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五律(二十八)野望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2月04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yě wàng
野望

wáng jī
王績

dōng gāo bó mù wàng ,xǐ yǐ yù hé yī ?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shù shù jiē qiū sè ,shān shān wéi luò huī 。
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
mù rén qū dú fǎn ,liè mǎ dài qín guī 。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xiāng gù wú xiāng shì,cháng gē huái cǎi wéi。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ㄧㄝˇㄨㄤˋ 
野望

ㄨㄤˊㄐㄧ
王績

ㄉㄨㄥ ㄍㄠ ㄅㄛˊㄇㄨˋㄨㄤˋ,ㄒㄧˇㄧˇㄩˋㄏㄜˊㄧ?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ㄕㄨˋㄕㄨˋㄐㄧㄝ ㄑㄧㄡ ㄙㄜˋ,ㄕㄢ ㄕㄢ ㄨㄟˊㄌㄨㄛˋㄏㄨㄟ。
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
ㄇㄨˋㄖㄣˊㄑㄩ ㄉㄨˊㄈㄢˇ,ㄌㄧㄝˋㄇㄚˇㄉㄞˋㄑㄧㄣˊㄍㄨㄟ。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ㄒㄧㄤ ㄍㄨˋㄨˊㄒㄧㄤ ㄕˋ,ㄔㄤˊㄍㄜ ㄏㄨㄞˊㄘㄞˇㄨㄟˊ。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作者】

王績,字無功,自號東皋子,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生於陳後主至德三年﹙公元585年﹚卒於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享年六十。

王績年少時即有文才,十五歲隨兄到長安遊歷,拜見楊素時,在坐的人都佩服的稱他為“神仙童子”。曾在隋朝末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孝廉科。因為不喜歡在朝做官,就藉口生病辭職。後來派他到六合擔任縣丞,因為嗜酒妨政,再加上天下已亂,於是託病夜遁回鄉。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年間以前朝舊臣的身分,再度回到朝廷等待重新任命,等待期間侍中陳叔達每天發一鬥酒給他,因此人稱“鬥酒學士”。貞觀初年因生病又回到家鄉。王績生性傲慢,喜歡喝酒,一次能喝五鬥,自己還寫了一篇〈五鬥先生傳〉。王績多才多藝,不論是彈琴、為詩、著文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後人輯有《東皋子集》。《全唐詩》錄詩一卷。

【批註】

﹙1﹚ 東皋: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縣,是作者隱居的地方。
﹙2﹚ 薄暮:接近黃昏的時候。
﹙3﹚ 徙倚:低徊。反覆思念而留戀的樣子。有感嘆、悵惘的含意。
﹙4﹚ 落暉:落日餘暉。暉,就是日光。
﹙5﹚ 犢:小牛。
﹙6﹚ 相顧:相看。轉過頭來看曰顧。
﹙7﹚ 長歌:高聲唱歌。
﹙8﹚ 採薇:指殷朝末年的兩位高士伯夷、叔齊兩兄弟。他們在周武王滅殷後,因為恥食周栗,就隱居到首陽山去,採薇﹙羊齒類植物﹚而食,終於餓死。

【語譯】

黃昏的時候我在東皋的野外遠望,心中彷徨的不知要如何自處?舉目所見,每一棵樹都已經染上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籠罩在落日餘暉中。

牧人趕著小牛回來了,獵人也帶著獵物歸來了。雖然彼此相望但是卻不認識,我只有放聲高歌,懷念起採薇而食的伯夷、叔齊了。

【詩中有話】

這是一首用寫景來表達心聲的詩文,對照詩人所處的時空背景,有這麼一嘆也是情理中事。他出生在南北朝時的陳國、隋朝滅陳後,詩人因才具出眾而做了幾年隋朝的官。雖然時間不長,職位不高,但是到了唐朝治理天下的時候,他還是被認為是前朝遺臣,這對詩人來說一定有所感觸,這首詩就隱隱約約的透露出這些感覺。開頭詩人就以“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直陳心中的彷徨,接著以既寫景又寫事的“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來暗示他所處的環境,朝代已經變了。在這個新時代裡“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人們各有各的歸宿。反而詩人自己覺得“相顧無相識”,已不認識這個世界,所以只有“長歌懷採薇”學伯夷、叔齊,過著自食其力的隱居生活了。根據記載詩人在他人生的後期,日常除了喝酒、教奴僕種菜、種黍釀酒、養鴨、蒔藥,讀老、莊外,其它的事一概不聞不問,直到去世為止。或許我們對詩人嗜酒、消極的行為不是很認同,但是處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裡,詩人的心懷我們又能知道多少?

自古以來只要遇到亂世,就會有許多人隱居起來,他們才足以安邦,德足以定國,為甚麼不出來力挽狂瀾?因為他們知道那是一種天命的安排,凡是變壞了的就要走上滅亡的道路。如果不是壞到不可收拾,也不會有這樣的安排。所以這些隱士們知道順天而行,不做有為之事。至於歷史上那些被稱為忠臣、英雄或奸臣、小人的人,他們只是照著歷史的劇本,扮演著他們命中注定的角色,把這一出歷史大戲完整的表現出來而已,其中的是非功過,豈是人所能定讞的。歷史會流傳下來是要告訴後人興亡成敗的過程,希望不要重蹈覆轍,遺憾的是人們只注意到個別演員的卓越演技,而忽略整齣戲碼的含意,這也是成敗興亡會不斷重演的原因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