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毀滅的城市(6)莫亨朱達羅―印度河文明發祥地



【正見網2001年01月16日】

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有了相當發達的農牧業,出現許多大的居民點和城市。大約持續一千年之久,之後城市忽然消失,文明忽然中斷了。最近六十年來,考古學家陸續在沿岸發掘出幾十處城市遺址,其中最大的一處叫做莫亨朱達羅,當地方言就是「死人之丘」。該城座落巴基斯但信德省拉爾卡納市以南24公裡的印度河右岸,南距喀拉蚩海港320公裡。              

規模宏大的磚城  

當它湮埋在泥沙、荊棘中的時候,人們以為它是無足輕重的墳地。一旦清去覆蓋物,還其本來面目後,人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了。難道四千年前能有這麼漂亮的城市嗎?  
莫亨朱達羅的頂部建築早已蕩然無存,但城基、房基保存完好;街道、水溝歷歷可辨。遺址總面積7.68平方公裡,估計當時有人口3.5萬。分上、下城兩部分。主體在下城,它是商業區和住宅區,居住著平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土城是個小城堡,一小撮統治者和宗教祭司住在那裡;燒磚是主要建築材料,有別於古代世界最常見的石城、土城。  

城市建設經過事先的規劃、設計,布局嚴整,成長方形棋盤格狀。主街均作南北和東西十字交叉,寬9.15米。每一棋盤格是一個街區,約長366米,寬275米,其間平房、樓屋羅列,庭園錯落,小巷穿插。牆壁都用燒磚砌成,以灰泥縫合。不少房屋有磚砌的浴室和水井。下水道系統也很完整,穿街入巷通到每座房屋,也是用磚砌的。一座容量很大的糧食倉庫,地面鋪磚,上下有通風管道。市中心有一座頗大的會議廳,可見當時行會組織很活躍。  

上城是建在9.15米高的人造平台上的城堡,城內有一座高塔,一個帶走廊的宮殿,一座有柱子的大廳。還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莫亨朱達羅大浴他,面積1,063平方米;室內一口浴池長12米,寬7米,深2.5米,用磚砌成,密不漏水。浴池周圍有排水溝、水井和相應的建築物。考古學家認為浴室可能是舉行宗教儀式用的。  

遺址附近的博物館內,有一幅重現當時城市全貌的圖畫,只見:「赭紅色的城牆內商旅雲集,燒磚制陶的火窯輕煙裊裊,椰棗樹遮天蔽日,印度河上舟楫如鯽。」昔日城市繁榮的景象,歷歷在目。從出土的文物中,人們可以看到用銅、銀製作的武器、塑像、首飾。紅色陶器飾著色彩鮮明的圓周圍案。淺浮雕的金屬印章,上面刻著牛、象、虎、鱷魚、鹿、山羊和象形文字;奇異的陶涌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一尊「教王」的塑像,頭系髮帶,面蓄鬍須,左肩斜搭一伴三瓣花圖案的大氅;一個全身赤裸的舞女塑像,佩項鍊,戴手環,叉腰翹首,儼然不可侵犯。              
突然中斷的文明  

如果現代人能夠破譯莫亨朱達羅出上文物上的象形文字,它的千古秘密便可大自於天下了。可惜,沒有人能夠猜出它的含意,只能對古城的興亡作一些模稜兩可的分析。  
某些學者推想,一些部落民為了建立更理想的家園,五千年以前從現在的俾路支東遷,跨越沙漠,來到印度河西岸平原定居,從此出現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肥沃的土地,豐足的水源,產生了發達的灌溉農業,派生了植棉織布業,養羊剪毛紡織業。有了專業分工的工匠和商人,才有可能形成這麼大的城市。據說當時的印度棉花遠近聞名,巴比倫人把棉花叫做「信杜」,希臘人叫做「信頓」,都跟今日的「信德」一音相近,可以作為植棉業鼻祖的佐證。  

莫亨朱達羅的文明大約維持了一千年,即公元前2500~前1500年,歷史學稱為「青銅器時代」。它的衰落和消失,歷來持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兩種看法,但以前者較有說服力。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前後,地球上曾經存在一個地震活躍期,許多城市都在這個時候毀滅了。莫亨朱達羅被大地震毀壞後,繼之暴雨成災,印度河泛濫,蚊蚋成群,瘟疫流行,殘城徹底摧毀,土地不能耕作。莫亨朱達羅的倖存者既然養不活自己,那有餘力重建城市?於是背鄉離井,四散逃荒,到別處去另建家園了。  


另一種說法,莫亨朱達羅發生內亂,自相殘殺,互相削弱,逐漸衰敗下去,讓外族有了可乘之機,在一次大規模的入侵中被摧毀了。但是,入侵者是誰呢?

摘自李原 李洋《被毀滅的城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與環境

人與環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