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拓跋燾攻打統萬(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5月0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魏主(1)至拔鄰山(2),築城,舍輜重,以輕騎三萬倍道先行。群臣咸諫曰:「統萬(3)城堅,非朝夕可拔。今輕軍討之,進不可克,退無所資,不若與步兵、攻具一時俱往。」帝曰:「用兵之術,攻城最下(4);必不得已,然後用之。今以步兵、攻具皆進,彼必懼而堅守。若攻不時拔,食盡兵疲,外無所掠,進退無地。不如以輕騎直抵其城,彼見步兵未至,意必寬弛;吾羸形以誘之(5),彼或出戰,則成擒矣。所以然者,吾之軍士去家二千餘裡,又隔大河,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6)者也。故以之攻城則不足,決戰則有餘矣。」遂行。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宋紀二》)

【注釋】

(1)魏主: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9年―452年),北魏第三位皇帝,鮮卑族人。他是前任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的長子,小字佛狸,在位29年(424年―452年),享年44歲,諡太武皇帝。
(2)拔鄰山:在今內蒙古准格爾旗境內。
(3)統萬:夏國都城,在今陝西靖邊縣。
(4)用兵之術,攻城最下:馬謖謂諸葛亮曰:「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5)吾羸(音雷)形以誘之:我們用兵弱的表象引誘他們。羸,瘦弱。
(6)置之死地而後生:史記韓信曰:「兵法雲,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胡三省曰:「去國遠鬥,人皆致死,故其鋒不可當。」

【語譯參考】

魏國君主拓跋燾(音陶)抵達拔鄰山後,修築城牆,捨棄輜(音資)重,率領輕騎兵三萬人,加速先行出發。群臣都勸諫說:「統萬城牆十分堅固,不是一朝一夕可攻下的。現在輕裝部隊討伐它,前進不能攻克,後退無所依靠,不如步兵與攻城器械一起前進。」魏國君主說:「用兵的方法,攻城是最下策,逼不得已才用的。現在如果以步兵與攻城器械一起進發,敵方必定恐懼而堅守城池。如果攻城不能及時攻下,那麼糧草用盡,士兵疲憊,城外又沒有可掠奪的東西,進退都無立足之地。不如先用輕騎兵直接進軍統萬城下,他們看到步兵未到,思想必然鬆懈;我方用兵弱的表象引誘他們,敵方或許會出城迎戰,那麼就能擒獲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的士兵離開家鄉二千多裡,又隔著黃河,正是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啊!所以用輕騎兵攻城雖然不足,但用來決戰是足夠了。」於是率軍出發。

【研析】

魏國君主拓跋燾,即位時才十五歲,大臣們都把他當小孩看,於是他決定整頓吏治,勵精圖治,令人刮目相看。他壯健勇猛,無論攻打城池或兩軍對峙,都敢於冒險,衝鋒陷陣,因此將士們畏懼佩服,都盡死力作戰。在攻打統萬此戰中,拓跋燾即身先士卒,坐騎失蹄,摔下馬來,差點被夏國的士兵擒獲;也被流箭射中,但仍然奮力殺敵,終至夏軍大敗。除了勇氣過人,他也善於分析形式,應用兵家策略,例如此役中雖然群臣勸諫,他卻力排眾議,依當時情勢,深諳士兵心理,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果然奏效。難怪他在位期間,能對外連年用兵,先後消滅大夏、北燕、北涼,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統一了北方;又擊潰高麗、契丹,擴地千餘裡。而且他生性節儉,吃用穿喝,只要夠了就行,從不多求。善於發掘人才,只看重其才能,不計較出身背景,賞懲分明。但另一方面卻性情殘忍,殺戮果斷,往往殺後又後悔。加上連年征戰士兵疲憊,後期又刑罰殘酷,使國內政治混亂,遂於公元452年被宦官宗愛所暗殺,終究難逃殺人者終將被殺的命運,一切可說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延伸思考】

1、拓跋燾能統一北方的要素,在於善用兵家策略及勇猛壯健。觀看古今中外的戰爭,致勝因素除此外,還有哪些因素也是不可缺少的?
2、試分析「心戰」在兩軍對峙中,所發揮的效力。並舉例說明。
3、依歷史事件而言,拓跋燾的人格好壞參半,但最後是窮兵黷武及殘酷刑罰毀了他,讀了他的故事讓你得到什麼省思?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29)》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輕鬆讀3》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3.《資治通鑑今譯(七)》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