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字文(五十三)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7月20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紈扇﹙1﹚圓潔,銀燭﹙2﹚煒煌﹙3﹚。
晝眠﹙4﹚夕寐﹙5﹚,藍筍﹙6﹚象床﹙7﹚

【讀音練習】

紈(wán) 扇(shàn) 圓(yuán) 潔(jié) ,
銀(yín) 燭(zhú) 煒(wěi) 煌(huáng) 。
晝(zhòu) 眠(mián) 夕(xì) 寐(mèi) ,
藍(lán) 筍(sǔn) 象(xiàng) 床(chuáng)

紈﹙ㄨㄢˊ﹚扇﹙ㄕㄢˋ﹚圓﹙ㄩㄢˊ﹚潔﹙ㄐ︱ㄝˊ﹚,
銀﹙︱ㄣˊ﹚燭﹙ㄓㄨˊ﹚煒﹙ㄨㄟˇ﹚煌﹙ㄏㄨㄤˊ﹚。
晝﹙ㄓㄡˋ﹚眠﹙ㄇ︱ㄢˊ﹚夕﹙ㄒ︱ˋ﹚寐﹙ㄇㄟˋ﹚,
藍﹙ㄌㄢˊ﹚筍﹙ㄙㄨㄣˇ﹚象﹙ㄒ︱ㄤˋ﹚床﹙ㄔㄨㄤˊ﹚。

【字詞義解釋】

﹙1﹚紈扇圓潔:用細絹製成的扇子,又圓又潔白。紈,白色的細絹。
﹙2﹚銀燭:銀白色的燭光。銀,是一種白色的貴金屬,因其色白,所以文人常用銀來形容白色的事物,如銀河、銀髮、銀光、銀幕等。
﹙3﹚煒煌:光輝鮮明。煒,光輝也。煌,光采鮮明。
﹙4﹚晝眠:白天午睡。晝,白日也。眠,寢息於床,俗稱睡覺。
﹙5﹚夕寐:晚上就寢。寐,通眠,將睡未睡時稱之為寐。
﹙6﹚藍筍:用青色的嫩竹皮編織的蓆子。藍,是一種可以染青的草,一染則藍,再染則青。筍,本來是指竹孕於土中露出地面,肥嫩可食用的部分。在這裡是指用青色竹皮製成的竹蓆。
﹙7﹚象床:本義是指用象牙製成的床鋪,但後來多半是形容臥床的豪華精緻,不一定真的是象牙製成的。

【譯文參考】

用細絹製成的扇子,又圓又潔白。銀白色的燭光,把室內照的光采鮮明。白天躺在用青色的嫩竹皮織成的蓆子上午休,晚上在象牙製成的床鋪上就寢。 

【文字的故事】

“紈”是一個會意、形聲的字,在小篆中寫作“ ”,從糹﹙音密﹚丸聲。糹是細絲而丸是指小鳥的蛋,為什麼要用小鳥的蛋來組成、表現這個字呢?大家知道,小鳥的蛋是不是都很白,而且非常的細緻、光滑。用細緻、光滑、潔白來形容細絲,是不是很有創意呢?真是古人的智慧表現。

因為紈是白色的細絲,所以漸漸成為貴族子弟的服飾材料,而世人也就用“紈絝子弟”來形容那些只知道遊手好閒、不知道上進的富貴人家子弟。讓紈這個字蒙羞。

“筍”也是一個會意、形聲的字,在金文中寫作“ ”,在小篆中寫作“ ”,筍;從竹旬聲,它的本義作“竹胎”解,就是初生的竹子。所以從竹,那為什麼加個“旬”字呢?因為古人發現竹子從根部長芽到露出地面大約十天左右,這時它的形狀上尖下胖,肥嫩可食,而十天為一旬,因此,古人就造了這麼一個字,把這個時期的小竹子叫做筍。若超過採收期後,筍子就變硬變高,再不能夠食用了,需要等長大了再作其它用途,如編制家具,造紙,製作竹炭等用途極多。

【深入思考與討論】

秦國有個姓逢的人,他的兒子小的時候很聰明,但是長大之後卻得了糊塗病。聽到歌聲以為是哭聲,看到白的以為是黑的,吃到香的以為是臭的,嘗到甜的以為是苦的,做了壞事卻以為是好事;舉凡所感受的看到的,如天地、東南西北四方、水火、冷熱,沒有一樣不顛倒過來的。

有位姓楊的人告訴他的父親說:“在魯國有一位君子多才多藝,可能會治好他的病,你何不去拜訪一下?”於是他的父親就起程前往魯國,經過陳國時,碰到老子李聃,於是將他兒子的情形告訴了李聃。李聃聽過之後說:“你怎麼知道你的兒子是迷糊的呢?現在的人,都被是非所迷惑,被利害沖昏了頭。大家都得了一個毛病,所以那有什麼能夠洞悉事物真相的人呀!況且,一個人迷糊不會危害到一個家族,一個家族迷糊不會危害到一個城鄉,一個城鄉迷糊不會危害到一個國家,一個國家迷糊不會危害到天下。如果天下的人都迷糊了,那誰來危害他呢?假如讓天下的人都像你兒子那樣的心思,那麼迷糊的就是你。悲傷與快樂、聲音與顏色、臭與香、是與非,這些參雜著個人好惡的事情,誰能夠厘的正呀?而且我所說的話也不一定正確,何況你說的魯國那個君子,他自己都迷失在是非利害之中,又怎麼能解除你的迷惑呢?我勸你背起你的糧包,趕快回家的好。”

﹙1﹚對事情的認識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為什麼?
﹙2﹚你會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不同的認識?
﹙3﹚你對於老子“今天下之人皆惑於是非,昏於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的話有什麼看法?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4﹚這一段寓言故事讀完後,有什麼感想?說說看。

【附錄】

摘自《列子》第三篇 周穆王篇:

秦人逄氏有子,少而惠,及壯而有迷罔之疾。聞歌以為哭,視白以為黑,饗香以為朽,嘗甘以為苦,行非以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無不倒錯者焉。楊氏告其父曰:“魯之君子多術藝,將能已乎?汝奚不訪焉?”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於是非,昏於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傾一鄉,一鄉之迷不足傾一國,一國之迷不足傾天下。天下盡迷,孰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盡如汝子,汝則反迷矣。哀樂、聲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況魯之君子,迷之郵者,焉能解人之迷哉?榮汝之糧,不若遄歸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