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的啟示

山雨


【正見網2024年07月12日】

師父在講「不在五行中,走出三界外」這個問題時提到了「中子」:「這麼強大的中子,簡直不可思議!人怎麼會發出這麼強大的中子?這也證明我們氣功師是有功存在的,是有能量存在的,這一點在科技界得到證實了。」(《轉法輪》〈第二講〉)

現代科學對物質和宇宙的認識雖然很有限,但也發現了宇宙中有一種很有意思的星球:中子星。它們通常只有一個中等城市大小(直徑大約20公裡),卻比太陽還重。其原因顧名思義,中子星是由中子排列成的,密度和原子核差不多,是水分子密度的100萬億倍。這個密度大的有點難以想像 : 一粒沙子大小的這種物質,就有幾百噸重。這比《西遊記》裡孫悟空的金箍棒還重幾百倍。

如果能把這種物質拿到我們這個空間,做成一把小刀,用它來切最堅硬的金屬,都比我們用一般的刀切豆腐要容易多了。古時候有的寶刀能「削鐵如泥」,很多現代人不信。不過,中子星的存在,卻是被現代科學公認的 :由中子排列成的密度極大的物質,比我們星球上的物質細膩微觀上萬億倍的物質,在我們這個宇宙中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金木水火土」對應著不同的化學元素。這些化學元素構成了不同的分子,也就是我們空間的萬物。而產生不同的化學元素的原因,是質子,中子,和電子的不同排列程序。質子帶一個正電荷,電子帶一個負電荷,而中子顧名思義,是中性的。在特定的條件下,一個中子可以轉化成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也能轉化成一個中子。因為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所以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圍繞原子核以很高的速度旋轉。

從電荷的角度看,從原子到分子,或者「金木水火土」構成的萬物,都處在不穩定的電荷運動當中。如果把帶負電的電子說成是這個層次的「陰」,把帶正電的質子說成「陽」,那麼也可以說,穩定的中子是達到陰陽平衡的更高層物質。換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中子這種單一的物質,分化成兩種不同的物質(質子和電子),又和這兩種不同的物質一起,構成了這個空間的萬事萬物。這和道家的理論「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完全吻合。

陰陽的互作用產生萬事萬物,在這一層次中,任何物質都沒能達到陰陽平衡,因為它們的微觀構成,都還有質子和電子的存在和互動帶來的不穩定性;如果通過一種方法,把一個物體(或人體)中所有的質子和電子都合成為中子,那麼所有源自這個層次陰陽的互相排斥和吸引就都不存在了,達到陰陽平衡,物質的排列就可能達到中子星那樣的細膩微觀,能量密度上萬億倍的增加。

完全由中子排列成的物質,不僅密度和能量極大,同時因為沒有質子和電子的存在和互動,也就不是「金木水火土」中的任何一種物質了。同時,這種由中子排列成的物質,其穩定性也會極大的增加。

如果中子星上也有生命,那他們看地球上由分子構成的一切包括人,比人看雲霧的感覺還要無數倍的不穩定,虛無縹緲。

古人的智慧,也許不是我們現代人能想像的。宋朝時的蘇軾把人世間的一切得失比作過眼的雲煙,這樣看來真是非常貼切。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巨變中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