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5月04日】
雙簧管是由類似嗩吶的古代民間木管樂器發展而來,後來的發展緩慢。主要的改良都在樂器演奏方式,18世紀時,菲裡多(A.D.Philidor)和霍特泰瑞(J.Hotteterre)對雙簧管做了很大技術改良;19世紀貝姆(Theobald Bohm)為它配上一套複雜的鍵紐系統,直到19世紀中期才由特利伯特(Frédéric Triébert)定形,以黃揚木、巴西玫瑰木或黑檀木製作,呈圓錐形,分為三個部份:上管、下管與揚音管(喇叭口),在上端有兩片簧片直接插入管體。 雙簧管的外形遠看很像豎笛,但不同處在於吹奏方式,吹奏豎笛時只要將嘴對樂器的上面部分即,而雙簧管的前端有一個突出的細長簧片,吹奏者必須含著它吹氣才能發出聲音,而其材質是以蘆葦為材料,削成薄薄的二片舌板。調律是靠簧片插入的深淺控制,雙簧管是木管中調音最麻煩的樂器,但也是音律最穩的,所以在交響樂團中,所有樂器以它為準調整音律。
雙簧管的音色有憂傷的氣質,古人多用它來演奏哀樂。直到十八世紀開始才正式在管弦樂團中使用。巴哈和韓德爾的作品中經常使用雙簧管,但到了貝多芬手上,才真正發揮特色。雙簧管的音域廣,從中央C下方的B音開始,可以向上將近吹奏三個八度。低音的音色淒涼而粗野,有濃厚鼻音;中音的音色哀愁而纏綿,被稱為有表情的音區;高音的音色明朗,聲音纖細。作曲家常用它來描寫田園風光和淒涼的氣氛,但有時亦用以表現愉悅的情緒。
雙簧管著名的樂曲片段,著名的例子有: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其中雙簧管代表鴨子的角色。莫札特也寫了一首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而聖桑的雙簧管奏鳴曲op.166是其在世最後一年的作品;此曲充滿美麗與天真質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