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7月13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1)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2)自辱焉
。」 (《論語・顏淵第十二》)
【注釋】
(1)忠告:盡心規勸。告,古音「故」。
(2)毋:不要、莫。
【語譯】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盡心規勸並且善意地開導他,如果他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研析】
朋友之間的互動關係,相當複雜也有著無限可能,孔子因材施教,問答也很有針對性,子貢口才好,如果心性修養也很好,就能善用口才「忠告而善導」朋友,達到很好的效果;反之,誤用口才也可能使自己自取其辱。
口才這方面技能好,不等於心性修養也那麼好。如果我們做不到以理啟發人、以善心感動朋友,那所謂的「忠告而善導」是不是容易流於說服?真正能起作用的是待人的真誠、語氣中的善心,加上話中的道理,不是口才本身,沒有好口才,一樣可以表現出真誠、善心和道理,但是不正確的社會風氣和導向,常讓人追求時尚,隨大潮,捨本逐末,忘記待人之道,貴在真誠、善良和寬容諒解等高尚品德的溝通交流,其實「以友輔仁」才是正確的交友態度。
本著待人的真誠、語氣中的善心,加上話中的道理、「以友輔仁」高標準對待朋友,可能做起來不容易,如果能堅持下去,心性可以得到不斷昇華,能形成良性循環。那麼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成熟起來之路,以後對待朋友,「忠告而善導」的效果就會很好,但是過程中還沒成熟時,真誠、善心和學習道理都還很不足,「忠告而善導」的效果不行時,就應該查找自己心性的不足、學習道理,修去很多的執著和慾望。因為這些不足不去,我們的真誠、善心和學習道理就不夠,就沒法成熟。「忠告而善導」的效果不行時,還不懂得查找自己的不足,可能就要「自取其辱」了,因為你可能就陷入具體問題中去了,向外找解決辦法了。
【延伸思考】
1、想想看:回顧一下,當朋友有過失而不自知時,你有沒有幫朋友指出來?你有沒有給朋友忠告和善導?你真的是在為朋友著想嗎?或者是在為自己設想比較多呢?通常你的語氣中善心夠不夠呢?你會為朋友分析明白道理嗎?通常你給朋友忠告和善導的效果如何?效果不好時,通常你會怎麼想?朋友又是怎麼認為你呢?你有沒有因此而導致「自取其辱」的情況?為甚麼會那樣呢?下一次再碰到這種情況時你會如何處理呢?
2、反過來再想想:回顧一下,自己是否曾經有過失而不自知呢?朋友有沒有幫你指出來?朋友有沒有給你忠告和善導?你覺得朋友真的是在為你著想嗎?或者朋友其實是在為他自己設想比較多呢?你覺得通常朋友的語氣中善心夠不夠呢?朋友會為你分析明白道理嗎?通常朋友給你忠告和善導的效果如何?效果不好時,通常朋友會怎麼想?你又是怎麼認為朋友呢?朋友有沒有因此而導致「自取其辱」的情況?為甚麼會那樣呢?下一次再碰到這種情況時你會如何處理呢?
【相關故事】
范仲淹在泰州當官的時候,認識了當時年僅二十歲的富弼。一見面之後范仲淹對富弼大為欣賞,認為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薦給當時的宰相晏殊,還替他做媒,讓他做了晏殊的女婿。
幾年以後,因為當時在山東一帶多有兵變,有些州縣的長官看見亂兵來攻打不是進行抵抗,而是開門延納,以禮相送。兵變被鎮壓後,朝廷派人追究這些州縣長官的責任。
富弼很生氣地說:「這些人都應該被判處死罪,否則的話,就沒有人再提倡正氣了。」
范仲淹則說:「這些縣官進行抵抗的話,又沒有兵力,只是讓百姓白白受苦罷了,他們這種做法,大概是為了保護百姓採取的權宜之計。」二人意見不同,爭執起來。
有人勸富弼說:「你也太過份了,你難道忘了范先生對你的大恩大德了嗎?你考中進士後,皇帝就下詔求賢,要親自考試天下的士人。范先生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馬上派人把你追回來,還給你準備好了書房和書籍,讓你安心溫習考試,你因此被皇帝賞識,難道你都忘記了嗎?」
富弼回答說:「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范先生舉薦我並不是因為我的觀點始終和他一樣,而是因為我遇到事情都有自己的觀點。我怎麼能因為報答他舉薦我的情意而放棄自己的主張呢?」
范仲淹聽後說:「我欣賞富弼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啊!」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友朋之道。儒家認為朋友是人與人之間除了親情之外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對朋友要待之以誠,友情應該建立在互相肯定、互相了解的基礎上。因此,在與朋友交往的時候,要堅持自己的主張,不盲從,不隨便附和。這樣的友情,雖然看起來像水一樣平淡,但是卻可以更加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