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韻大急流城首演 主流:感受真善忍的力量

【正見新聞網2023年02月22日】

2023年2月21日晚,美國神韻新世界藝術團蒞臨美國密西根州大急流城,在狄維士演出廳(DeVos Performance Hall)上演了本季的首場演出。場內氣氛熱烈,掌聲、笑聲和驚嘆聲不斷。

電力能源公司總經理Bill Satek讚美神韻的藝術總監「很有天賦」。他說:「一開始,創世主從太陽中走出來,所有的這一切,我想問問他,是如何了解這些過去的東西?是從經書或者古老捲軸嗎?如何把這些都放在一起的?他很有天賦。」

神韻舞蹈家們的精湛技藝、高科技動態天幕展現的精彩畫面,中西樂器合璧的現場樂團的伴奏,以及中國五千年的神傳文化,讓主流觀眾們讚嘆不已。

在神韻的舞劇中,法輪功學員打出「真善忍」的條幅,傑拉爾德·R·福特總統基金會副主任Rachel Siglow女士說:「我覺得單從視覺上看,你就會感受到這三個字的力量。」「(神韻)帶來啟發。」

中部密西根大學退休副校長John Fisher表示,「我非常欽佩神韻藝術家的勇氣,把當今中國的現狀講述了出來。」

總統基金會副主任觀神韻 感受真善忍的力量

「神韻真令人振奮和快樂。我會說是這是心靈的感受、自內心的感受,你能感受到演員們的善良。」傑拉爾德·R·福特總統基金會(the Gerald R. Ford Presidential Foundation)副主任Rachel Siglow讚嘆說。

「太美了,我喜歡這些服裝,我最喜歡跳舞了,太棒了!」「美麗,這很吸引人,演員們非常友善,我認為他們理解了中國人美麗的信息。」Siglow認為,神韻之美體現在「在他們跳舞的方式、他們唱不同美妙歌曲的方式,以及美妙的服裝上,服裝太漂亮了。」

她分享自己的看法,「舞蹈演員們使用服裝(和道具)來表達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想法,並加強他們的(表現力),比如當他們使用筷子跳舞時,就是增強音樂的節奏。」

Siglow表示,音樂太美了,「尤其是當鋼琴與歌唱家,以及與演奏二胡的美妙女演奏家一起演奏時,美妙極了!」

聽二胡演奏時,Siglow說自己,「一開始有點悲傷,音樂的表現力很強,但也比較樂觀,所以最後讓我很開心。」

神韻的使命就是恢復中國傳統文化。Siglow說:「他們非常努力,所以他們的信息在演出中得到了體現,而且製作的得非常巧妙,因為你可以享受演出的其他部分。但也要聽聽他們這樣做的原因——表達曾經是中國文化的信仰。」

Siglow表示,神韻對神傳文化展現的很美。「在背景中有圖像和吸引人的投影,不同的是(看到)太陽和天使,我會稱他們為『即將出現的天使』,然後你還會看到帶有巨大翅膀的神,很漂亮。」

Siglow說,看到這一切的感受是「振奮,非常振奮。」

「只要你相信神,一切皆有可能。很明顯,被他們(中共警察)打倒的三個角色(法輪功學員),他們被海嘯中出現的神靈拯救了,因為他們相信並且用行動證明了他們的信念。」她回憶著節目片段。

她說:「我們都需要希望。所以我認為,如果你傾聽這些話語(神韻的歌詞),你真的聽到了,並將其帶入你的腦海,那麼一切皆有可能。」「(神韻給人們)帶來啟發。」

前大學副校長夫婦「我們完全贊同神韻歌詞的理念」

John Fisher退休前是中部密西根大學的副校長,總管學生事務。其太太Jean是一位退休的大學藝術系客座教授,專門教授繪畫。他們對神韻演出,表達了由衷的欽佩。

他的太太Jean開心地表示,「我實實在在地享受了一場精美的演出,神韻的服裝、音樂、舞蹈動作都是非常的完美,而且和我心底的藝術情懷發生共鳴。」

Fisher也是非常讚賞神韻藝術家的造詣,「這些年輕的藝術家非常了不起!他們帶來的中國的歷史文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更佩服神韻藝術家的勇敢,他們把當今中國正在發生的真相告訴了大家。」

Jean表示,神韻的動態天幕藝術創意讓她驚喜。

「天幕的應用是個絕對的驚喜,尤其當我看到神韻演員在舞台和天幕之間的精確切換,而且音樂的節奏也是恰到好處,真是妙極了,真是一種驚喜,天幕真是一種很好的藝術形式。」她說。

神韻的舞蹈演繹了當今中國發生的中共迫害信仰的事實,這讓Fisher非常感佩。他說道:「我被這部分內容深深打動內心,我傾向於探索歷史,去看中共之前的中國,然後看事情的發展。由此我非常欽佩神韻藝術家的勇氣,把當今中國的現狀講述了出來。」

節目中演示的中國傳統文化富有濃厚精神和信仰內涵,這一點讓基督徒背景的Fisher感到驚喜,「我們從中看到了中西方信仰的相似性,這個給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神韻的獨唱歌曲的歌詞顯示在巨型天幕上,用一種明確的方式揭示了無神論和進化論的真相,對此Fisher說,「這一點和我們的信仰一致,我完全贊同!」他並對神韻藝術家提到創世主和天堂,這種表達信念的勇氣表示欽佩。

Jean也認同地表示,「我很贊同」,「神韻非常有勇氣!」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