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詩篇――徹解諾查丹瑪斯的《諸世紀》(12)

力千鈞


【正見網2008年01月01日】

第二章:歷史拾遺

第三節. 戰爭篇之一:近代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總是歷史的重要環節,往往是不同歷史章節的分水嶺,《諸世紀》預言裡有很多關於戰爭的預言,所以我把這章“歷史拾遺”的戰爭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近代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前後。

近代戰爭:

鴉片戰爭

第5紀第35首
英文:
For the free city of the great Crescent sea,
Which still carries the stone in its stomach,
The English fleet will come under the drizzle
To seize a branch, war opened by the great one.

中文:
為了偉大海月的自由之城,
它還在向胃裡輸送著石頭,
英國的艦隊在濃霧中逼近,
為了奪取一個枝條,帝國點燃了戰火。

這是一首預言鴉片戰爭的詩,確切說是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本詩第一句中“偉大海月”即是“偉大的水月”,也就是大清朝;清朝在各種預言裡都是以“水月有主”這個“清”字的字迷表示;比如諸葛亮的《馬前課》第九課說:“水月有主, 古月為君 ,十傳絕統 ,相敬若賓 ”,說的就是“水月有主是清也,古月是胡也,滿清十皇朝最後亡於宣統 ”。所以本詩第一句講:為了奪取大清朝的“自由貿易”口岸,1840年英國對清朝發動了鴉片戰爭。

本詩第二句“它還在向胃裡輸送著石頭”形像地描繪了中國人吸食鴉片的情景,因為加工好的鴉片是深咖啡色或黑色,象山東阿膠模樣的鴉片塊,也有片狀和磚狀的;400多年前的諾查丹瑪斯在神啟下以天目看到的鴉片塊就像黑色石塊一樣,所以就說“向胃裡輸送著石頭”。

第三句講:1840年英國40艘軍艦和4000遠征軍從海上進攻中國。第四句“為了奪取一個枝條,帝國點燃了戰火”,即講了戰爭的起因和結果,又是一句時間密碼。所謂英國“奪取一個枝條”是指1842年8月,清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逼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同時由於英國是從海上入侵而“奪取一個枝條”,暗指這一年為“水木”年,而1842年正好就是“壬寅”年。

巴黎公社,蒙馬特爾高地上的倒戈

第9紀第56首
英文:
The army near Houdan will pass Goussainville,
And at Maiotes it will leave its mark:
In an instant more than a thousand will be converted,
Looking for the two to put them back in chain and firewood.

中文:
烏當附近的軍隊將經過古聖威爾,
在馬爾特將留下蹤跡:
一瞬間,一千多人倒戈,
搜捕兩人,把他們鎖縛投在火木上。

我有點不明白為什麼這首詩也沒有人破譯,因為這件事就發生在法國巴黎,預言的是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的導火索蒙馬特爾高地事件。

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失敗投降第二帝國也就隨著皇帝的投降而崩潰。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國,由資產階級共和派組成的新政府,稱為"國防政府"。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四個月後,執政的國防政府謀求與新宣告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停火協定。德國人要求讓德國軍隊以凱旋儀式進入巴黎。巴黎市民堅決反對占領。當時有30萬巴黎市民組建了“法國國民自衛軍”,設法把一大批大炮保存在巴黎的蒙馬特爾高地。

1871年3月18日,本預言詩在距那時300多年前非常準確地預言了當天的具體事件。3月18日凌晨,由法國萊克蒙特將軍(Claude Martin Lecomte)率領一個團的政府軍奉國防政府命令奪取蒙馬特爾高地的大炮。本詩第一句“烏當附近的軍隊將經過古聖威爾”,就是這個團的行軍路線,“烏當”是巴黎附近的一個城鎮,“古聖威爾”是巴黎東北部地區。本詩第一句“在馬爾特將留下蹤跡”,是講他們在蒙馬特爾高地要拖走大炮時,暴露了蹤跡,被附近市民發現。詩中的馬爾特(Maiotes)是個字迷,因為蒙馬特爾(Montmartre)前面那個蒙(Mont)字本身就是山的意思,蒙馬特爾就是名叫馬特爾(Martre)的山(Mont)的意思,所以詩中的馬爾特(Maiotes)就是馬特爾(Martre)。政府軍被發現後,全城響起了警報聲,國民自衛軍紛紛奔向出事地點,婦女兒童也湧向蒙馬特爾高地,阻攔政府軍拖走大炮。許多巴黎婦女把這一個團的政府軍圍住,向他們呼喊:“你們不能拖走大炮,你們不能向人民開槍”,所以當萊克蒙特將軍下令向市民開槍時,“一瞬間,一千多人倒戈”,這一個團的政府軍全體譁變,他們反過來抓捕萊克蒙特將軍,同時還抓捕了另一名叫托馬斯的將軍,把他們槍斃在蒙馬特爾高地,這就是本詩第四句“搜捕兩人,把他們鎖縛投在火木上。” 由於距那時300多年前的諾查丹瑪斯還沒有槍,所以諾查丹瑪斯稱槍為“火木(firewood)”,因此詩文中“put them in firewood”就是“把他們槍斃”的意思。

看到了這件歷史事件,不禁有很多感慨:巴黎公社是中共推崇的共產先驅運動,面對的資產階級政府軍一定是“野蠻而窮凶極惡”的軍隊,可是這樣一支軍隊在指揮官命令向人民開槍時卻能全體倒戈;然而100多年後,在北京的那支“人民軍隊愛人民”、“軍民魚水情,親如一家人”的“人民子弟兵”們,在中共向人民開槍的命令下,卻能向人民射出暴雨般的罪惡子彈,連資產階級軍隊的千分之一都不如;是什麼樣的魔鬼能夠教育出這種野獸般的軍隊?就是邪惡之獸的中國共產黨,那些被打上邪惡之獸獸印的軍人才能做出這種非人的舉動。所以,中國的軍隊只有脫離邪惡之獸中共,才有可能成為國家的軍隊,人民的軍隊。

第一次世界大戰

塞拉耶佛的槍聲,點燃了一戰戰火

第9紀第27首
法文:
De bois la garde, vent clos rond pont sera,
Haut le receu frappera le Dauphin,
Le vieux teccon bois vnis passera,
Passant plus outre du Duc le droict confin.

英文:
Wooden guards, the wind will be close around the bridge,
Received highly, he will strike the Dauphin.
The old craftsman will pass through the woods in a company,
Going far beyond the right borders of the Duke.

中文:
木呆的衛兵,風將在橋樑邊呼嘯,
高調的迎接,他將攻擊皇太子。
老工匠在連隊裡穿過樹林,
遠遠走出了公國的邊界。

本詩第一句的英文根據法文原文重新翻譯。

這首詩準確的預言了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被暗殺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事。這天王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女公爵,巡視波士尼亞的首府塞拉耶佛,他將指揮附近山區的一次軍事演習。可是塞爾維亞七人暗殺小組正在那裡等著他,王儲在去塞拉耶佛市政廳的路上,阿佩爾碼頭附近就遭到炸彈襲擊,擊傷了總督和王儲幾個副手;從市政廳出來後,車隊在靠近拉丁橋時遭到第二次也是致命的暗殺,這就是本詩前兩句描寫的場景。“木呆的衛兵,風將在橋樑邊呼嘯”是講第一次襲擊後,為了安全起見,安排了衛兵站在汽車的踏板上,保護斐迪南夫婦,然而真正在拉丁橋邊又遇到襲擊時他們也嚇得“木呆”了,子彈象一陣“風將在橋樑邊呼嘯”;“高調的迎接”指塞拉耶佛歡迎帝國王儲的規格很高,而刺客年僅19歲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齊普就躲在歡迎的人群裡,“他將攻擊皇太子”, 這個皇太子就是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普林齊普在人群中慢慢向前面靠近,當車離他不到2米時,他一個箭步衝上前去,不等衛兵緩過神來,手槍對準斐迪南夫婦就扣動板機。“呯!”“呯!”兩聲槍響,一顆子彈射進斐迪南的脖子,第二顆洞穿索菲的腹部。斐迪南大公夫婦,雙雙都被殺死。刺客普林齊普也自殺身亡。

斐迪南夫婦的被刺,使本來就充滿火藥味的巴爾幹“火藥桶”一下爆炸了。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緊接著,德、俄宣戰;法、英對德宣戰;奧匈帝國向俄宣戰,這樣,在短短几天內,歐洲各帝國主義大國在幾天之內都捲入了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

本詩後兩句“老工匠在連隊裡穿過樹林,遠遠走出了公國的邊界”是預言說斐迪南夫婦的被刺引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範圍很廣“遠遠走出了公國的邊界”,公國既是塞爾維亞,戰爭不僅只是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而是世界大戰;同時也說明戰爭的慘烈,傷亡人數之多,連年邁的老工匠也被徵兵打仗,“在連隊裡穿過樹林”。這裡“樹林”又是本詩的時間密碼,暗示這一年天干地支的五行都是“木”,1914年正好是“木木”年份的“甲寅”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

第1紀第82首
英文:
When the great wooden columns tremble
in the south wind, covered with blood.
Such a great assembly then pours forth
that Vienna and the land of Austria will tremble.

中文:
當巨大的木柱們在震顫
南風吹來帶著血腥
如此巨大的集團湧上前(搏殺)
維也納,奧地利的大地在震顫

本預言詩也是預言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的情況。第一句詩中“巨大的木柱們”是本詩的時間密碼,指農曆“木木”年份的“甲寅”年1914年。第二句“南風吹來帶著血腥”,指1914年的夏季,奧匈帝國王儲弗蘭茨•斐迪南在塞拉耶佛被暗殺,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且戰爭的第一個夏季就非常血腥。第三句“如此巨大的集團”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雙方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是巨大的集團。 德國、 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 、俄國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 在戰爭期間,很多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加入了協約國。其中義大利開始是同盟國之一,後來改入協約國。這兩大戰爭集團的搏殺中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左右的人喪生,2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估計損失了1700億美元。本詩第四句“維也納,奧地利的大地在震顫”,說明奧匈帝國是參戰國,又是發動戰爭的國家,最後還成了戰爭的戰場。

協約國的壯大

第8紀第46首
英文:
Paul the celibate will die three leagues from Rome,
the two nearest flee the oppressed monster.
When Mars will take up his horrible throne,
the Cock and the Eagle, France and the three brothers.

中文:
保羅的獨身將死亡同羅馬的三者聯盟,
兩個最近而受壓的魔鬼逃走。
當火星占據了恐怖的王冠,
雄雞和鷹,法國和三個兄弟。

本詩準確預言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兩次壯大的過程,前兩句講1915年義大利轉投協約國,後兩句講美國加入協約國。

本詩第一句裡“保羅的獨身將死亡同羅馬的三者聯盟”中“死亡”有兩重意思,其實這一句詩由兩句話組成:前一句是“保羅的獨身將死亡”,這是萬能的神講的一個玩笑,1915年在義大利有一個基督教的傳教團體成立,這個團體名叫“聖保羅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Saint Paul),現在這個傳教團體在世界60多個國家有分會,所以神開玩笑說:保羅的獨身要完蛋了,因為“聖保羅的女兒”都出生了嘛;這句詩後一句是“同羅馬的三者聯盟將死亡”,是說1915年義大利和德國,奧匈帝國的三者聯盟要完蛋。1915年5月 ,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它的兩個最近同盟國宣戰,使它的兩個同盟國鄰居德國和奧匈帝國受到來自南線的壓力,所以第二句說:“兩個最近而受壓的魔鬼逃走”。 義大利軍隊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協約國的壓力。

本詩第三句“當火星占據了恐怖的王冠”是個時間密碼,指1917年“丁巳”年,即“火火”年;第四句“雄雞和鷹,法國和三個兄弟。”是講1917年美國這隻“鷹” 加入協約國和法國這隻“雄雞”站在了一起,這樣法國就有了“三個兄弟”,他們是英國,美國和義大利。1917年2月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英國截獲的德國電報 ,稱德國在勸說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加上在之前德國使用無限制潛艇戰,使美國多隻船隻被擊沉,於是美國以此為根據,在該年4月向德國宣戰。

日德蘭海戰

第9紀第79首
英文:
The chief of the fleet through deceit and trickery
Will make the timid ones come out of their galleys:
Come out, murdered, the chief renouncer of chrism,
Then through ambush they will pay him his wages.

中文:
艦隊司令設下欺騙和詭計,
將讓懦弱者突出他們的編隊:
突出,被殺,司令宣布嘉獎,
通過伏擊,他們將付給他酬勞。

這首預言詩講了在一次海戰中,艦隊司令設下“誘敵深入”的伏擊計劃,他派一支弱小的分艦隊離開自己的大編隊,突出到敵人前面去引誘敵人,儘管突出的分艦隊會遭到敵人很大打擊,但是他們會得到艦隊司令的嘉獎,因為他們引誘敵人進入大編隊的伏擊從而能消滅敵人。就這麼一個“誘敵深入”的海戰計劃,用西方語言就比較難表達些,害得這首預言詩也沒有被破譯。

其實這首詩預言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和德國的海上大決戰--日德蘭海戰,因為這次海戰有個突出的特點:英國艦隊司令和德國不約而同的採用了同一種海戰戰術,就是本詩描述的“誘敵深入”的伏擊戰術。

1916年5月30日德國“留佐”號戰鬥巡洋艦為首的艦隊,沿著日德蘭海岸向北海航行,並不時地在途中向德軍軍港報告,清晰地報出自己的航線和位置。“留佐”號是德國公海艦隊所轄的一個艦隊的旗艦。英國海軍司令傑立克得到情報後決定:讓貝蒂中將率領一支較弱的艦隊迎戰德艦,自己則率主力艦隊跟在後面,等到貝蒂接觸敵艦,佯裝敗退,誘敵深入,然後一舉殲滅德國艦隊。沒想到,德軍公海艦隊司令舍爾的戰鬥方案也是派“留佐”號先行海上,誘引英軍;自己率領主力艦隊,隨後跟上;“留佐”號一路頻繁發報,目的就是向英軍報信,以便誘引英國艦隊上當。

5月31日下午2時英國分艦隊遭遇德國分艦隊,兩者大打出手,而兩方後面的大編隊都以為自己計策得逞,所有艦隻全速前進,想去吃掉對方。英國分艦隊依計撤退時遭德國艦隊沉重打擊,損失了“瑪麗王后”號和“不屈”號;英國分艦隊貝蒂中將怒不可遏,仗著後面有大部隊,又沖向德國艦隊;這時德國分艦隊也調轉航向,全速向自己主力艦隊靠近;等追擊的英國分艦隊發現德國主力艦隊時,又趕快後撤,德國分艦隊也仗著後面有大部隊而追向英國分艦隊,追擊中損失了“留佐”號;結果兩邊主力艦隊衝上來一看,那裡還有什麼“伏擊”,只能硬碰硬的決戰了。

在這次大決戰中,德軍被擊沉1艘大艦、10艘小艦,死亡二千五百餘人;英軍則被擊沉3艘大艦、11艘小艦,六千多人喪生。據史書記載,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隻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隻,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另一方面,傑立克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現在看來,如果英國分艦隊不首先詐敗而撤退,英軍的損失可能會小些.

第二次馬恩河會戰

第10紀第7首
英文:
The great conflict that they are preparing for Nancy,
The Macedonian will say I subjugate all:
The British Isle in anxiety over wine and salt,
"Hem. mi." Philip two Metz will not hold for long.

中文:
他們準備在蘭斯進行大戰,
馬其頓人說:我要征服一切:
英倫列島正為酒和鹽著急,
“唉”,腓力二,麥茨不久將保不住了。

這首詩準確預言了發生在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重要戰役:第二次馬恩河會戰。

本詩第一句“他們準備在蘭斯進行大戰”是指1918年德國在西線戰場上的春季攻勢收穫不大,1918年7月,德軍為了迅速攻占法國首都巴黎,在統帥魯登道夫的布置下,從兩面包圍巴黎的“門戶”——蘭斯城,想一舉攻克蘭斯,長驅直入巴黎。第二句又講“馬其頓人說:我要征服一切”,馬其頓原是奧斯曼帝國一部分,當時屬保加利亞,這兩個國家都是一戰同盟國一方,所以這裡用“馬其頓人”指代德國人,德國人說“我要征服一切”;第二次馬恩河會戰為德國在西線戰場上最後一次大的進攻,他們原計劃在美國等大量的協約國援軍到達歐洲前,占領巴黎,徹底解決問題,“征服一切”。

本詩第三句“英倫列島正為酒和鹽著急”是講當時協約國尤其是英國的困境,前線補給困難,本島物質奇缺“正為酒和鹽著急”。英國在法國前線一直維持了80萬部隊,戰線長達9600公裡,而且僅在1916的索姆河戰役中就曾損失了超過50萬。1917年2月德國宣布在大西洋進行“無限制潛艇戰”,想完全摧毀英國的運輸線,目標就是要“餓死” 英國,在2月到7月間,每月擊沉的運輸船的總噸位超過了50萬噸,在最高的4月份擊沉的運輸船的總噸位超過了80萬噸,包括了7艘美國運輸艦,也導致了美國參戰。後來,由於美國加入護航艦隊,英國用改裝的武裝商船引誘攻擊德國潛艇,海上運輸線才逐漸恢復正常。

本詩第四句預言了第二次馬恩河會戰的結果,這裡用腓力二世指代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本章上一節提到過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兒子,繼承了帝國的大部分地區,成為事實上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來希特勒德國自稱為第三帝國,而一戰中的德國被稱為第二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第一帝國也稱千年帝國。這一句裡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唉聲嘆氣,本詩第四句說明了馬恩河會戰德國失敗,在蘭斯東面的洛林地區就將保不住了,“麥茨”是洛林地區的首府,而洛林地區是在普法戰爭中就被德國占領的地區,洛林地區保不住就是說明德國在戰爭中將徹底失敗。

這裡補充一下會戰的過程:1918年7月15日德軍馬恩河地區集中3個集團軍兵力準備從蒂耶裡堡、埃納河地段突破協約國軍隊防線,爾後向巴黎發展進攻,以奪取戰爭的勝利。法國第四集團軍司令古羅將軍根據戰爭的態勢,認為德軍即將對蘭斯發動進攻,下令情報部不惜一切代價獵取德軍情報。情報部門連夜闖入敵營,活捉一名俘虜,獲悉德軍將於零點10分發起炮擊。於是法軍炮兵部隊提前開火,出其不意地對即將發起進攻的德軍實施猛烈的襲擊。4時50分,德軍第1、第3集團軍23個師經3個多小時的炮火打擊後,在蘭斯以東發起進攻,突破法軍第一道陣地,但在第二道陣地前被猛烈炮火所阻。而在蘭斯的西面,德國軍聚集了第7、第9集團軍17個師,以強大的優勢兵力,突破了防線,並強渡馬恩河。法軍航空兵和炮兵轟炸馬恩河各渡口和橋樑,遲滯德軍前進。德軍在第二道防線前面受到協約國軍隊的猛烈阻擊。到了下午戰鬥異常激烈,整條馬恩河都被鮮血染紅了。德軍靠人海戰術,到傍晚時分才前進了三英裡。協約國軍隊在防禦過程中增調部隊準備反攻。7月18日和19日24個師的法軍加上美軍,英軍和義大利軍隊及350輛坦克從東西兩面發起反攻。德軍傷亡慘重,於21日向馬恩河北岸撤退。到8月6日為止,在此戰役中,法國軍隊損失9萬5千人,德軍損失17萬人,英軍和美軍各損失1萬多人,協約國軍隊取得這次戰役的勝利,並由此完全掌握戰略主動權。

最後的戰鬥和戰場清理

第8紀第34首
英文: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Lion over the Lion,
there will be great slaughter on the mountain of Jura;
floods and dark-colored people of the seventh ( of a million ),
Lyons, Ulm at the mausoleum death and the tomb.

中文:
在獅子勝過獅子以後,
在侏羅山脈將有大屠殺;
洪水和黑色的人們,(百萬的)七分之一,
裡昂,烏爾姆,死亡的陵墓和墳墓。

這首詩預言了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的最後一場戰役及戰爭後該戰地附近的戰場清理。

本詩第一句是時間密碼,表示這場最後戰役的年份和月份。把兩個“獅子”看成星相中的“獅子座”,“獅子座”的守護星是太陽,五行代表“火”,那麼“在獅子勝過獅子以後”,就是在“火火”年的“丁巳”年即1917年以後,那麼這場戰役的年份在1918年;如果把第一個“獅子(Lion)”翻譯成“裡昂”(兩者的法文是一樣的)來代表法國,或著如果把第一個“獅子”代表雄獅般的法國軍隊,而第二“獅子”為“獅子座”的7月和8月,第一句話就表示“在法國軍隊取得7,8月份勝利以後”,也就是1918年“第二次馬恩河會戰勝利以後”。

但是在一戰史上和法國歷史上,侏羅山脈裡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大傷亡的戰鬥,侏羅山脈是法國東部的山脈,在阿爾卑斯山脈北面,這裡是德國的西南邊境,在高山叢林中布滿了德國的要塞和地堡,如果在這裡發生激戰一定是艱難的山地叢林戰。1918年“第二次馬恩河會戰勝利以後”的“阿爾貢森林戰役”就是一場“艱難的山地叢林戰”,地點就在侏羅山脈的西北面。其實一次大戰西線戰場的幾個主要戰地蘭斯,馬恩河和凡爾登都在侏羅山脈的西北面,阿爾貢森林就在凡爾登附近。1918年9月26日到11月11日美國遠征軍發起“阿爾貢森林戰役”,主力是美國第一軍,目的是越過阿爾貢森林及其一線的高地攻占鐵路樞紐色當。戰役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9月26日到10月3日,雖然阿爾貢森林裡布滿了德國鐵絲網屏障,陷阱,掩體,地堡和機槍陣地,但是德軍只有7個師的兵力美軍有4個軍團,所以每天美軍都有一定的推進;第二階段是10月4日到10月28日,德軍增加到了20個師,從10月4日開始美軍每前進一米都很困難,叢林裡到處都是德軍機槍的火舌,整個防線正面每隔一米就有一挺德國機槍,真象一場戰地“大屠殺”,美軍傷亡慘重,可是美軍援兵不斷,形成強大的壓力,到了10月14日美軍進攻到了德軍興登堡防線,阿爾貢森林基本被美軍占領;第三階段是10月28日到11月10日,美軍除第一軍以外又組成了第二軍,向色當推進,在清除戰役障礙後,讓路給法國軍隊攻入色當,以讓法軍血普法戰爭失敗之恥。到了11月11日德國宣布停火。

阿爾貢森林戰役,美國遠征軍和德軍分別傷亡了12萬多人,加上附近的法國軍隊傷亡,協約國軍隊總傷亡應相當與本預言詩第三句所說的“(百萬的)七分之一”既14萬多人。由於美國遠征軍不斷被運到法國,在協約國軍隊8月開始反攻後的“百日戰役”期間,幾乎每天有一萬美軍運抵法國,到阿爾貢森林戰役結束時在法國的美國遠征軍總數達到一百二十萬人,德國只好停火不打了,所以美國的參戰是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

本詩的後兩句“洪水和黑色的人們,(百萬的)七分之一,裡昂,烏爾姆,死亡的陵墓和墳墓” 實際預言的是戰後的戰場清理所發現的一次大戰期間戰爭的慘烈。特別是指戰後在凡爾登戰役主戰場建立的法國國家公墓“杜奧蒙公墓”(Douaumont ossuary),在這裡埋葬著法國和德國雙方戰士的骨灰和遺骨,這就是第四句“裡昂,烏爾姆,死亡的陵墓和墳墓”的具體意思;這裡用法國城市裡昂代表法國人,德國城市代表德國人。這個公墓裡的主建築是一個巨大的骨灰收藏堂,在這裡收藏著13萬多在凡爾登戰役中死亡的法國和德國無名戰士的骨灰,而在骨灰收藏堂外是1萬5千多座死亡將士的墳墓;13萬加上1萬5千為14萬5千,正好就是本詩第三句所說的“(百萬的)七分之一”。在杜奧蒙 公墓骨灰堂的第一層有一個戰爭博物館,其中的全景畫再現了凡爾登戰役的情景:雙方的士兵“洪水” 般的湧向戰場,在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戰役中邁向死亡;本詩第三句所說的“黑色的人們” 不是指這些戰士的膚色是黑色的,因為雖然在一戰中法國軍隊有摩洛哥師,塞內加爾部隊,美軍有第92師和93師這些黑人部隊,但是總體上雙方的士兵中多數為白人 ;其實本句中” 黑色的人們“就是指在杜奧蒙公墓埋葬的13萬多的雙方的無名戰士,當他們的遺骨被發現時他們的姓名,身份以至與國籍都無法分辨,他們死亡後的“身份是黑色的”。顯然,記錄神的預言的諾查丹瑪斯,受到後兩句”回顧 “凡爾登戰役 慘烈情景的影響,他在本詩第二句中用了” 大屠殺“的字眼。

神在400多年前預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什麼單獨要提到凡爾登的杜奧蒙公墓呢?因為這個埋葬著14萬多參戰雙方將士的公墓,是世界上的人們反思戰爭的最好地方。神希望人們在每次戰爭或者災難之後都能夠反省自己。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西方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