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字文(五十五)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7月22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嫡後﹙1﹚嗣續﹙2﹚,祭祀烝嘗﹙3﹚。
稽顙再拜﹙4﹚,悚懼恐惶﹙5﹚。

【讀音練習】

嫡(dí) 後(hòu) 嗣(sì) 續(xù) ,
祭(jì) 祀(sì) 烝(zhēng) 嘗(cháng) 。
稽(qǐ) 顙(sǎng) 再(zài) 拜(bài) ,
悚(sǒng) 懼(jù) 恐(kǒng) 惶(huáng) 。

嫡﹙ㄉㄧˊ﹚ 後﹙ㄏㄡˋ﹚ 嗣﹙ㄙˋ﹚ 續﹙ㄒㄩˋ﹚ ,
祭﹙ㄐㄧˋ﹚ 祀﹙ㄙˋ﹚ 烝﹙ㄓㄥ﹚ 嘗﹙ㄔㄤˊ﹚ 。
稽﹙ㄑㄧˇ﹚ 顙﹙ㄙㄤˇ﹚ 再﹙ㄗㄞˋ﹚ 拜﹙ㄅㄞˋ﹚ ,
悚﹙ㄙㄨㄥˇ﹚ 懼﹙ㄐㄩˋ﹚ 恐﹙ㄎㄨㄥˇ﹚ 惶﹙ㄏㄨㄤˊ﹚ 。

【字詞義解釋】

﹙1﹚嫡後:正室元配所生的後代子孫。嫡,正也,指居於正位的妻子。古代崇嫡輕庶,只有嫡系的子孫才能繼承祖先的基業。
﹙2﹚嗣續:子孫蕃衍繼續不斷。嗣,子孫。續,上下相連不斷。
﹙3﹚祭祀烝嘗:一年四時的祭禮。祭祀,以食物敬拜天地鬼神。烝嘗,是古代四時祭祀的名稱,根據周禮的記載,春祭曰祠,夏祭曰礿﹙音月﹚,秋祭曰嘗,冬祭曰烝。因為千字文受可用字彙的限制,所以只能用烝嘗二字代表一年四祭的意思,真是難為作者周興嗣了。
﹙4﹚稽顙再拜:一而再的以頭叩地。稽,稽首也,叩頭至地,是古禮九拜中最敬之拜,其次是頓首。兩者的差別在於頭碰到地面時,停留的時間長短,長者為稽首,短者為頓首。顙,就是額頭,發下眉上的部位。
﹙5﹚悚懼恐惶:戒慎恐懼,肅謹敬畏。悚,畏懼。懼,害怕、耽心。恐,嚴肅恭謹。惶,敬畏。其實悚、懼、恐、惶這四個字都是害怕耽心的意思,但在此文中不是指遭遇到恐怖的事耽心害怕,而是耽心害怕祭祀的典禮不周全,祭品不豐盛。連續把四個意思相通的字放在一起,除了受到字彙的限制外,也有加強語氣的作用,表達了子孫對祭祀的慎重與虔誠的心。

【譯文參考】

正室元配所生的後代子孫蕃衍不斷,他們繼承祖先的基業,並且負責春祠,夏礿,秋嘗,冬烝一年四時的祭禮,懷著戒慎恐懼的心來準備祭禮的一切,不能有所疏忽,在祭拜的時候,用最虔誠的心,向祖先行最敬禮。以頭叩地,一拜再拜,以示不忘。

【文字的故事】

“嗣”是形聲、會意的字,金文寫作“ ”。小篆寫作“ ”從冊從口司聲,它的本義是作“諸侯嗣國”解,古代諸侯死了,就由他的兒子或弟弟繼主國政,但是一定要由主持慶典的史官在祖廟宣讀冊命,並且接受冊命上所記載的事項後,才能即位,所以從冊從口。主其事的人古代稱之為司,所以司在這一件事情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從司聲。所以“嗣”這個字由司、口、冊來組成不是非常貼切嗎?

“祭”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寫作“ ”,金文中寫作“ ”,小篆寫作“ ”。這個字的在甲骨中出現,就表示“祭”是非常久遠的行為,從字形變化來看,甲骨文中的祭有酒有肉﹙點形不一的小點象酒,U象肉﹚,可是在金文及小篆中只見到肉﹙斜月﹚不見了酒,變化很大,但是把酒或肉用手持之於前的意思沒有改變,在小篆中祭從示從手﹙又﹚持肉,因此以手奉肉於神前就是祭。古人對於祭祀的重視,可從《禮‧祭統》中的“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吉、凶、軍、賓、嘉﹚莫重於祭。”這段話認識到,在行為上則要求“君子之祭也,躬親之,致其中心之誠,盡敬潔之道,以接至尊。”﹙《春秋繁露‧祭義》﹚,這種對祭祀慎重嚴謹的態度一直影響至今。

【深入思考與討論】

曾子是春秋魯國武城人,名參﹙音身﹚字子輿,孔子的弟子,事親至孝,相傳《孝經》為其所作。他把所學傳給了子思,子思再傳給孟子,所以在儒家學派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後世稱他為宗聖。現在就介紹一篇〈曾子本孝〉的文章給大家,這是他對於孝的一些根本看法,他的論點值得大家深思。

這一篇文章一共有六段,第一段是說,忠﹙真誠與敬﹚是孝的根本。孝子就是不去做一些登高走低、輕舉妄動、惡語傷人的危險行為。因為這些行為不但會危害自身安全,也讓父母耽心受怕,所以不是孝子該有的。

第二段是說孝子能讓壞話遠離,謠言不再流傳,大家都說好話,自己不說壞話,厭煩的話也就不會沾惹上身,這樣父母親的心情就會平靜。

第三段是說孝子平日侍奉父母的一些原則,要心平氣和,要腳踏實地,要親近孝子,遠離凶暴之人;出門在外,不要讓父母耽心,不要爭先恐後,這樣做的目的不只是愛惜自己,也是不敢忘記在家掛念我們的雙親。

第四段是說孝子為人處事要愛人若己,要尊重他人,雖然父母親不在了,還是要時時刻刻的想念他們,不要輕易改變他們的做法;對於父執輩要如同侍奉父母親一樣對待他們,還要學習朋友的好榜樣,助成自己對父母親的孝敬。

第五段是說明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標準,古代階級制度非常明顯,因此對孝的要求也不一樣。君子是有才德的人,所以用德來勸諫父母的過失纔是孝。士是古代的知識分子,知道什麼是德,因此要用德的標準去做父母交待的事,不要讓父母親失德蒙羞。而一般的庶民,因為能力有限,雖然已盡力去奉養,但內心總是覺得奉養父母的衣食不夠豐盛,而有愧疚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孝的表現。至於做君王的人,要能夠任用賢能的人,敬重有德行的長者,為國家百姓造福,不愧於社稷宗廟,纔是孝的表現。

第六段總結孝親的原則,父母在世的時候以天理正路輔助他們,讓父母生無愧疚,往生的時候以最悲哀的心情親自去守候,祭祀的時候用最虔敬的心來祭拜,如果做到這樣子,那就是真正的孝子了。

﹙1﹚讀完〈曾子本孝〉這一篇文章後你有什麼感想?
﹙2﹚是否給父母好的衣食住行,聽從父母的話,就是孝的表現呢?
﹙3﹚曾子認為“孝”在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要求標準,你的看法呢?
﹙4﹚你認為什麼是孝?如何實踐?

【附錄】

《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音必﹚亦弗憑;不茍笑,不茍訾﹙音子﹚,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孝子惡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興焉,故惡言不出於口,煩言不及於己。

故孝子之事親也,居易以俟命,不興險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違之;出門而使,不以或為父母憂也;險塗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以不敢忘其親也。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專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故孝之於親也,生則有義以輔之,死者哀以蒞焉,祭祀則蒞之以敬;如此,而成於孝子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