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史:元朝時期

雅慧


【正見網2007年06月23日】

9.元朝時期(西元1206年---1368年)

蒙古的興起

蒙古的祖先屬於突厥的一支,是居住在黑龍江上游的遊牧民族,後來逐漸散居到蒙古高原上,各部族林立,互相攻擊。鐵木真統一各部族,於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國,爾後西征歐亞各地,使蒙古帝國成為史上擁有最大疆域的陸上帝國。他將蒙古在西亞的領土成立四大汗國,由四個兒子分別繼承。各汗國的汗隸屬於中央大汗管轄,大汗去世後,便從各汗國的汗中選舉下任大汗。鐵木真在圍攻西夏時去世,其繼承人根據他的作戰策略,繼續以武力擴張領土。

元朝的建立

第四任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時去世,他的二個弟弟忽必烈和阿裡不哥爭奪大汗。1260年,阿裡不哥在多數蒙古貴族的擁護下,在大蒙古國的首都和林通過選汗大會即位。與此同時,忽必烈也在他的根據地開平(今內蒙古多倫)以漢人禮儀宣告登基,並建元「至元」。

雙方隨即展開內戰,四年後,忽必烈勝者為王,帝位定於一尊。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採取漢人劉秉忠的建議,以易經的乾卦「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定國號為「元」。忽必烈諡為元世祖,追諡鐵木真為元太祖。

至元13年,元軍攻破南宋都城臨安。至元16年(1279年),南宋最後一支軍隊被元軍消滅,陸秀夫與南宋最後一位皇帝投海而死,南宋滅亡,元朝再度統一中國。

由於忽必烈大力推行漢化,導致蒙古主流的不滿,不願臣屬其下,四大汗國紛紛獨立,不再受中央管轄,遂使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疆域,實際上只包括中土和蒙古而已。


大蒙古國都城:和林

鐵木真定都和林(今外蒙古庫倫西南),其地初期僅有宮帳,無固定建築物。直到三十年後,窩闊台於1235年在哈拉和林周圍築起防護牆,才開始建市場、宮殿、官署,城市的規模才算是完成,成為新興帝國的真正都城。  

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後,和林仍是蒙古重要的城市。元朝滅亡後,北元仍以之為都,直到15世紀初蒙古各部族分崩離析,和林才逐漸沒落。

元陪都──上都開平

開平位於內蒙多倫西北的閃電河畔,原是忽必烈的根據地。忽必烈在尚未稱汗之前,便令漢人劉秉忠於1250年規劃建造,是蒙古地區第一座經過設計而建造的城市。

劉秉忠原是出家的修煉人,被推薦給尚未即帝位的忽必烈,因博學多才而深得賞賜。忽必烈不僅令劉秉忠規划上都和大都,在推行漢化政策時,更倚重他制定各種典章制度。劉秉忠還和郭守敬合編時憲歷,甚至連元這個國號都是出自劉秉忠的建議,可稱的上是元朝的幕後操盤手。

劉秉忠善於「采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可以從他規劃設計的二座都市得到驗證。在上都的選址上,劉秉忠選擇了一處背山面水、放眼一望無際之地,命為「龍崗」,在此築城,費時三年而成。

上都開平的平面為正方形,布局采中土傳統的宮城、內城、外城三重城牆相圍。外城四周各有一座佛道儒的寺院,內城裡建有宮殿官衙等公家建築及多座寺廟。宮城位於全城中央偏北,是宮殿所在,其中除了固定的木結構建築外,也有大片空地,供蒙古人搭建傳統帳篷。根據馬可波羅描述,上都的宮殿「是一座巨型的大理石宮殿,所有殿室鍍金,飾以飛禽走獸,並繪上各類花木,工藝精巧美麗」。

城內有多處水澤,散布在外城和宮殿園林之間,應是與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慣有關。各宮殿則圍繞水澤而建,各自成群,沒有對稱規律的布局。宮苑裡還有一座用竹子建造的殿堂,屋頂也是竹製,整座建築堅固而且搬運方便。

忽必烈以大都作為京城後,開平被立為陪都,每年夏季,元帝皆至此避暑,政府機關也隨之遷移至此辦公。根據馬可波羅的記載,馬可的父親和叔叔來到中國,就是在開平晉見當時的元朝皇帝忽必烈。

上都的地理位置重要,是蒙古掌控龐大帝國疆域的樞紐,前幾位元朝皇帝的即位大典「忽裡台」都在上都舉行。元朝中期以後發生的數次政變和宮廷鬥爭,也以上都為反對陣營的中心。直到元朝末年,明兵攻占元朝首都後,元順帝倉皇出逃,依舊選擇上都作為避難所。明朝取代元朝後,將上都改設開平衛,15世紀初廢衛,城市從此荒廢。

元大都

元朝首都大都位於今日的北京。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薊國在這一帶建立城池。後來燕國滅薊,遷都於此,改名為燕京。秦統一天下後,將之改為薊縣。漢時為燕國轄地,此後直到隋朝才改名為涿郡。唐朝時改涿郡為幽州,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在此稱帝,建國號「大燕」,唐朝收復失土後,仍稱幽州。

北宋時,這裡是遼國五京之一的南京析津府(後改為燕京),是在唐朝幽州府的基礎上建立的城市。遼南京有內城外城二部分,內城在全城西南方,是宮殿區,裡面有廣闊的皇室園林,園中有池,池中有島,島上建有瑤池殿,皇親宅邸則沿著池畔建造。外城為一般居民區,多有寺廟,有些保存至今,如現在的法源寺和天寧寺塔,就是遼國時期的建築。

金滅遼後,納遼南京為金五京之一的中都,後來金遷都於此,在遼南京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擴建。除了將外城的東、西、南城牆向外遷移外,還增建宮城,使之位於全城正中,中國傳統的方城平面、王者居中的城市設計,重現於這座此後一直成為中國首都的北方城市中。

擴建後的中都其布局是模仿北宋汴京宮殿的格局和形式,工程十分浩大,使用的材料也非常講究。根據史料記載,金中都的營造使用了80萬民夫、40萬兵力,而宮苑擺設的木石,甚至是從宋徽宗在開封近郊的皇家園林墾獄裡搬運過來的。

金中都的東北角原本是一處沼澤,京城擴建時將之開鑿為人工湖泊,上築瓊島,周圍建宮殿,就是今日的北海及中南海一帶。

金中都在蒙古攻金時遭到嚴重破壞,以致元世祖忽必烈欲遷都於此,還需避開荒墟般的金國故都,在其東北角另建新城。

元大都也由劉秉忠規劃建設,此外也有阿拉伯籍和其他外國工匠參與其中。在建造地上物之前,先埋設全城的下水道,再建造宮殿王府、內外宮三重城牆等建築,費時二十餘年而成。

根據考古發掘,元大都呈長方形,大小近似北宋汴京,約為隋唐長安的五分之三大小。城內街道一如唐長安的筆直寬敞,經緯垂直交錯,大街寬28公尺,小街14公尺,胡同是小街寬度的一半。

外城分62坊,只允許富人和官員遷入,其餘百姓只能留在西南邊的金朝舊都。元大都雖然仿照隋唐長安的城市格局規劃四方整齊的居民坊地,但各坊四周已經不再營建坊牆包圍。元大都還有一項創舉,就是在城市的中心建造巨大的鐘樓鼓樓,作為報時之用。元大都實行宵禁,夜晚鳴鐘三下後,除非有特殊情況如生產、疾病而外出延醫外,禁止居民在街道上行走。

元朝將其疆域裡的人民分成四種,實行種族政策。根據馬可波羅記載,元朝規定在位於金朝和南宋的所有城市居民,每個房舍門戶上必須貼示戶主及全家姓名,此外奴僕姓名、牲畜數量等,也得詳記於上。就連外商旅客投宿客棧,也需依照不同國籍分別居住於官府指定的旅舍,並且必須登記姓名和投宿及退房的時間。

蒙古人信奉喇嘛教,城裡宮內建有多座密宗寺廟。元朝皇帝對宗教採取自由開放政策,加上帝國遼闊,包含民族眾多,遂形成各民族的各種宗教場所在城內林立的景象,除了中土傳統的佛寺道觀外,還有喇嘛廟、清真寺、景教教堂、拜火教祭壇等。

皇城位於全城南部的中央,皇城的中心是海子,就是今日的中、南、北海,北邊是宮苑,東部是宮城,西側則建有廣大的寺廟。皇宮和朝廷所在的宮城位於全城的中軸線上,社稷壇位於西面城門內,太廟則相對應的位於東門內,市場集中在城市的北邊,正符合《周禮・考工記》裡「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傳統布局。

港都泉州

泉州的歷史始於東漢,初名為建安郡,晉朝時改為晉安郡,由於五胡亂華,大量中原百姓南遷避難,使泉州迅速發展。隋朝時因為北依泉山,改名為泉州。泉州從唐朝時起逐漸成為對外貿易的商港。在馬可波羅的遊記裡又稱刺桐,蓋因城內遍植刺桐樹之故。

泉州城的平面由於地形的限制和後來的自然發展呈不規則狀。城市原本一如其它傳統城市一樣,建有內外二城,內城設衙府,外城為民宅市集,另外在郊區設有藩坊,專供外籍商旅居住。泉州城內以二條垂直相交的街道為主軸。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城市不斷沿著對外連接的交通要道向外發展,城牆也沿著新發展的區域擴建,遂形成城市的有機布局。

泉州在宋元時期是東方第一大港貨物的運輸量十分巨大,馬可波羅估計,光是運至此處的胡椒數量,就比從亞歷山大港供應歐洲社會的胡椒量還多出百倍。泉州的稅收僅次於前朝首都杭州。

泉州在元朝末年由於駐守的色目軍叛變,導致外僑大量撤離,對外貿易中斷。明朝時又由於沿海倭寇侵擾,明朝政府實行鎖國政策,同時港口也逐漸淤積,遂使泉州逐漸沒落。

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城市

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羅兄弟及其子馬可波羅成為得到元朝皇帝寵信,在元朝擔任外交專使的外國人。而馬可波羅歸國後口述的遊記,更成為中世紀的歐洲社會接觸東方世界的最初管道。馬可波羅描述的東方充滿神秘、美麗和無法想像的富裕和進步,引發歐洲人興起想一窺究竟的好奇,促使了後來航海時代的發現新大陸,開啟了隨後的殖民時代。

馬可波羅一行從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出發,沿路上絲路經中亞,歷經四年才抵達元朝疆域。他們在上都開平晉見當時的元朝皇帝忽必烈,馬可波羅因為受到忽必烈的欣賞而被延攬,成為皇帝的專使,到帝國的各地方去辦事。在元朝任職的17年間,馬可波羅得以巡訪中國各處,並回來向這片廣大領土的擁有者,稟告他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與奇風異俗等。

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城市,進步、美麗、繁榮且富裕。有經過整體規劃、有序建設的方正大城如上都、大都;有仿若仙境的江南城鎮如杭州蘇州;有繁忙熱鬧的商港如泉州廣州等,城市景觀整齊寬敞,居民有禮好潔,工商昌盛、百物充裕,在在都使之讚嘆不已。

透過他的描述,使那從未親臨各地的君主,可以跨越地圖的限制去了解各地的風土民情,也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史料,將那些在歷史洪流中消失了的城市留在白紙黑字上。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歐洲人並不相信馬可波羅對數量的敘述,例如他說大城市的人口動輒百萬,江南城中的橋樑數以萬計,港口貨物的運輸量是歐非大港的百倍等等,都讓歐洲人認為過於誇大。因為中世紀的歐洲世界,即使當時最富強的義大利各城邦
如威尼斯、佛羅倫斯等地,人口平均不過十萬左右;威尼斯橋樑雖多,也不過以百或千位計算。時代觀念的限制,使其無法跨越思維去想像,遂將無法理解的敘述視為荒誕不經。

元朝的滅亡

元朝中期以後,帝王因為權爭而頻繁更換,導致政局不穩。末代皇帝元順帝荒淫無度,各地大型疫病與饑荒接連而來,據史書記載「死者十之六七」。在民生極為困苦之際,元朝政府更加重賦稅,擴張軍備以鎮壓百姓,導致各地起兵反抗。其中以方國珍舉兵最早,首先在浙江沿海襲擊官船。此後白蓮教成為反元的中心,以韓山童為首領,密謀起兵,後來因計畫泄露被殺。 韓山童死後,劉福通立其子韓林兒為帝,組成紅巾軍。另有自稱紅巾南派的徐壽輝、陳友諒等人,以及不屬於紅巾的張世誠。 朱元璋為後起之秀,他先依附郭子興,待郭子興死後,余將歸朱元璋,兵勢強盛,其後陽奉韓林兒為北方屏障,依序擊敗南方之陳友諒、張世誠、方國珍。大局已定, 朱元璋在應天府即位,是為明太祖,改元為「洪武」。1367年,朱元璋發布討元文告,命將領徐達、常遇春北伐,第二年,攻占大都,元朝滅亡。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中國的統治終於宣告結束,入主中原僅九十年。

小結

元朝以異族入主中原,也如同過去幾個異族朝代,在統治中國的過程中逐漸漢化。蒙古人由傳統的逐水草而居、搭帳篷的遊牧習俗,逐漸轉型為定居於城市或郊區房舍的生活形態。城市設計一如中國典型的規劃方正整齊,並巧妙糅合蒙古人依水而居的傳統,是水元素成為城市的重點,呈現出靈活生動的城市布局。

元朝城市的另一項創舉,就是在城市的中心設立鐘樓鼓樓以報時防災。元朝興建的城市,雖然撤除了居民裡坊的牆門,但在市政管理方面,仍遵循中土傳統古制,夜晚實行宵禁,鐘樓鼓樓用來提醒居民出入的時間限制,由此也可看出,元朝的統治與對城市生活的管理較前代的宋朝嚴格。

元朝開始發行紙鈔,名為「交子」,交易買賣一律使用紙鈔,禁止各類金銀流通市面。紙鈔的發明促進商業交易的便利,也是使城市得以持續發展的一大因素。但由於元朝政府當時沒有經濟學的概念,大量印製紙鈔發行,導致幣值貶低,引發通貨膨脹和社會動盪,也是促成元朝衰亡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上下五千年》,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4/9/16/29147.html
《中國建築史》,梁思成著
《中國古代建築》,傅熹年等多人合著
《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董□泓著
《中國古代建築十論》,傅熹年著
《遊記》,馬可波羅著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科技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