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今女畫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2月1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冉求曰:「非不說(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2)。今女(3)畫(4)。」 (《論語・雍也第六》)

【注釋】

(1)說(音悅):同「悅」,喜悅。
(2)中道而廢:半途而廢。
(3)女(音汝):同「汝」,你。
(4)畫:「劃」也,劃定框框或界限而停止前進。

【語譯】

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儒道,實在是我的能力不足呀!」孔子說:「人家能力不足的是到了半路才停下來,而你現在卻是給自己劃定了框框,不想前進。」

【研析】

解析冉求說的「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這兩句話,可以看出:「非不說子之道」這個思想較接近冉求的本性,所以和「子之道」一樣都是導向返本歸真的;而「力不足也」這個思想是阻礙返本歸真的,非冉求的純真本性。「力不足也」反應的是缺乏自信、畏難情緒、對師對道堅定不夠,是後天形成的一切不純和變異的觀念,對修心養性、返本歸真者造成干擾、難關。唯有透過不斷地學習道理,明理、明心、見性,意識清醒不迷糊,才能明辨哪些思想念頭是真正源自於真本性,哪些是應該修正去除的框框和障礙。

在修心養性、返本歸真的昇華過程中,先天純真本性、後天不純的執著和觀念總是夾雜著,那是因為自己還有意識不到的執著和觀念,所以才會表現出來,而師者所以能為師,正是因為能明白更深層的道理,能輕易地透過對話、口耳之間清楚地看到學生的執著和觀念,而能給予「傳道」、「解惑」的指導。就像「今女畫」,一針見血,能點到實處。

冉求在實踐中還是感到難行,信心不足,到底誤在哪裡呢?其實冉求真能好學的話,有把「子之道」學入心的話,根本不用孔子再點他一下,正因為有障礙存在才導致冉求沒學好「子之道」,什麼障礙呢?什麼框框?是什麼在自我設限呢?那不就是在人世間形成的那些執著和觀念嗎?不斷地學習更深入的道理,不就是因為要去除那些執著和觀念嗎?抱持著那些執著和觀念不放,在學「子之道」,能學到什麼呢?可能什麼也沒學到,什麼也改變不了,心性沒得到昇華,那當然難行,當然會說「力不足也」,還會產生畏難、消極等情緒,因為反應的就是那些執著和觀念極力避免被清除的想法。其實應該用越來越深層的道理要求自己,在這樣的基點上學習更深入的道理。這麼說來,學習的內涵很深,而且「學無止境」,學生應深入體會「學習」的意義,才能有真正的昇華。

【延伸思考】

人們容易在沿襲固有舊觀念的基點上發展出一套工作和思維模式,死死地抱著舊觀念、舊理論或價值觀,保守著而不願再接受新的認識,發展的結果往往是僵化、停滯不前、框住自己。當初認為很正確、很認同的東西,為什麼堅持下來會框死自己而無路可走呢?想想看:從前認為很正確的傳統觀念,那時候的認識就是永遠通用的嗎?人們美好的思想能像果凍一樣固定下來嗎?那不就是思想僵化、停止和框住了嗎?人們的思想觀念為什麼會走不出那個框框、那個固有模式呢?是不是因為人自己死死抱著不放、很執著、看的很絕對呢?這和許多人很自以為是是不是很像呢?人往往有一些很執著的東西,例如根深蒂固的觀念,能框死自己。

人為什麼要學習呢?人的學習和他的執著、不好的觀念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以維護執著和不好的觀念為基點來進行學習好呢?還是學習如何區分真假、好壞而去除執著、不好的觀念好呢?如果還保守著、珍藏著、喜愛著、接受著、認同著自己的執著和不好的觀念,能有真正的學習嗎?那樣的學習再認真也是枉然。本質上不真正學習,心裡死死抱著執著和固有的觀念不放,光表面做做學習的樣子,是誰在學呢?自己並沒有真正地學呀!其實是自己對待學習這件事不夠真誠,想想一個徒弟要拜師學道,卻對師對道不真誠,這事能成嗎?如果當學生的能對學習本身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時候他就已經有了很好的學習了,那麼不管他學習什麼,學習效果一定會好。所以人為什麼要學習呢?

【歷史故事】

冰點的故事

觀念對於人來講,就好比電腦系統中裝進的軟體程式。人生在世,往往為了觀念而存在。特別表現在人們爭執的情況下,除了切身利益之外,人們多數時候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觀念而激動。

觀念排斥理性,觀念不是真理,觀念能左右人的大腦。

給我感觸很深的是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

不久前的一個周日,他在家趁著休息寫點東西,她上街辦點雜事。不知不覺天就黑了。一向慢悠悠的孩子走了過來,說:「餓了」。

他露出為難之色,正躊躇間,孩子說,前兩天羅姨送來的冰點在陽台,吃了吧。

他應允。

於是孩子欣然捧回大盒的冰點進屋,拿下蓋子。外面一層黑黑的厚厚的巧克力外殼,四周是奶油材料的白色花朵,上面是幾朵粉色的奶油花朵。

他想,應該等她回來一起吃才對,但是孩子餓得慌,看樣子也饞得慌,於是說:「咱們貼邊吃吧,別弄亂了,等你媽回來再切開吃。」

他說話間,拿起鋼叉在冰點的側面挖開巧克力外殼,就掏了個洞,孩子也拿起塑膠叉子順著洞挖著吃。吃了一會兒,他發現這個洞很像耗子洞,於是就說:「咱們等她回來就開玩笑說這個洞是耗子掏的。」

孩子笑嘻嘻地,「行」。

於是,他們又在冰點外殼用叉子劃了些不規則的細細的印痕,模仿老鼠的腳印。

把那個「花朵」也吃了幾個,奶油殘痕留下些許不規則的細細的叉子的劃痕。

為了逼真,他又把冰點的發泡塑膠材料的蓋子用鋼叉挖了個洞,孩子把裡面冰點上的那個洞和外面蓋子上的洞對好位置,蓋上,送回陽台。

天幾乎完全黑下來的時候,她回來了。

一切裝作若無其事。

為了做好鋪墊,他說:「今天在陽台發現了耗子。」

她吃驚,說明天趕快買耗子藥,因為她最怕耗子,最討厭耗子,她連鬼都不怕,就怕耗子。因為她娘家是無神論者,既不祭祖也不信神,只相信奮鬥,所以就更不信鬼了。她把一切不解之謎歸為自然現象,或有待探索。不能跳出固有觀念去重新認識世界。她之所以怕耗子,是因為在她剛剛記事的時候,有一隻耗子曾經向她逕直跑來,把她嚇壞了。從此對所有的鼠輩,都耿耿於懷,又恨又怕。

等她忙活做飯時,他提出,陽台不有一個冰點嗎?咱們晚飯吃它吧,只做點菜就可以了。

於是大家都同意。

又是孩子捧回冰點,放在桌上。他倆誰也不先動手。她自然動手去揭那個蓋子。

「噢 ── 啊 !」

「冰點被耗子吃了!」 她驚呼。

他倆假裝吃驚,附和著。

她樂,她躲,躲那個冰點;她吃驚,她叫嚷,她驚嘆耗子的本領,她叫嚷懼怕耗子,叫嚷討厭耗子,討厭耗子接觸過的一切。

孩子也樂,也叫嚷,看著她樂也附和著樂,看到她叫嚷也附和著她叫嚷。樂得直不起腰,笑得肚子痛。

當然他也樂,只是很節制地樂。

接下來,他說不怕耗子,於是拿起鋼叉在那個冰點的洞裡掏了一塊吃了起來,孩子也說不怕耗子,也跟著吃起來。

可是,她沒有反思,幾乎發狂一樣地吃驚,叫嚷,大笑。她笑耗子,笑他,笑孩子。

孩子也在大笑,在笑她,最後樂得吃不下去了,直捂肚子。

亢奮過後,趨於平靜。她又去淘米做飯。

他倆嘀咕了幾句,決定把謎底揭開,免得使她錯過品嘗冰點的機會。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她非但不吃驚、嗔怪,反而將信將疑,仍舊不去碰那冰點,甚至遠遠地去看著那個龐大的巧克力外殼,而懷著複雜的心情。

他倆示範著吃給她看,她依舊堅持說,

「我不吃,我吃飯。」

吃完晚飯後,他總結說:「你這是從觀念、到謊言、再到觀念的演變過程。先是有懼怕耗子的觀念,由於聽信了謊言,形成了新的觀念,所以對冰點敬而遠之,從而形成了新的心理障礙,而不去理智的分析事件的真相。」

「比方要是我,我先會想,耗子怎麼會進陽台,整個陽台是封閉的,它進去要經過四道門,這種可能性會很小。而且一直沒有往陽台拿過什麼大件的東西,它隨物品進去的可能性也幾乎是零,所以住樓房多半是沒有耗子的;再有,耗子盜過的洞是圓圓的,外面會留下很多殘屑、碎渣,這都沒有;還有,耗子對糧食之類的最感興趣,對奶油、巧克力應該是沒什麼食慾的,怎麼會那好幾朵奶油的花朵被吃得規規矩矩,乾乾淨淨呢?耗子吃東西是禍害著吃,它決不會貼邊整齊地吃;最後耗子爬過的地方多半會有細細的毛留下,有時還會留下尾巴拖過的印子,這些都沒有。所以,通過冷靜地觀察,就會發現是騙局。」

經過他這麼細細地分析,解釋,她似乎開了點竅,但是對冰點的食慾還是提不起來,為了不承認被說成是形成了新的觀念,象徵性地嘗了幾小口冰點,也沒做任何評價。看來好像是食而無味的樣子。

……

其實就是這樣,人形成觀念很容易,但是,破除觀念很難。越是所謂老道的人,往往觀念越多,做起事來,頭腦中有許許多多的框框在起作用,瞻前顧後,左右逢源,以致誤事。「聰明反被聰明誤」一語的含義,其中很大的成份應該是指觀念誤事的情況。

(節錄自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4/1/22/25484.html)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學藝術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