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8月15日】
公元300年,也就是西晉永康年間,僧人義興雲遊來到了浙江寧波南山之東谷(今鄞州太白山麓),為其山水吸引,遂在此結茅修行。當時東谷附近人跡罕至,但在義興修建寺院時,每日都有一名童子前來送水。在寺院建成後,童子才辭別,並告訴他:自己乃是太白金星,受玉帝派遣護持左右。從此,此山改稱「太白山」,寺名為「天童寺」。天童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唐代至德二年(757年),宗弼禪師將寺院遷至太白峰下(即天童禪寺今址),距離原址約為一公裡。乾元二年(759年),唐肅宗賜寺名為「天童玲瓏寺」。咸通十年(869年),唐懿宗賜名「天壽寺」。寺院進入快速的發展時期。
宋時禪宗日益昌盛,天童寺也成為禪宗名剎。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賜「天童景德禪寺」匾額。此後,神宗與微宗多次召見天童寺僧人惟白詢問佛法,惟白被敕賜號為「佛國禪師」。此後,在正覺禪師任天童寺住持的30年間,天童寺走入中興時期,當時常住僧人上千。紹興四年(1134年),建成了「千佛閣」,後擴建成為東南第一大殿。嘉定年間(1208-1224年),天童寺被列為「禪院五山十剎」中的五山之第三山。
元朝皇帝對天童寺依舊是青睞有加。元大德三年(1301年),成宗賜千佛閣為朝元寶閣。1359年,元良禪師重建朝元寶閣,並鑄萬尊銅佛供於閣中。「雲從太白山頭起,香自朝元閣上飄」就是讚頌千佛閣香火鼎盛的景象。明太祖於洪武十五年(1386年)冊封天下名寺,天童寺被列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山。明神宗萬曆年間,天童寺因水災盡毀。1631年到1640年,天童寺被重新興建,規模宏大,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規模和格局。時為寺院的鼎盛時期。清朝世祖、聖祖、世宗時期,也曾賜予天童寺匾額、衣物等。
如今的天童寺占地面積為7.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88萬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等30餘處共999間,如天王殿、先覺堂、藏經閣、雲水堂、回光閣,基本保持了明朝時的格局。在天王殿前的照壁上寫有「海天佛閣」四個大字,這是對天童寺的真實寫照。
在天童寺修行的著名僧人除了義興祖師外,還有唐代的藏奐禪師、宋代的正覺禪師、如淨禪師,明朝的圓悟禪師等。他們亦多有聖跡流傳於世。
比如唐代的藏奐禪師,為天童寺開法之祖。俗姓朱名華亭。據說當其母妊娠及坐產之時,常聞異香。小的時候,他曾不小心墜於井中,有神人將其救出。後出家為僧,多方遊歷後,在天童寺任住持。咸通七年(866年)八月三日,藏奐圓寂三年後屍身才被焚化,當時「異香凝空,紅翠交暉,白光上貫」,共獲得舍利數千粒。其舍利塔被稱為「壽相」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