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的讀書求學之法,句句受用一生(下)

仰岳

【正見新聞網2022年11月21日】

孫中山晚年照(1924年)。(公有領域)

很多人對在學校每日苦讀應付考試的日子記憶猶新,那時也曾特別羨慕班上那些成績優異的優等生:明明都是一樣的老師教,為何他們的成績就是特別好呢?

其實,就是出了學校,也面臨著許多在職進修學習,證照、國家考試,原來學習不是離開學校就結束了……

看著那些優秀的同學、同事們,你是否會想:他們是否有與眾不同的學習方法呢?

就讓我們看看歷史上最傑出的千古英雄們是如何讀書求學的,看完後,說不定你也會跟他們一樣呢!

• 康熙皇帝

史載,凡是康熙帝所坐的地方,四周都是環列著書籍。圖為1699年康熙帝讀書像(45歲)。(公有領域)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就立志於學習。』貫穿聖人一生的一句話,就是『立志於學習』。另外,真正能夠做到勤學而持之以恆,這就是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的原因。自古以來的聖賢和我們都是同一類人,為什麼要甘心於自暴自棄而不好好學習呢?

「假如有志於學習,希求達到聖賢境界的願望又有誰能夠阻擋得了呢?因此說,立志於學習是作為聖人的第一要義。」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聖人一生,只在志學一言。又實能學而不厭,此聖人之所以為聖也。千古聖賢與我同類人,何為甘於自棄而不學?苟志於學,希賢希聖,孰能御之?是故志學乃作聖之第一義也。——出自《庭訓格言》)

「大凡看書而不為書本身所迷惑,才能稱得上是明智。像漢代大儒董仲舒所說:『風吹不會使樹枝發出聲響,雨水不會沖毀土壤,稱之為太平之世。』果真風吹不會使樹枝發出聲響,那麼天地萬物靠什麼來使它們得到激發、生成呢?雨水不會沖毀土壤,那麼田地怎麼耕作播種呢?

「從這些地方看來,都是一些貌似好聽而經不起推敲的空話罷了。像這樣的話,都不要信以為真。」

(原文:凡看書不為書所愚,始善。即如董子所云:「風不鳴條,雨不破塊:謂之昇平世界。」果使風不鳴條,則萬物何以鼓動發生?雨不破塊,則田畝如何耕作布種?以此觀之,俱系粉飾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以為真也。——出自《庭訓格言》)

圖為康熙帝便裝寫字像。

「人有著謙虛的心那求學必定會進步,如果自滿就會退步,我生性喜好請教別人。雖然是地位最低下沒受過教育的粗俗鄙陋之人,也會有合乎道理的言論,我決不會因為這樣而否決此人,我必定會找尋學問的根本並牢記之,我不會自以為有本事就放棄求取這個人的長處、好的一面。」

(原文:人心虛則所學進,盈則所學退。朕生性好問。雖極粗鄙之人,彼亦有中理之言。朕於此等處決不遺棄,必搜其源而切記之,並不以為自知自能而棄人之善也。——出自《庭訓格言》)

20世紀初廣益書局版的康熙字典。(Mosesofmason/Wikimedia Commons)

「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聖賢,並不是因為他生下來就如此,而是由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由有恆心的人而逐漸成為有道德的人,由有道德的人而逐漸成為君子,再由君子而成為聖人,這中間高下等級區分,取決於一個人的學識、造詣的深淺程度。孟子說:『達到仁的境界也需要積累之功啊!』注意積累功德的人也要等到水到渠成。

「因此,有志於為善的人,開始的時候,要充實、發展,繼而要鞏固、發展,終生不敢後退,然後才能收到日積月累、不斷擴充的效果。所以,擁有至真至誠之心會使人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會變得長久,長久自然會得到證驗,有了證驗心胸自然會變得開闊,心胸開闊則見識廣博,見識廣博自然會變得高尚明智。總之,日積月累的作用怎能計算清楚呢?」

(原文:人之為聖賢者,非生而然也,蓋有積累之功焉。由有恆而至於善人,由善人而至於君子,由君子而至於聖人,階次之分,視乎學力之淺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積德累功者亦當求其熟也。是故有志為善者,始則充長之,繼則保全之,終身不敢退,然後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其功用豈可量哉!——出自《庭訓格言》)

「《易經》說:「日日更新進步可稱得上是一種極高尚的品德。」喜歡學習的人應當天天都有所進步,才能不虛度光陰。大凡人世間每一種技藝,開始學習的時候,使人感到難度很大,就好似萬萬辦不成的。如果因此放棄而不再學下去,那終將是一事無成。

「所以,對初學者來說,可貴的是要有一經決定就不再改變的意志,還要有不斷追求上進的恆心,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要有一種言行一致、固守正道、絕不後退的決心,那麼又有哪一種技藝學不到手呢?」

(原文:《易》云:「日新之謂盛德。」學者一日必進一步,方不虛度時日。大凡世間一技一藝,其始學也,不勝其難,似萬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學,則終無成矣。所以,初學貴有決定不移之志,又貴有勇猛精進之心,尤貴精進而又貞常永固、毫不退轉,則凡技藝焉有不成者哉!——出自《庭訓格言》)

「讀書以明白事理最為要緊。事理明白了,那麼心中就有了主見,一切是非正邪就自然而然能夠分辨出來。遇到有疑難的事,只要按照道理直接去做,那麼無論事情做得怎樣都能無愧於心。

「《尚書》說:「學習古人的教誨,就有收穫。」大凡聖賢的經典著作,所說的每句話、每件事都有很深刻的道理在其中,讀書時應當留心去體會,這些地方可以為我所效法,這些地方我應該注意,引以為戒。時間長了,就能夠完全領會書中的意旨,那麼碰到事情,腦子裡就立即能夠有所反應,想出辦法來,而不用特意去思索了。」

(原文:讀書以明理為要。理既明則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難事,但據理直行,則失俱無可愧。《書》云:「學於古訓乃有獲。」凡聖賢經書,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讀書時便宜留心體會,此可以為我法,此可以為我戒。久久貫通,則事至物來,隨感即應,而不特思索矣。——出自《庭訓格言》)

「我從小讀書,倘若讀到其中有一個字不明白,就一定要多方探尋、究問,把它弄到徹底明白,心裡才踏實。不僅讀書是這樣,治理天下國家也不例外。」

(原文:朕自幼讀書,間有一字未明,必加尋繹,務至明愜於心而後已。不特讀書為然,治天下國家亦不外是也。——出自《庭訓格言》)

【總結】為學的重點在:

1. 設定目標,持之以恆;

2. 對於閱讀材料中有不合常理之處要多思考;

3. 保持著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別因為某個人有缺點就認為他的話沒有參考作用;

4. 學問需日積月累的增加,要有恆心;

5. 一定要要求自己每天都要進步一點;

6. 讀書遇到難懂不明白之處一定要設法弄懂,別馬虎。

• 孫中山


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就職照片(1912年)。(公有領域)

「文字是思想傳授的媒介,人類有史以來能記載四、五千年歷史事件而不中斷的是中國文字所特有的;我們應該珍惜這些資料,要思考著如何為我所用。

「能夠活用古人的論述與觀點(智慧)而不被古人所困惑,而且能夠契合時宜的應用古人之論點,而不是一昧地照單全收,被古人的論點奴役著;如此所有的古籍書冊,就好像都是在協助我對知識的理解與獲得,而使得古人成了我最好的輔佐者,這樣的話,學習史料是越多越好。」

(原文:夫文字為思想傳授之中介,……抑自人類有史以來,能記四五千年之事翔實而無間者,亦為中國文字所獨有;則在學者正當寶貴此資料,思所以利用之。如能用古人而不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為古人所奴,則載籍皆似為我調查,而使古人為我書記,多多益善矣。——出自《孫中山全集》第六卷)

【總結】為學的重點在:要設想著如何活用古人的論述與觀點,如何解決我面臨到的問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