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5年05月20日】
國民黨的繼續英勇抗戰直至抗戰勝利
國民黨軍隊在全面抗戰爆發後一年零四個月的時間裡歷經浴血苦戰,確實達成了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戰略目標。南京國民政府在全面抗戰爆發後不久,搬遷至重慶。自此,尚擁有西南半壁山河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其後將近七年的歲月裡,憑藉著西南大後方而繼續堅持艱苦而持久的抗戰,直至最後打敗了日本的侵略。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中華民國政府在湖南南嶽軍事會議上制定的「第二期作戰指導方針」指出:「連續發動有限度的攻勢與反攻,以牽制消耗敵人,策應敵後之游擊隊,加強敵後之控制與擾襲,化敵人後方為前方,迫敵侷促於點線,阻止其全面統治與物資掠奪,粉碎其以華制華、以戰養戰之企圖;同時,抽出部隊,輪流整訓,強化戰力,準備總反攻。」
從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抗戰勝利,國民黨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進行的主要戰役如下:
在前期抗戰勝利的基礎上,國民黨在蔣介石領導下,採取並堅持了「以攻為守、積極防禦」的新一輪持久戰略,不斷發動進攻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粉碎了敵人數十次的大型攻勢。據八九年後中國大陸史家稱:「一九三八年底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僅國民黨軍隊的對日大型作戰就有:南昌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豫南會戰、晉南會戰、棗宜會戰、緬甸會戰、豫中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豫西鄂北會戰、反攻騰龍戰役、滇西及緬北反攻戰役、湘西會戰及桂柳反攻。」「大型戰鬥則有阻止日軍在海南島及汕頭登陸的戰鬥,阻止日軍在欽州灣登陸襲取邕寧的戰鬥,粵北戰鬥,中條山戰鬥及晉東南諸戰鬥,冀省游擊戰,湘東戰鬥,鄂中戰鬥,鄂西戰鬥,鄂北戰鬥,策應長沙會戰之宜昌攻略,鄂、豫、皖邊區之粉碎日軍十月攻勢,攻克馬當、長興、宜興附近戰鬥,鎮海戰鬥,閩浙沿海及諸稽附近戰鬥,豫鄂皖邊區策應長沙會戰之戰鬥,江浙閩贛方面策應長沙會戰之戰鬥,良口戰鬥,克服邕龍粵海沿岸戰鬥,惠博戰鬥,清遠戰鬥,克復福州連江福清長樂戰鬥和朗溪戰鬥,鄭州戰鬥,凌川附近戰鬥,克服五原戰鬥,綏西戰鬥,襲擊開封戰鬥,皖東反掃蕩戰鬥,大別山戰鬥,沙市東南戰鬥,荊江兩岸戰鬥,第二次惠博戰鬥,雪州戰鬥,騰衡以北戰鬥,緬北各戰鬥,湘粵贛邊區戰鬥,閩浙邊區之追擊戰,贛江追擊戰,反攻廣州作戰。」
而在整個八年的全面抗戰中,即從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間,中華民國政府軍發動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鬥28931次。陸軍陣亡、負傷、失蹤3,211,419人。空軍陣亡4321人,毀機2468駕。海軍艦艇損失殆盡。其中壯烈犧牲在戰場上的國民黨將軍即達二百餘位;為中共在1985年首次和公開承認者,有85位;為中共史學界倡揚者,在1986年已經達到115位。
在歷次大型戰鬥中,國民黨官兵象山海關保衛戰那樣整連、整營、整團地為國捐軀者,屢見不鮮。據1989年後中國大陸史家記述,在1937年淞滬抗戰中,「國民黨官兵每小時的死傷數以千計,主力各師補充兵源達四、五次之多,原有下級軍官和士兵傷亡達三分之二,旅、團長傷亡竟達半數以上」。其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抗敵禦侮的歷史上鮮有其例。
在八年抗戰中,中華史冊記載著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讓我們簡單舉例如下:
上海五行倉庫八百壯士「中國不會亡」的壯烈歌聲震撼全球。多年來認為中國人是不善戰鬥和易受恫嚇的英國人士,也驚於他們的驍勇善戰和堅毅不拔了。史摩萊少將說:「他從沒有看過比中國的敢死隊最後保衛閘北更為壯烈的事了!」
1937年10月3日,受命於津浦北段予敵以節節抵抗的德州守軍運其昌旅四五八團,在日寇的夾攻之下,與山海關守軍一樣,據城死戰,全團殉國。同月,在殲敵四萬餘人的山西忻口大戰中,郝夢麟軍長與劉家祺師長兩位將軍壯烈犧牲。
1938年3月,在津浦縣南段為堵擊敵軍南下的藤縣保衛戰中,守城師長王銘章將軍在發出「決以死拼以報國家」的最後電文之後,即於破城後的巷戰中,與參謀長趙渭濱將軍、鄒紹孟將軍同時壯烈殉國。同年春,台兒莊大戰最激烈時分,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對師長池峰城所言「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進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的話,足以催人淚下。馮玉祥後來稱讚該役說:「……日本人想不到張自忠將軍的軍隊那麼聽命令,那麼勇敢……把日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1939年5月,在隨棗會戰中,雖然「我方部隊久經戰鬥,無充分補充,本已殘破,又缺乏平射炮等武器,對衝擊的坦克無法抵禦,所幸士氣尚盛。士兵據壕死守,即以血肉之軀與敵人坦克相搏鬥,官兵勇者竟攀登敵人的坦克之上,以手榴彈向車裡投擲,作戰的勇敢與犧牲的壯烈,筆難盡述」。
1940年5月,在棗宜會戰中國民黨軍隊雖然將日軍的大部兵力包圍在襄東平原地區,殲敵甚眾,但因敵一部突圍,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立由方家集率七十四師追擊南竄之敵,銑日(十六日)在南瓜店附近與敵激戰,敵以步騎三、四千人附炮二十餘門向我反攻,非常激烈,我軍殤之殆盡,敵以大部向我包圍,接近總部,總司令抱有敵無我之決心,親率總部官佐及特務營作最後的苦撐,卒因彈盡力孤,總司令竟以身殉國,官佐及特務營營長以下同作壯烈犧牲,生存無幾」。蔣介石得知張自忠殉國,親自纂文哭之。
1942年元月初,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國民黨軍隊與敵之激烈戰鬥遍於整個會戰之中。第十軍師長黃鐘將軍在其「三戰長沙」的日記中記曰:……終日在激烈戰鬥中,劉陽門、北大馬路均起巷戰,新軍路肉搏四次;本師為奪取陳家山犧牲百餘名。下午四時火起,煙霧彌天;尤以北大路附近為尤烈;野外無鳥獸,城內無行人;此為激烈日,亦為決戰日,鹿死誰手,唯在能守。在最後五分鐘,得最高統帥電:「……敵人孤軍深入,後方斷絕,同時我主力正向敵人四周圍擊,我第十軍如能抱定與長沙共存亡之決心,必能摧毀強敵,獲得無上光榮。」電中有七個「我第十軍」,何等親熱,士氣大震。經一日之壯烈犧牲,死傷二千餘,我寸土未被奪……。
1943年11月,在常德保衛戰中,當日軍一一六師團傾其全部兵力圍攻常德時,此役雖經我余萬程師與敵死戰十餘日,並因第九戰區四個軍赴援而獲勝,但是,三位師長壯烈犧牲,第五十七師則遭遇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傷亡,一萬五千名將士中,生還者僅三百人。
1944年夏,當日軍為開拓大陸交通線,企圖與南洋聯繫而分兵三路四犯長沙時,衡陽外圍國民黨軍隊曾與敵軍多次激戰。衡陽城裡國民黨守軍一萬餘人,在外有援軍不能接濟,內乏糧彈無以為繼的情況下,孤軍喋血,一心死守,苦戰四十八天,直至傷亡殆盡,陣地全沒,竟無一降者。
同年春,在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向滇緬邊境及緬甸北部反攻的戰鬥中,其翻越崇山峻岭,強渡怒江,疊克敵軍堅固據點龍陵、騰衡,直搗畹町之艱苦作戰,及其「穿越山野,沿途給養不繼,所受饑渴不是筆墨所能描述的」。對此,美國聯絡參謀組組長吳德讚揚說:」中國軍隊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戰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個曾親眼觀察一九四四年四月雲南西部怒江戰役的美國人,亦在描述中國軍隊之勇敢作戰精神的報導中寫道:「在以一個班一個班的對敵軍碉堡的自殺性衝鋒中……絕大部分傷亡皆產生於企圖衝過或更準確地說是爬過機關槍火力網的封鎖地帶。作為一種純粹的勇敢的顯示來說,進攻是壯烈動人的……一些排長被打死在距敵人槍眼的一兩米距離內,一些優秀的連長、營長在親自帶隊作戰中死去或受傷……」史迪威則評論說:「如果得到好的訓練、裝備和領導,中國軍隊能夠與任何國家的勇敢軍隊相匹敵。」
……
勿需再舉例子了。正是因為國民黨軍人有著這樣的熱血氣質,才使我們積弱的祖國在頑敵面前表現出了無畏的犧牲精神與沖天的英雄氣概,才能戰勝頑敵的長期侵略和可怕侵略。
國民黨除了正面戰場外,也有相當數量的游擊隊在敵後戰場。台灣資料顯示,以1941年初統計數位看,國民黨游擊隊人數是中共軍隊連同游擊隊的2.63倍,作戰次數是中共全部軍隊作戰總數的402倍。國民黨游擊隊最初多由奉命留在敵後的國軍,或由國軍幹部、地方軍人、國民黨黨務人員所領導的民間武裝力量。
必須指出的是,在八年抗戰中,除中共以外,可以說不論中央軍、地方軍或系原軍閥部屬的舊軍隊,甚至是曾經屢屢製造過叛亂的「叛軍」,他們在抗日救國的偉大精神感召下,絕大多數都成了抗日的英雄和抗日的英雄軍隊。「一般人的觀感,都說抗戰中,中國的軍人進步了;其實,豈止是進步而已,我們的軍隊,在抗戰的烘爐中,熔化成了國家的軍隊,我們的軍隊,鍛鍊成為現代的軍人了。這是國家統一最基本的一步。」
國民政府抗戰的驕人戰績
如前所述,國民黨在整個八年的全面抗戰中,其戰鬥之壯烈,犧牲之慘烈,實為筆墨所難以盡之。從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間,中華民國政府軍發動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鬥28931次。每次戰鬥都給了日軍或大或小的打擊,並粉碎了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根據1994年大陸出版的《血祭太陽旗》,在中國斃命的日軍將領129名,其中大部分是被國民黨軍隊擊斃的,只有三人死於跟八路軍的戰鬥中。
1937年的淞滬抗戰,日陸軍省公布日軍傷亡達四萬,同時爭取了三個月的有效時間,使得長江下游的工廠和物資有了內遷的時間,使「國際觀感一新」。此外,它使得在華日軍不能隨意行動。並迫使日軍從華北抽調了兩個半師團增援上海作戰,造成了中國軍隊在華北的有利形勢,尤其使山西有了準備的時間。
同年10月著名的忻口會戰打響。這一仗,殲滅日軍四萬人,形成了華北戰鬥中最有利得戰局。
1938年3月的台兒莊大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為阻斷南北日軍打通津浦線,阻滯日寇沿隴海鐵路及沿長江迅疾進攻武漢,功莫大焉。
同年5月開始的武漢會戰,敵我鏊戰達五個多月之久,殲滅日軍二十萬。俟日軍在大亞灣強行登陸,武漢及粵漢鐵路已經失去防衛意義之後,國民黨軍隊才決策主動放棄武漢。然而,武漢會戰卻對阻滯敵人西進,消耗敵軍實力,準備後方交通,運輸必要武器,遷移中國東南和中部工業,集中東南人力物力於西南諸省,以進行西南之建設,以堅持持久抗戰,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1939年春的豫北反攻,即「消耗日軍近五萬人」。在該年包括晉南反攻、豫北反攻、鄂中反攻、贛北反攻的整個「四月攻勢」中,共消滅日軍九萬人。是年的隨棗會戰,國民黨軍隊不僅反攻獲勝,光復棗陽,並與敵膠著於隨、棗之間,使敵「遺屍五千餘具,馬匹器械無數」。
在同年9月的第一次長沙會戰中,日軍傷亡三萬餘人。在同年11月至次年1月的桂南會戰中,日軍損失一個師團以上。日只復占邕寧,其企圖劫斷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的目地,完全沒有達成。
1940年5月的棗宜會戰,殲日軍四萬五千人,獲炮六十門,馬兩千匹,戰車七十輛,汽車四百輛。同年3月的上高會戰,聚殲日軍主力,日軍傷亡一萬五千有餘。日軍師團長大賀雖得逃命,卻在南昌因愧恨而自殺未遂。
1941年9月的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雖調集十三萬餘人分三路進犯長沙,國民黨守軍則逐次予日軍以消耗,並陸續由平江、瀏陽、株州、益陽等地合圍並猛攻進犯長沙的日軍,致使日軍向北潰退,國民黨軍隊遂銜尾追擊和超越追擊,五日渡過汨羅江,八日渡過新牆河,殘餘日軍遂向臨湘、岳陽方面急竄,至此勝利結束了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底至1942年初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打死日軍五萬六千九百多人,為珍珠港事件之後,國民黨軍隊在中國戰場的第一次攻勢,也是同盟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一連串失敗中首開的勝利紀錄。英國《泰晤士報》發表評論稱:「十二月七日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而《倫敦每日電訊報》尤稱:「際此遠東陰霧密布中,唯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輝奪目。」
1942年1月,國民黨遠征軍入緬協同英軍作戰,挫日軍於同古,敗日軍於仁安羌,因解英軍之危,深博同盟諸國好評。1943年5月,日軍糾結十一萬兵力向鄂西長江三峽進犯,企圖西叩重慶門戶,逼迫國民政府最後之屈服,以便專對英、美作戰。第六戰區孫連仲部約十一個軍,遂逐次抵抗,是役斃、傷敵三萬餘人。
同年11月,於鄂西會戰中挫敗的日寇,為截斷國民黨軍隊川、鄂、湘間的聯絡,掌握洞庭湖之全部資源,占據湘西北之門戶常德,打破國民黨軍隊的反攻準備,遂糾結十萬兵力進犯常德,桃源等地。國民黨軍隊頑強抵抗,12月底,盡復戰前態勢。
1944年初,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在滇緬邊境、即緬北進行反攻,全殲日軍兩個師團,重創日軍兩個師。同年春月,我為打通中印公路,始以駐印軍指揮官鄭洞國率新一軍、新六軍反攻緬北,越崇山峻岭,進擊新平洋,與日軍戰於太白家。3月5日,克孟關,後又克孟拱,密支那,發動滇西攻勢策應駐印軍作戰。同時,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亦指揮五個軍強渡怒江,發動滇西攻勢,策應駐印軍作戰,疊克日軍堅固據點龍陵、騰衡,直搗畹町。至1945年1月27日中國滇西軍與駐印軍會師芒友,完全打通中印公路,旋協同盟軍收復了緬北。
1945年後,針對日軍欲確保平漢南段交通,破壞國民黨陝南豫西空軍基地的陰謀,國民黨第五戰區和第一戰區在與日多次激戰、逐次消滅日軍後,又協力反攻,先後收復南彰、襄陽、樊陽,反攻老河口,既擊潰由鄂北前進的日軍,又於西峽口、長水鎮各地阻擊了豫南日軍的西進。斃敵一萬五千七百六十人。之後,湘桂的日軍為鞏固湘桂和堵死粵漢路交通,並作阻止國民黨反攻準備,竟於全縣、東安、邵陽、湘潭各地集結八萬兵力,於4月初分兵三路進犯湘西。國民黨第四方面軍王耀部遂於武崗、江口、新化一帶予敵以堅決抵抗,並挫日軍於雪峰山。第十集團軍王敬久部則於寧鄉、益陽一帶阻擊由湘潭前進的日軍,牽制其行動。第三方面軍湯恩伯部則進出武陽關攻擊日軍側背,並於5月8日在中國空軍支援下造成鉗形攻勢,將日軍分別包圍,予以殲滅。日軍經湘西會戰的挫敗,遂一蹶不振。是時,盟軍已攻占琉璜琉球群島,日本本土日形危急,蔣介石乃下令開始東南戰場的反攻。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出都陽山脈,奪取邕寧;湯恩伯的第三方面軍一部沿柳宜路直取柳州,主力沿桂穗路越城嶺山脈攻略桂林,日軍望風披靡。我軍乃於5月27日克邕寧,繼之收復柳州、桂林諸重鎮,向東南收復失地七百餘公裡。不數月後,日本終於無條件投降,中國終於戰勝其侵略。
由中華民國政府、中國國民黨和蔣介石所堅持領導的、長達十四年之艱苦卓絕的偉大衛國戰爭,終於成為中華民族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的驕傲。
美國人易勞逸在其《毀滅的種子》一書中寫道:為國民黨軍隊說一句公平話,它與一個在組織、訓練、裝備上占絕對優勢的敵軍的戰爭中,堅持了整整八年,與法國 ── 它對德國的抵抗僅僅六個星期便崩潰了,和英國 ── 它則從美國獲得了大量的物資支援,比較起來,國民黨軍隊的抵抗,乃是一個決心和自立的奇蹟。它積極的戰鬥在上海、南京、華北和華中平原,徹底的挫敗了日本人對速決勝利的期望,自己也遭受了可怕的損失。然後,他們從沿海地區撤退,遠離於交通網絡所能達到的地區。他們轉向消耗戰的戰略,從而使日軍陷於中國遼闊的國土而不能自拔。 ------這一頑強抵抗,對於反軸心國的整個盟軍的戰爭努力,做出了重大貢獻。如果歷史在一九四五年後對國民黨人更為仁慈些,如果沒有內戰,如果戰後年代國民黨能成功的在大陸創建一個穩定的國家,現在的歷史學家將會把國民黨人對日本侵略的抵抗作為一篇大無畏的英雄史詩來敘述。然而,由於戰後的垮台,國民黨軍隊在戰爭中的積極貢獻,便不可避免的被它的失敗而掩去了光彩。
而1989年後的一些有良知的中國大陸學者們,終於承認:「蔣介石自始至終的堅持抗戰,廣大國民黨愛國官兵是熱血抗戰,前仆後繼,給日軍的進犯以極大的消耗,直至爭取抗戰的勝利……在抵抗外來侵略者的民族戰爭的戰場上,這些國民黨官兵的有血氣的表現,是可敬可佩的……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前例……」
歷史的事實證明,蔣介石不但自始至終的堅持抗戰,而且自始至終都在頑強的領導著抗戰。他總是親臨前線英勇沉毅,最後撤退以身效行,甚至數次險被敵人所害的事跡,實已使今日獲知真象的中國大陸人民感慨萬端。
但是,在大陸一言堂的宣傳下,在中共一貫的謊言攻勢下,廣大大陸普通百姓對於抗戰中國民黨和蔣介石的英勇事跡還是知之甚少,甚至還抱有諸多的誤解。而許多曾堅持長期英勇抗戰的國民黨官兵們,在1949年後,成了中共統治下的「歷史反革命分子」。他們或被處以極刑,或被判刑、關押、勞改、勞教,或被管押、即在家鄉被強迫勞動,並且蔭及子孫「永世不得翻身」。在打內戰的共產黨是革命的,打外戰的國民黨卻是反革命之史無前例的黑暗時代,這冤情上天自有清算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