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呂公著勸皇上遠離奸佞小人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1月13日】

【原文】

知開封府呂公著(1)上疏曰:「自昔人君遇災者,或恐懼以致福,或簡誣(2)以致禍。上以至誠待下,則下思盡誠以應之,上下盡誠而變異不消者,未之有也。唯君人者去(3)偏聽獨任之弊,而不主先入之語,則不為邪說所亂。顏淵問為邦(4),孔子以遠佞人(5)為戒。蓋佞人唯恐不合於君,則其勢易親;正人唯恐不合其義,則其勢易疏。惟先格王(6)正厥事(7),未有事正而世不治者也。」
(出自《續資治通鑑・卷六十六》)

【注釋】

(1)呂公著:(1018年-1089年),字晦叔,下蔡(今鳳台縣)人。北宋大臣,呂夷簡之子。幼時好學,竟至忘寢食。父親特異之,曰:「他日必為公輔。」後果與司馬光同為宰相。
(2)簡誣:輕慢欺罔。簡,輕慢。誣,把假的說成真的。
(3)去:棄,丟,除掉。
(4)為邦:治理國家。邦,國家。
(5)遠佞(音濘)人:疏遠巧言諂媚之人。佞,善辯,巧言諂媚。
(6)格王:感通君王之心。格,矯正,使行為端正。
(7)正厥事:糾正他不當的行事。厥,他的。

【語譯參考】

開封府知府呂公著上疏說:「自古以來人君遇到災變,有的恐懼修省而致福,有的簡慢欺罔而致禍。皇上以至誠對待臣下,那麼臣下也竭盡忠誠來報答,上下都竭盡誠意而災異不消失的,是不會有的。只要君主去除偏聽獨任的弊病,而不以先聽到的言語為主,就不會被邪說所惑亂。顏淵問孔子怎樣治理國家,孔子以疏遠奸佞之人為告誡。奸佞之人唯恐不符合君主的心思,故而他們的情況容易被君主親近;正直之人唯恐不符合於正義,故而他們的情況容易被君主疏遠。要先寬解君王之心,再糾正他行事的不當,沒有事正而天下不治的。」

【研析】

呂公著有空閒時就替皇帝講解《論語》,說明君王要「返身修德」。他善於講經議論,言簡意賅。故本文亦以顏淵問孔子治國之道為例,說明為人君者,定要遠離奸佞小人,才不會被他們諂媚之語所惑亂。因為小人,他們一心只想討好君王,選擇性的說迎合君主的話,遂得君主歡心;而正直之人,則是就事論事,先考慮是否合乎義理,當然難免忠言逆耳,不見得順君王心意。此說明如何提諫言,何時提,以何種方式說,別人才能接受,是門大學問。呂公著特別道出,要先寬解君王之心,因為心寬解了,自能心平氣和,冷靜思考,對於別人的言語,能分辨是非,接受程度較高,此時再糾正不當的行為,自能收到良好效果。以今日而言,呂公著是個具有包容心,懂得心理學之人。

【延伸思考】

1.當你看到別人過失時,你會不會告訴他?如果會,通常你會選擇什麼時機?為什麼?
2古代有德之君,當天災降臨時,立即下詔反省自己的過失,讓災難解除。而今全世界卻處處災難頻傳,這意味著什麼?
3.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所以小人才能得逞。你認為如何做才能遠離小人?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三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