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二十年徵稿】太陽系與氟元素

祝雨


【正見網2022年01月25日】

——基於法輪大法的洪觀與微觀宇宙認知

法輪大法能夠指導人遵循宇宙「真、善、忍」特性修煉,從而成為宇宙中的高級生命。法輪大法的著作,包含了對宇宙洪觀和微觀的認知。本文基於法輪大法的相關論述,嘗試對太陽系與相對應的原子系統的結構、運動特點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從全新的角度來認知宇宙洪觀與微觀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1.    概述

法輪大法的主要著作《轉法輪》一書中說,「我們測定了一下,發現宗教所說的三界,只不過是我們九大行星範圍之內。有人講十大行星,我說那根本不存在的」(1)。

目前科學界認識到太陽系有九大行星,這與法輪大法所講是一致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雖然在2006年8月24日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排除了冥王星作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地位,但天文學界仍然認為,在海王星之外,存在一個質量約為10個地球大小、圍繞太陽旋轉的「第九行星」(2)。因此,目前的天文學界並沒有徹底否定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而且即使對於降級冥王星、排除其作為第九大行星的做法,一些天文學家也持反對的態度,如領導NASA新視野任務探索柯伊柏帶(Kuiper Belt)的行星科學家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博士認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做了一個倉促和錯誤的決定。因此,本文仍然採用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即目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承認的太陽系八大行星與尚待發現的第九行星,來進一步闡述太陽系的洪觀認識。

法輪大法的主要著作《轉法輪》一書中說,「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的形式和地球圍繞太陽轉動,有什麼兩樣呢?」(3)

那麼,什麼樣的已知化學元素的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的形式,與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形式一致呢?與太陽繫結構最有可能對應的化學元素就是氟元素。氟原子有9個電子,9個電子圍繞氟原子核轉動的形式,與太陽系9大行星圍繞太陽轉動的形式,很可能存在一致性。

早在20世紀初,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發現了原子的質量集中於空間範圍非常小的原子核,而原子核之外的大幅原子空間範圍,則分布著電子,提出了原子中電子運行類似於行星的原子模型(4)。但目前普遍接受的原子模型是量子化的原子理論模型,該模型雖然已經得到現代科學研究的證實,但未必是人類關於原子粒子的終極認識。

為此,本文首先從氟原子系統與太陽系的內部結構和主要特點進行比較,以確定二者的相似性;隨後深入討論目前洪觀和微觀兩大系統作用力的相似性;然後再從兩大系統的既有認知,來推論兩大系統未來有待發現的特性,並從法輪大法的論述進一步對兩大系統進行思考,最後得出研究結論。

2.    太陽系與氟原子的結構與特點比較

太陽系主要是由恆星太陽和九大行星組成,其它的太陽系內星體包括矮行星、小行星、小行星帶的星體、彗星等其它天體占據極少的質量。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5)。

NASA認為(6),太陽作為太陽系的核心,其巨大質量產生的重力維繫了九大行星圍繞其旋轉的狀態。也就是太陽與九大行星之間的萬有引力維繫了太陽系的穩定。此外,太陽系的行星還在自轉,大部分行星都有衛星圍繞其旋轉。

太陽系的空間尺度一般使用天文單位AU來計量。1個AU就是太陽至地球的距離,約150萬公裡。太陽的半徑為0.00465AU(7),太陽系已發現的行星和其它主要星體的位置,都位於柯伊柏帶以內的範圍,可將其作為太陽控制影響的有效邊界範圍。柯伊柏帶外緣距離太陽的距離為55AU(8)。因此,太陽半徑與太陽系有效邊界半徑之間的比值為0.00008。

18世紀70年代,清末化學家徐壽將氟元素(英文Fluorine)譯為弗氣,日文音譯德文Fluor的第一個發音而將其稱之為「弗素」。1933年,民國化學家鄭貞文在其主持編寫出版的《化學命名原則》一書中改為氟,一直沿用至今(9)。

氟原子是由氟原子核和9個電子組成的一個系統。氟只有一種穩定的天然同位素,原子核由9個質子和10個中子組成,原子量為18.998。

應用傳統方法測量的氟原子半徑為50皮米(10-12m),通過計算方法得到的氟原子半徑則為42皮米(10)。這裡採用測量方法得到的氟原子半徑作為計算依據。原子核的直徑為10-15米數量級,氫原子核直徑為1.70×10−15米,鈾原子核直徑為11.7×10−15米(11)。因此不妨合理的假定氟原子核直徑為4×10−15米,來進行空間尺度的估算。氟原子核半徑與氟原子半徑的比值為0.00004,約為太陽半徑與太陽系有效邊界半徑比值的一半,與其處於同一個數量級。

一般認為,原子核占原子的質量比例為99.95%(12)。非常接近太陽占太陽系質量的比例99.86%。

表1詳細比較了氟原子和太陽系之間的空間總體結構、核心質量占比、空間結構分層、旋轉特性、核心尺度/外圍空間尺度比率等。根據各項比較指標的比較結果,可以得出二者具有高度相似性。

3.    太陽系與氟原子世界的根本認知差異

上面的分析初步揭示,就各自系統的內部結構而言,太陽系和氟原子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然而目前科學界對二者的認知卻有著根本性的不同。根本的認知差異就在於維持兩種系統的運作機制不同。為此,本文試圖將微觀氟原子系統放大到太陽系的大小尺度,並將太陽系縮小到氟原子大小的尺度,來進一步比較分析兩大系統作用力的相似性。

3.1 引力與庫倫力

維繫太陽系運轉的的基本作用力,是萬有引力。太陽與太陽系行星之間的引力維繫了太陽系天體軌道運行的穩定。萬有引力公式:
 
其中,F是作用力(N), m1和m2是兩個物體的質量(kg),r是兩個物體彼此之間的距離(m),G是萬有引力常數,G值為6.67×10-11N·m2·kg-2。

氟原子系統是基於電荷作用力,氟原子核中帶正電的質子通過電荷作用力束縛了帶負電的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轉,維繫了氟元素原子的穩定。電荷作用力遵循庫侖定律,公式為:
 
F是作用力,q與q'是兩個帶有正負號的電荷,r是兩個電荷之間的距離,ke是庫侖常數,ke值為8.99×109N·m2·C-2。

微觀原子世界的電荷之間庫倫作用力,與宏觀太陽系的星球之間萬有引力,公式極為相似,但萬有引力常數與庫侖常數二者相差十分懸殊,兩個常數相差1020。這充分顯示了對兩大系統內部作用機制的認知差異。很大程度上,這是人類目前科技觀測手段所能認知的洪觀與微觀世界的尺度差距所致。

3.2 微觀氟原子世界與洪觀太陽系的時空轉換係數

法輪大法的著作《轉法輪》中說,「過去有句話說「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是指那個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概念的單元世界,就是大覺者所呆的世界,比如極樂世界、琉璃世界、法輪世界、蓮花世界等等,是那些地方。」

因此,可以這樣理解,地上已千年,相當於3.65×105天的時間,也就是「沒有時間概念的單元世界」與我們所生活的地球人類世界的時間差異,這就是地球世界與「沒有時間概念的單元世界」之間的時間轉換係數。同樣,不同時空之間的其它物質因素,也應當有不同的轉換係數。

微觀氟原子體系和宏觀太陽系之間的空間距離尺度差異,可以使用太陽半徑與原子核半徑的比值,或者太陽系有效邊界範圍的半徑與氟原子半徑的比值來表征。其計算的比值範圍為1.6×10-23~3.5×10-23之間。使用該範圍中值2.5×10-23來表征兩大體系的空間距離轉換係數。

此外,兩大體系之間除了空間距離的差異,其物質的質量也應當存在根本的差異,為此,可以將太陽的質量與氟原子核質量的比值,作為兩大體系的物質質量轉換值。氟原子由9個質子和10個中子組成,每個質子的質量為1.67×10−27kg(13),質子與中子質量相仿,從而得到氟原子核質量為3.18×10−26kg。太陽的質量為1.989×1030kg(7),二者質量比值為6.26×1055,因此該比值可以作為兩大體系轉換時的質量轉換係數。

表征微觀氟原子世界與洪觀太陽系系統之間的巨大時空差異的這些轉換係數,也可以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解釋。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公司E=mc2中,物質的能量E是由其電荷能級、運動速度等特性來體現;而物質的質量m也可以由於物質的能量變化而改變,如果物質的能量得到顯著改變,其質量也會相應改變;而其中的光速c則恆定不變。

因此,質量轉換係數,其實蘊含著原子世界的高能粒子轉換為我們肉眼世界清晰可見的太陽系的星球系統時,所需克服的質量障礙。根據質能轉換公式,質量障礙的克服,實質上是能量障礙的克服。從中也可以理解到為何傳統的修煉方法,能夠使得地球上人的物質身體昇華到可進入高層空間。其實質是幫助人克服了不同時空轉換的物質質量障礙和能量障礙。

由於本文重點是闡述作用力的相似性,就忽略兩大系統的時間特性及其轉換係數。

3.3 微觀氟原子世界與洪觀太陽系的庫倫力

基於以上分析,下面探討兩大體系中地球-太陽之間的庫侖力,是否與電子-原子核之間的庫侖力相似,從而進一步闡釋兩大體系的相似性與關聯性。

表2計算太陽系的庫倫力時,假定太陽縮小至氟原子核大小時,其帶有氟原子核同樣的9個質子正電荷量,地球縮小至氟原子的電子大小時,其帶有氟電子的1個電子的負電荷量。

表2計算氟原子體系的原子核和1個電子的庫倫作用力時,其中的這一個電子與其原子核的距離關係,類似於地球與太陽的位置關係。為了計算這個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距離,就參照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以及該距離與太陽系有效邊界之間的比例關係來確定。由於太陽系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與太陽系有效邊界範圍半徑的比值為1AU/55AU(1/55),因此可以假定該電子與氟原子核的距離為氟原子半徑的1/55。

表2顯示將太陽-地球系統縮小轉換為氟原子大小的系統之後,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庫倫力F1約為6.094×10-3N,與氟原子系統中電子與原子核之間庫侖力F2的值2.512×10-3同處於一個數量級,二者相差了2倍多。對於這樣大規模的洪觀系統轉換為微觀系統,其轉換後的庫倫力,與已經觀察到的微觀系統之間的庫倫力,可以認為非常接近,誤差也是可以接受的。

3.4 微觀氟原子世界與洪觀太陽系的引力

表3顯示了將氟原子中原子核與電子(該電子距離原子核約1/55原子半徑)系統,從微觀放大至太陽系大小時,計算的原子核與該電子之間的萬有引力,並與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萬有引力進行比較。

表3計算引力時,假定氟原子核放大到太陽大小、電子放大到地球大小時,氟原子核與電子的質量乘以質量轉換係數,獲得相應各自轉換後的質量,用於計算引力。同時,兩者之間的距離也需要乘以空間尺度轉換係數,獲得轉換後的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距離。

表3顯示,將氟原子的原子核-電子系統放大轉換為太陽系尺度大小的系統後,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的引力F4約為13.935×1022N,與太陽系中太陽與地球之間引力F3的值3.540×1022仍然近似處於同一個數量級,二者相差近4倍。對於微觀系統轉換為這樣巨大尺度的洪觀系統,其轉換後的引力值,與已經觀察到的洪觀系統中的引力值,可以認為比較接近,誤差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通過這些洪、微觀系統之間的互相轉換,計算適用於這些系統之間的引力和庫倫力,轉換後的作用力與真實系統的作用力之間幾乎同處於一個數量級,從作用力的角度也證實了太陽系與氟原子系統之間的相似性。

4.    關於太陽系與氟原子特性的進一步討論

以上研究證實了太陽系與氟原子之間的高度相似性。既然二者的確具有相當的相似性,那麼就可以使用氟原子的既有微觀認知,來探究太陽系的未知洪觀特性;同時也可以基於太陽系的既有洪觀認知,來探究氟原子的未知微觀特性。

4.1 基於氟原子特性關於太陽系特性的推論

微觀原子系統與洪觀天體系統最大的差異,是維持系統穩定的作用力。組成氟原子的原子核、電子是通過電荷產生的庫侖力,而維繫原子的穩定存在。其中氟原子核由9個質子和10個中子組成,帶有9個正電荷單位;9個氟電子帶有9個負電荷單位。

目前NASA發射的Parker太陽探測器,是人類最先進的太陽探測設備,也未能探測到太陽內部的核聚變運行結構。

但是,基於目前對於氟原子的微觀特徵認知,可以推論:太陽內部很可能也存在著9個巨型區域,類似於質子的特性;也存在10個巨型區域,類似與中子的特性。

二者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異,是由於目前科學技術所能使用的最先進觀測手段的局限性所致。就太陽系而言,人類目前的技術手段無法使用一種如同觀測原子那樣尺度的方法,即製造出極其巨大的設備,來象觀測原子一樣來觀測目前的太陽系。設想一下,有一個無比巨大的巨人,其看待太陽系就如同看待一個原子那樣的大小。那麼這時,太陽系內部星體被觀測的特性很可能也同樣是電荷,而非質量了。

此外,氟是自然界電負性最強的元素(3.98鮑林標度),也是氧化性最強的非金屬單質(14)。這說明氟原子很容易捕獲更多的電子,而這點可能和太陽會捕獲眾多彗星的情形相近。而其它的恆星未必能夠象太陽系的恆星這樣捕獲眾多的彗星。

4.2 基於太陽系特性關於氟原子系統的推論

就粒子物理領域目前關於氟原子系統的認知,氟原子內部不同電子之間的差異,主要是電子能級的差異,其質量與能級之間也符合相對論的質能轉換關係。

從太陽系系統的運行來看,不同行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包括各個行星的大小、體積、質量、自轉和公轉、衛星等特性都各不相同。根據這些行星的特性,可以推論出,氟原子系統中不同電子之間的差異也應當與此類此,而非僅僅是目前認知到的那些特點。但是由於人類的觀測技術手段和觀測能力的限制,這些特性目前尚難以觀測確認。

太陽系存在小行星帶和柯伊柏帶,氟原子的電子軌道空域內很可能也存在類似的結構和物質特性呢。這些也值得探索。

同時氟原子核放大到太陽大小時,其原子核內部是否也在發生著核聚變反應呢?當然從原子核角度來看,如果有的話,其原子核內部的核聚變是相對於另一個微觀層級的原子粒子的活動。

5.    基於法輪大法的思考

氟元素只有一種穩定的天然同位素。而我們所處的太陽繫結構在我們這個宇宙層次中,很可能是唯一的。

李洪志大師講,「所以當初是因為正法的需要而造就的三界,就在這個三界的範圍中也造就了太陽系與地球」(15)。因此,法輪大法認為,三界範圍、太陽系與地球是特意造就的用於正法為目的的結構體系。該體系應當是唯一的。

在人類科學認知範圍內,氟元素是一種劇毒物質,很少的氫氟酸就能夠導致人肉身生命的死亡。而佛教中把人世間稱之謂「十惡毒世」,從高層生命的角度來看,人世間的確異常險惡。

此外,就漢字而言,「氟」與「佛」字音雖然不同,但音聲還是比較接近的。就字形而言,二者又都包含了「弗」。說文解字認為「弗」本意是矯正,常用的含義為「不」,用於否定,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當年中國化學家造出這個氟字,也不是偶然的。很可能背後有神安排的某種因素。「氟」作為一種單質鹵族元素,含義上是無有之氣,即本質上什麼也不是的一種氣性物質,暗喻太陽系這樣的三界環境,對於宇宙高級生命來說,相當於什麼也不是的一個宇宙空間範圍。

但是,這樣一個什麼也不是的宇宙空間範圍卻毒性嚴重,這就如同在人這個空間看氟元素氟原子表現出的物質特性是有劇毒的那樣,宇宙中高級生命看待太陽系這樣的三界環境也相當於氟原子那樣,同樣存在著劇毒。

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三界內的生命不能執著迷於三界這個境界中的一切,三界這個環境本身,就如同氟元素一樣充滿了高層境界視為的毒性、同時還是個「什麼也不是的『弗氣』一樣的環境」,通過修煉超脫這個境界,回歸生命的本源境界,才是三界內一切眾生和生命存在的意義。

6.    研究結論

本文基於法輪大法著作關於宇宙洪觀和微觀的相關闡述,提出了洪觀太陽系與微觀氟原子相似性的觀點,並從氟原子和太陽系之間的空間總體結構、核心質量占比、空間結構分層、旋轉特性、核心尺度/外圍空間尺度比率等方面研究證實了兩大系統的相似性。隨後從兩大系統的根本作用力機制的角度,基於目前科學對於洪觀系統引力和微觀系統庫倫力的認知,進一步闡明了兩大系統在尺度變換的前提下,得出了二者的引力與庫倫力也具有相似性的結論。然後根據既有氟原子的特性,推論了太陽內部具有類似於9個質子和10個中子的內部巨型區域結構等方面的特性;並基於太陽系的既有認知,推論了氟原子的不同電子之間的其它差異等新特性。最後基於法輪大法的論述,進一步思考了氟元素與太陽系之間的本源性關係。

目前人類能夠認知的太陽系洪觀和氟原子微觀的各種運動特性和規律,也是在現有人類科技觀測洪微觀世界的能力和技術手段條件下的認識,這是神允許人類在現有道德水平和科技路線發展水平下能夠認識到的所謂規律。如果人類能夠回歸神安排和教誨人類遵循的信仰神、重視道德和傳統的道路上去發展,尤其是如果能夠大範圍、大規模的遵循法輪大法的教誨去修煉和實踐,人類完全有可能突破目前對宏觀和微觀世界的認知,將人類對自然世界的認知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法輪大法著作《轉法輪》,第70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12月.
(2)維基百科中文網頁,https://zh.wikipedia.org/wiki/第九行星
(3)法輪大法著作《轉法輪》,第281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12月.
(4)維基百科英文網頁,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therford_model
(5)Woolfson, M.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lar system,IOP Publishing Ltd, 2000,page 10.
(6)NASA 網頁,https://solarsystem.nasa.gov/solar-system/sun/overview/
(7)維基百科中文網頁,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太陽
(8)維基百科中文網頁,https://zh.wikipedia.org/wiki/柯伊伯帶
(9)劉懷樂,化學鑒源與略考,化學教育,1994 (04).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4213854/http:/www.hxzxs.cn/html/4295.html
(10)https://zh.wikipedia.org/wiki/原子半徑
(11)維基百科英文網頁,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omic_nucleus
(12)維基百科中文網頁,https://zh.wikipedia.org/wiki/原子核
(13)維基百科中文網頁,https://zh.wikipedia.org/wiki/質子
(14)維基百科中文網頁,https://zh.wikipedia.org/wiki/氟
(15)法輪大法著作《法輪大法·各地講法三》,第65頁,益群書店股份公司出版,2008年9月,台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天文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