軀體意識還給人造成了一種狀態:人產生的所有「難過或高興」的情緒體驗還會使人形成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也就是人的「好惡觀」。喜歡的就表現出親近或追求,不喜歡的表現為排斥或逃避,「好惡觀」一旦形成後,會反過來決定著人的行為,人會在觀念的標準下追逐著自己所追求的。只是,「好惡觀」與傳統文明中習得的「道德觀念」不是一個東西,甚至是相反的,人的「道德觀念」是用「善惡」來判斷事物,簡單的看,當內心起「善念」時是對的,起「惡念」時是錯的,這是「善惡」觀表面的含義,人起念時不斷的這樣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就越來越正確,有了「真理」的力量,就能表現出本性的特點了。

人和獸的區別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的神造人的時候,人對世界沒有認識,和故事裡講還不太一樣。人原始的軀體情緒很糟糕,高興也極端,悲傷也極端,憤怒也極端,害怕也極端,表現上,完全以感性認識為中心,沒有節制,只能從原始軀體需求的角度衡量事物。慢慢的,對世界有了認識,環境上有所適應,這些極端的東西也平穩了一些,但是,狀態上和人的「道德」完全不是一回事,是單向、極端的思維,情緒追求沒有節制,也就是「獸」氣很重。

獸的軀體和人的軀體在「情緒」結構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某種成度上看是一回事,就像是一個產品兩家工廠,如果不是人能體現出「本性」的一面,人和獸就在一個層次上。這樣,人和獸最大的差異就體現在細胞內能形成並產生與人「心性」有關的東西,物質與結構的差異造成的,沒有這些,就談不上昇華和溝通本性,認識與形成人的道德。古老的史前時期,一些人被聚集起來,有人就成了他們的王或者精神領袖,他先天帶來的東西逐漸覺醒後,就把這些認識一步一步的教給人,比如什麼是神和神的世界,文明是什麼,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什麼是道德規範,什麼是軀體意識,為什麼要控制軀體意識,將這些東西系統的教給人,什麼都不懂的人能從言傳身教中逐漸習得這些倫理結構。所以,道德是神系統打造給人帶來的文化,是人後天習得的。道德真正的基點與人的軀體意識不是一回事,不是從軀體意識中派生的,它成於微觀,道德形成規範後也可以出現表面結構而形成觀念的東西。只有人類能夠認識和理解道德體系,是獨有的。人類只有在習得這些「道德與規範」後才是「人與獸」真正的區別,而不是會不會使用工具。人在物質發展中,如果為己的物慾占了上風,是可能再次獸化的,這是道德和軀體意識矛盾的地方。「獸」的智力不如人,是因為它的大腦受到的束縛更厲害,天理如此,要不然「邪惡」真的出現了。「獸」的世界也有群體關係,只不過,構成其關係的基點完全來自軀體意識,所以叫「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或者叫「叢林法則」。某種意義上講,也許是一種參照吧,因為,獸的「理」不是宇宙開創給人的,絕不是做人的表現或標準,也不是正常人類社會的狀態。那麼,倫理這套東西形成後,人有了「普世的道德觀」,原始軀體情緒才逐漸平穩起來,人的開化指的是人道德上的開化,有了這些,才是人類社會真正的開始。其實,人類的文明不僅僅是現代人認為的精神世界的表現,「文明」也在會在體內沉澱,人體中也有它的微觀物質形態與結構,不僅如此,這些結構、特點還能在軀體中向後代承傳,長久的存在著。所以,每個民族都有一個「根」,也叫「民族特點」,也是每個民族的神(覺者)創造的,系統教給人的文化造成的,最後確定並承認,做為「人」的標準。同時,來到世間的神(覺者)以人的形像,還講出了高層宇宙的真象,為「本性」留下了一條返回的路。「生命」如果背離了這些標準,雖然有人的外形及高於獸的智力,如果只能按照軀體意識及觀念行事,「道德」構造缺失再次「獸化」的,就不能還視為「人」。所以,神也定了一條做人的標準,那就是人的「意識構造」中還留有正念看待「善與惡」的心態。獸之間也有互助,但沒有善惡之分,只是為了在殘酷的環境中生存和廝殺,獸之間的合作不是道德、道義締結形成的。其實,人也可能在輪迴中轉生為獸(畜生道),那是生命過去所欠下的業力太大造成的結果。所以,人類社會是不同的,是不能等同於獸的,人存有獨立思考「善惡」的正念才是人區別於「獸」最根本的道德。人類的社會活動就表現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根本上講,在「善」的面前,能認識、同情、親近與同化,還保有追求人類「高貴」精神品質的想法;在「惡」的面前,能拋開「自我與軀體物慾」衡量問題,有公正的心,能辨別真正的「正邪」,表現出應有的「正念與內在的排斥」。人偏離了法,往往無視「正邪、善惡」,表現上就是執著的站在「個人利益和好惡觀」上看問題。

一個人,如果長期生存在物質鬥爭的環境裡,就容易被「利慾觀」左右,漸漸就會失去「道德」的結構,成了完全被軀體意識「物慾」化的生命的表現。人「善惡」不分、沒有倫理的節制、行為無度,就是智力較高的「獸」而已,神也就不能再把它當作人,只能被淘汰。今天,許多人敗壞到更深遠的一步,失去了人的道德觀念,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成了學習的內涵。只是,宇宙對生命是有「道德」的標準和要求的,它們現在還存在,是因為世間陽壽未到,「相生相剋」的理在人類社會就表現為善惡同存,在「迷」的狀態下,利用不好的給世人消業,同時給人性尚存的生命留一個機會,等著他們在「善惡、正邪」面前做出選擇,也就成了每個人擺放自己生命的位置。

本性

人的「軀體情緒、軀體意識」從能量的角度看都是表面這個層次的,而「本性」在極微觀,有獨立的能量體系,修煉人會更清楚的體察到這種情況。本性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有能溝通宇宙萬事萬物的能力。現在科學可以通過一些技術觀察到人體發出的輝光,當人在狂喜、悲傷、憤怒的情緒下,人們認為最有爆發力的時候,發出的是紅光,人們發現這種波是長波,能量很低;當人在安詳靜謐的情況下,情緒流量很淺時,發出的是紫光,這種波很短,是能量較高的波。也就是說,人越安靜,就越能體現出微觀的特性,本性的能量體系就容易釋放出來。古時候,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人們表現的更注重精神修養,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人們講究靜心、調息、打坐等等,人們在「修習」中的體悟越來越強烈,對本性和道德間的聯繫的理解越來越深入時,能堅定人的這些追求,整個社會都處於這樣的狀態,原因就在於此。與傳統文化變異後,人類社會追求「宣洩情緒」的「現代理」是相反的,這是人們對本性認識的差異與轉變造成的。

近代,氣功在中國還很流行時,人們對氣功師都做過研究,並留下了數據。研究中,他們發現這些氣功師的能量場都屬於高能場。其實,各個國家都做過,只是不拿出來,由於研究的不深入也不系統,現在還沒有引起科技界對修煉人的內在人體能量研究的普遍重視,很可惜,其實,借用現有的技術,是可以發現一些東西的。政府之所以不公布已有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原因,一是為了技術保密和競爭,二是不讓人在這上面用心,干擾了他們對人類物質發展的控制,也就限制了人對自身精神世界所具備的能力的了解。因為,現在科學認識不到這一切,看不到它出現的原因。而「科學」對人的影響很絕對,人把宇宙中發展很淺的一個科學當作是唯一的真理,對洪大穹體中高層生命帶來的宇宙真象(佛法)越來越缺乏理解,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或「專家」扣上「偽(不)科學」的帽子,就成了打擊的對像。所以,人們對科學以外的事物碰都不敢碰。說這種科學低,是因為它的「精神取向」是以技術競爭最終服務於物質享受的科學,研究範圍局限在「軀體感官藉助技術延伸」對世界的感知,人沉溺於物質的競爭和享受中,人的慾望與追求支配著技術的發展;而傳統文明是從認識本性上漸漸明白社會物質運動的道理,逐漸達到歸真(宇宙對生命的要求)的成度,人的思想裡是善用自然的智慧,肩負與維持著社會和自然的穩定。所以,對人來說,實證科學發展的「基點」是偏離法的,在這種價值取向下,人類會以為是技術主宰著生命和人類社會的未來,只要有技術就可以保全自己為所欲為,人類社會也隨著這種錯誤的精神取向越來越象今天這個樣子,問題層出不窮。傳統文化造就的社會思維結構對人有道德內涵的要求,充實的是人從「善」存「真」的精神表現,本性覺醒時也能主宰人,能帶動微觀更大的「能量」制約與解體那些表面層次很低的因素,同樣,也會給人帶來符合「法」的物質文明。

社會上,人們一直探討著什麼是「正氣」,如何恢復「正氣」,其實就是探討如何將本性的能量體系釋放出來。某種意義上講,「正氣」就是本性外圍場的特點,越顯露出來時,社會上這種能量場就越大,絕不僅僅是人的精神體現,而是實實在在精神能量的外化,只有這種能量才有改變人的力量。就像小時候,人的表面還沒有被物質與後天觀念污染,當我們看到有人推著自行車,很艱難的負重爬坡時,在這一瞬間,很自然的,正念就會湧上心頭,牽掛著、著急著,內心會有幫助別人的念頭。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思想純淨,沒有雜念,通過語言,眼睛、身體動作都能讓對方切實的感受到這一切。這種感受是立體的,是微觀能量的體現,力量從哪一層出來,就能穿透多少層人心,能感動人,被感動的對方也能從容的報以感激,這種感激也會很單純、很純粹,也會打到你內心很深的地方,整個場面就是融洽的,人與人之間流動的就是正念很足、很充實的東西,一直到表面。本性在溝通交流時,人能感受到光明、充實、自我價值的實現、安全感和存在感,人會有融入群體的感覺,這是人們不孤獨的原因,人們之間締結的東西就是「道義」。而在魔性的情況下,人體周圍也會形成一個場,這種能量會污染人,帶動的是表層軀體情緒中負面的東西,人感受到的也許是狂妄的放縱,也許是深刻的恐懼與邪念,等等,這些因素在身體周圍集結也會形成密度很厚的東西,象牆一樣間隔著本性。然而,當情緒消耗後,狂熱中締結的關係與追求的觀念就維持不住了,有片刻時間,人能明確的感受到一種淡漠的情況,會感到失去支持與落寞的感覺,其實,這是本性從抑制中恢復過來的感受,內心是有一種說不出的苦楚的。人的宣洩實際上是軀體的需要,它是有「度」的,一味的放縱就會打破本性與軀體意識的平衡,出現陰陽反背的情況,成了善良本性間溝通的障礙使得矛盾叢生。今天人腦中形成的那些雜亂的觀念,讓情緒變得更加不穩定,情緒的反反覆覆使人感到困惑、苦惱、憤怒和失望,人們搞不清什麼才是真的?什麼才是人與人之間長久穩定的?其實人人都有一顆求道解惑的心,就是在尋找生命的意義。只有消除情緒中魔性的一面,消除人的貪婪、極端自我和鬥性十足變異的部分,人與人之間才能創造出本性交流的條件,才能恢復所謂的「正氣」在社會從新流淌起來。

本性有關的認識多數是人衡量事情「善惡,好壞」起「善念」時意識到的。「本性」與人後天習得的「道德觀念」可以呼應,只是,本性在極微觀,與後天形成的「道德觀念」也不在一個層次,相應的,人的道德觀念是本性可以控制的因素,道德內涵越深,本性的力量就越容易體現出來。也就是說,「道德觀念」深修後「理」會昇華,做的事情越來越純淨,如果能覺悟對「善惡、對錯」更高的認識,是可以調動微觀力量抑制表面那些不正的東西,觀念轉變的一剎那,人會覺的清涼和肅穆,低下的東西什麼也沒有。但是,如果沒有提升過程和昇華後的內涵,道德觀念就只能是浮在表面脆弱的口號。

「本性」埋在「非本性」之中通過啟悟才能釋放,但覺醒本性的路困難重重,中國的文化裡有一個明確的詞,叫做「修煉」,現代人叫「氣功」,西方把這種人稱為「修道士」。人們在這條路上只有經過重重的魔難與誘惑,還能對古老的信仰保持坦然的「正念、正行與正信」,才能看到真理展現的一面,才能解放本性。所以,面對這種阻力,能夠聆聽到(佛)法對人來講就至關重要。過程中,人能夠站在「法」上思考與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對法的理解越清晰,正念就越強,心法在內心紮根,在魔難面前,道德才「金剛不破」。對於不修煉的人而言,傳統文明造就著人體表面的道德結構,維持著本性和情緒間的平衡,教會人行為處事之理,表現上,就是使人逐漸有能力擺脫「原始軀體意識」的過分影響,追求著自己在世上的「信念」:有政治抱負的人講,人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覺悟,把解決天下的疾苦當作自己的政績,政治家越堅定的把心放在正途上,就越能從正念、正行的愉悅和百姓的擁護中獲得存在感;對普通人而言,人與人相處講究「為善,謙讓,真誠,不以貌取人」,在物質上講究「平常之心」,逐漸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更高境界中去昇華;在對待正邪時,人們推崇與追求的是「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品質;在處理交往和物質關係時,人們把道德品格看作是第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講求「信譽」,不誇誇其談或隨便許諾,講究「一諾千金」,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古人真實展現過的狀態,人類社會的主流。

現代中國的很多影視劇,把傳統文化中的古代社會描寫成為了「權力與慾望」整日「勾心鬥角」,目地是刺激心態失衡的現代人獲得「鬥爭勝利」的快感和放縱的變態幻想和嗜好。文化的變異的確是從上層核心開始的,古代也有,歷朝末期也會表現的比較嚴重,但歷代那些人類社會道德的根基都沒有真正毀了,所以,那些變異的東西還不能構成人類社會的主流,更沒有達到今天的成度。現代影視鬥爭文化形成的糟粕,對人的思維結構有什麼好處呢?除了膨脹人的獸性,能釋放出善良的本性嗎?「文革」徹底摧毀了「釋道儒」建立的傳統道德與文明,讓中國人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根,時代象斷層了一樣,現代大陸人不知道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到底演繹了什麼,以為只有末世中的鬥爭和禮教,把自己的歷史從根本上全部否定了,成了一個好像沒有底蘊的民族,變得很淺白。所以,現代中國的一些影視作品就只能堆砌西方人物的表現方法與價值觀,有的不倫不類,有的本來就是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崇尚無底線的個性、械鬥、黑社會,沉溺於無度的享樂、不倫、色情與媚術……,還在改變著人的價值觀。失去了「心法」的人類,沒有對自我的要求和修習的過程,作品中除了用淺白的語言直白的表達和爆發情緒外,就不知道怎樣從內心演繹人性中那些「閃亮」的結構,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這些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內心沒有打造道德與歷練的過程,也就談不上演繹、帶動觀眾從新找回那些感動人而深刻的瞬間。思想中沒有傳統文化的思維結構,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講清「正念」是如何形成的,也談不上如何覺醒別人。相反的,中國那些鋪天蓋地表現「宮鬥、特務、明爭暗鬥」的作品,充斥著對立兩面的爾虞我詐、陰暗的內心與謊言,集人類精神糟粕之大全,把這些黑暗變異的結構細緻入微的演化給人,除了對「鬥性十足」的人搞個人崇拜外有什麼好處呢?搞不清這是想給道德脆弱的現代人灌輸什麼?讓人相信什麼?想把社會風氣引向哪裡?造就文化的標準之一是為了覺悟人和維持人的道德環境,絕對不是為了商業與無度的強化人的軀體慾望。

那麼,古老的傳統文化到底留給了我們什麼呢?實際上,傳統文化給人留下了「法理(佛法經典)」和無數的修煉「故事」,不同境界做人的表現,他們達到各自精神境界和狀態的路。人能專注的把思想放在了解自然、宇宙、萬事萬物蘊藏的"真理"上,人同樣能從探究生命的奧秘中獲得自己的樂趣,這樣,人頭腦中合於「道」的結構就豐滿起來了,逐漸明白人在世上的意義,「天、地、人」運行的真理,行為處事自然就變得有理有度。所以,古老的傳統社會,人都有對生命「境界」的追求,這樣,就有了一條自己修習的路,無論在公務、起居、言談舉止還是文娛中,抑制著粗俗的東西帶給人情緒上的放縱與泛濫。

魔性

對人而言,「情緒」存在兩面性。

人因為「情緒」的存在而活得有滋味。情緒能量可以使人感受到「成就感,認可感,滿足感」等等,帶給人幸福的體驗。人還存在一種特殊的情緒,它是「開啟」後還要考慮如何「關閉」的情緒結構,這就是人對事物的「渴求」情緒。人的「好惡觀」是這種情緒的「總」開關,人們認為好的、喜歡的,就會產生「渴求」的情緒,並出現「追逐」的觀念。「好惡觀 - 渴求的情緒能量 - 追逐的觀念」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影響著人,它是人行為的主要原因。人的「道德觀念」是按照「善惡和對錯」來判斷「為」與「不為」的,「道德觀念」與「好惡觀」發生矛盾時,就看這兩種觀念哪一面更強,超出「好惡」觀念的強度時,人理性的一面占了上風,明白了真正的對與錯,逐漸也能影響或者轉變人的「好惡觀」從而徹底關閉「渴求」情緒。但是,如果舊的觀念不解體,人可能就會一直處於情緒的撕扯中。

人在世上都在追求著自己渴求的東西,表現出各種行為。比如,一個人看到一種美食,可能觸動他對「美味」的觀念,對人來說這就是「好」,從而引起他(她)「渴求」的情緒;但是,如果食物很髒很臭,對人來說這就是「不好」,雖然食物原來很美味,人也不會有這種情緒的產生,這是「好惡觀」對人產生的影響,這是「總開關」。要關閉「渴求」情緒,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人得到了食物的「美味」,享受到食物帶給軀體的「愉快情緒」,這種「情緒物質」足夠時強時,能反過來關閉「渴求」的分子結構,這是分子結構得到「能量回饋」後發生疲勞而造成的。與此同時,這些結構中還會釋放出一些物質,人從中會有「滿足」的感覺,這是人情緒開闔的過程。這個循環從開啟到關閉,是一個能量回饋的過程,也是人從感性上認識世界的過程。

有些人對情緒體驗表現的比較平靜,象靜態的欣賞,沒有強烈占有或追逐的想法,那麼,這種「渴求」結構可能在他體內形成的很少,有些人受影響很重,可能這種物質結構就很多;如果,「情緒」的分子結構很難開啟,就是這個人不夠敏感;啟動起來容易,那麼,微小的觸動就可以引起他情緒劇烈的變化。對人來講,「情緒」和人的「魔性」不是一個概念,「情緒」是人生命的特點和必不可少的構成因素。情緒對人的影響還有負的一面,所以還得有制約它的因素。

人的「渴求」情緒一旦產生,這種能量在體內一直要影響和控制著人,直到釋放它的因素疲勞,或者被關閉、或者被宣洩才能讓人獲得所需要的平靜,人體細胞也要休養,這是人體的特點。人的「好惡觀 - 渴求的情緒能量 - 追逐的觀念」形成的意識是單向的,這個體系沒有「理性」的因素存在,也就沒有節制。比如,喜歡一個人,但對方無意於此,人得不到追求的東西時,這種「渴求」的情緒就會在體內一直流動蓄積,人的「好惡」觀念不轉變,就無法從根本上關閉這一切,而改變「好惡」觀念很難。那麼,人為了「平息」這種情緒,可能會通過遺忘或者轉移的方法來解決,這樣「好惡」觀在這件事情上就不起作用了。但是,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心裡念念不忘,觀念上就是覺得「好」,人的內心可能會感覺這種情緒變得難以排解,有些人會感到情緒能量象脈衝湧來的感覺,大腦被反覆刺激和衝擊著;身體會有緊張緊繃感,有時很難鬆弛下來;有人會有酸渴感,有人會感覺餓,有的人還會出現皮膚瘙癢,覺得心裡象貓抓一樣,就是這個能量打開並泛化造成的,人會很難過。如果大腦長時間充斥著這種東西不能排解,會象被卡住了似的,其它思維插不進去,「意識」上可能只想著快點得到所追求的東西。那麼,人們在克服困難得到所追求的體驗後,形成能量回饋,才能最終關閉、清除這種讓人感到「漲滿不適」的物質,與此同時獲得「高興」和「滿足」的體驗。在中國,古老的中醫講:人的情志不暢可以致病,指的就是這種「渴求」情緒單向推送、鬱結的現象,中醫把這種情況視為「病」的一種。這種情緒開闔的過程成了人生活中很重要的東西。

如果人們對自己的情緒體驗過於執著或不加以節制,就會破壞本性與軀體意識間存在的平衡,從而走入極端而到了「壞」的程度。人長期「泡」在「渴求」的情緒裡,波及到的細胞會形成許多與它有關的東西在裡面,從而使情緒結構變得很密集,範圍也擴大了,再次被觸動時,這種情緒形成的能量物質會嚴重影響人的大腦,得不到時會有痛苦的感覺,也就是人們說的「慾望」。情緒結構變得敏感,有頻繁衝動和周期啟動的情況,人的大腦被這種能量充斥著,目地就是更明確的追逐與得到,這樣,人可能就會被這些東西所控制。所以,在道德體系中,在界定人的追求時是講求「度」的,人還保持著清晰的理性,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是不能做的,不會被物慾左右,一旦超越這個界限,就會走向反面,體現出「物極必反」的道理。人如果不及時控制住這些因素,繼續放縱下去,慾望會在細胞內泛濫,分子結構進一步深化後會連接、聯繫起來,慢慢在軀體內形成象網絡一樣的結構,人很敏感。這個系統自啟能力更強、周期更短、釋放出的情緒能量也更強烈,對大腦的衝擊力也越大,人能感覺到這種能量在身體存在、蓄積和竄動的情況。走到了這一步,形成的能量衝動就是人們認識到的「癮」。「癮」這種東西被帶動時,能迷人心竅,大腦「意識」到的是一種無法忍受的執念與不顧一切的追求,象毒品開啟人體慾望結構時表現出的狀態,幾乎不能節制。人的情緒被膨脹到這一步,對人是危險的,人可能會為了滿足和平息「癮好」能量鬱結,而輕易的接受邪念的侵入,對人來說,這種被「邪念」利用的情緒就是人的「魔性」了。今天,許多社會把強調「自我」和釋放「自我」放在了第一位,過程中,無度的追求就是在膨脹和深化著人的這種軀體慾望和為惡的觀念,其實都是在把人往這條魔道上引。另一方面,由於傳統道德內涵的衰弱,使人的道德浮於表面變得很淺,正念不強的人很難經得住誘惑和戒斷帶來的煎熬之苦。那麼,人的正念如果真的不行了,就可能甘心為侵入的邪念利用。「癮好」和「邪念」融合在一起,會在人腦從新建立一套「完全軀體化的價值體系」,人變得只能用軀體意識思考,「道義」到了這個時候就徹底不存在了。此時的人類,對人性根本的認識只相信「無利不往與惡」的存在,再也無法相信之外的東西了。這種人的體內會形成與邪念結合十足而「黑色」的情緒能量,人被「貪婪」支配了。「貪婪」支配下的人,體內翻騰的是極端的慾念,思想裡夾裹著為達到目地而狀態清晰的各種「魔性」思維,思想裡充斥的是那些刻意形成的「虛假的、醜惡的、媚的、不擇手段的」各種觀念,人被「魔性」實體化了。本性無存的人可能會犯下了很多錯的、惡毒的、罪惡的事情而造下巨大的「業力」。

但是,不管極端情緒和為「惡」的觀念在世上如何反過來支配人,「本性」才是主體生命,為一切負責。百年後,人沒有肉體時,後天形成的、這些曾經被當作自己的因素也就留不住了,該銷毀的會銷毀。本性也會象醒過來一樣,從這種抑制中解脫出來,會好像突然間明白了「標準」似的明白了宇宙對生命的要求,過去說的每句話,每個誓言,每個狀態都能找到它的原因,也就是說留有記載。這時,他(她)會在真正「善與惡」的標準中象放電影一樣看到自己在這一生所做的一切。人會帶著自己的「業力」進入輪迴,福分大一點的人可能會去美好一點的地方,惡業巨大的人可能被打入地獄,有些人得在下一世的輪迴中通過吃苦去償還這一切,「善惡有報」的理對生命是絕對的。輪迴中,業力如果太大到了無力償的時候,人面臨的就是軀體(肉體)意識與本性神識在痛苦的償還中被徹底銷毀,宗教中講「形神全滅」,這是宇宙中生命和意識真正的終結。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