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25年07月29日】
「楊家將」的故事敘述了著名的北宋英雄楊業家一門五代保衛國家的忠烈歷史,這故事在中國流傳長達數百年之久,可謂家喻戶曉,歷代以此故事所作的評書、戲劇、小說可謂成百上千,跟楊家將有關的史跡及地名也數不勝數。那麼,在正史中記載的楊家將有哪些可歌可泣的事跡呢?本篇將展開楊延昭、楊文廣父子留名青史的英烈史卷。
楊延昭 足智多謀驍勇善戰
楊延昭(公元958年—1014年)是楊業之子,本名延朗,後來緣於聖祖之諱,而改名延昭,世稱楊六郎。小時候的他沉默寡言,就愛列軍布陣的遊戲。楊業曾說:「此兒像我。」每次出征都會帶上他一同作戰。延昭在攻打應、朔二州時擔任先鋒,戰朔州城下時,遭流矢貫臂,他毫無懼色,更加奮力勇戰。
楊業去世後,朝廷錄用他的兒子為中書省與門下省的供奉官(朝謁時最接近皇帝),延昭為崇儀副使。延昭一生繼承父志,長期駐守河北、雁門關一帶宋遼邊境攻防契丹(遼國於公元983年—1066年改名契丹),屢立戰功。
雁門關是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這裡也是楊家將忠烈衛國的重地。(Shutterstock)
咸平元年,江、淮大饑荒,延昭受命任江、淮南都巡檢使,撫慰當地災民,次年又回到邊關治兵護塞(知定遠軍,徙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宋真宗駐蹕大名府(今河北邯鄲市大名縣),在行營數次召見延昭詢問邊境防守要事;延昭切中的回答深得真宗嘉許。真宗指示諸王(皇子)道:「延昭父楊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秋九月,契丹侵擾邊界,十月,以遂城小而少軍備,急攻圍城數日,契丹承天太后親自督戰,城內人心危懼。延昭在遂城的短牆上集合城中所有壯丁發給他們器甲裝備守護城池。有一天,初冬天氣陡然大寒,延昭心生奇計,令壯丁汲水灌城牆上,隔夜一早城牆全凍結為冰,堅滑不可攀。契丹遂潰敗而去。延昭斬獲甚多契丹軍的鎧甲和兵器,因此役戰功拜莫州刺史。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契丹再次南下,楊延昭於羊山設伏誘敵深入,斬首契丹將領,大獲全勝。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軍再次大舉南下。延昭上奏道:「契丹軍駐紮於澶淵,距其邊境已有千裡之遙。因出征遠道,必然人困馬乏,兵力雖多,其實容易被擊潰。契丹軍的剽掠,多賴馬騎。臣以為應當命令諸軍,扼守要道,便可將其一舉殲滅。屆時,連幽州、易州等地,也可乘勢奪回。」但未得皇上答覆。時機緊要,楊延昭遂率兵直抵敵境,攻破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俘獲敵人甚多。但最終朝廷與遼簽訂澶淵盟約,北伐大業就此中止。
這場戰後楊延昭受任保州知州兼緣邊都巡檢使。次年,為他守御的功勞追加敘獎,進升本州防禦使,不久遷高陽關副都部署,他人生的最後九年時間都在屯兵所上。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楊延昭逝於英州防禦使任上[1],年五十七歲。朝廷為表彰其忠勛,授其三子官職。
契丹忌憚 將士擁戴
楊延昭足智多謀,驍勇善戰,且凡軍中俸祿和所得賞賜,都悉數分與將士,從不為家中積蓄。他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寒不披裘,暑不張蓋;遇敵必身先士卒,勝戰則推功於部下,故而人人樂於為他效命。他駐守邊防二十餘年,威震異域。契丹對他非常忌憚,視他為天上的將星六郎星(天狼星)下凡,敬稱他為「楊六郎」,足見其威名遠播,令敵膽寒。延昭去世,宋真宗聞訊嗟傷哀悼,特遣中使護送靈柩歸葬。沿河朔一帶百姓,望見靈車經過,多望柩而泣。
楊延昭三子楊文廣(?—公元1074年),字仲容。以父蔭為朝官,討伐盜賊張海有功,被授予殿直一職。後來,范仲淹宣撫陝西,與文廣一談話,便讚賞他是奇才,特把他留在自己幕下。
文廣曾隨名將狄青南征,其後主管德順軍(治所在籠竿城,今寧夏隆德縣東北)、擔任廣西鈐轄(廣南西路兵馬鈐轄),掌治軍旅訓練教閱賞罰之事(見《宋史 職官志》);接著任宜州、邕州的知州,官階屢進,再升為左藏庫使與帶御器械等軍職。英宗對文廣有深刻印象,治平年間,朝廷議定宿衛將領人選,英宗親自裁決說:「文廣乃名將之後,且有戰功。」擢升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再遷任興州防禦使。文廣的軍階穩步晉升。
宋神宗年間西北邊防情勢緊張。當時西夏兵屢屢掠奪秦鳳路地區,宋神宗特派名相韓琦主管永興軍,經略邊防大局。韓琦接受秦州馬仲甫的創議,決定築篳篥城(甘谷堡),以與古渭城形成犄角防線,斷敵騎往來之路,令楊文廣任總監官。文廣放出消息,聲稱此城會「噴珠」,率領軍士日夜兼程急行軍,天黑之前已抵達現場,部分部署已定。次日拂曉,敵軍騎兵大舉逼近,但見宋軍已經戒備森嚴,知道不可強攻,遂而退兵。敵軍臨去時留下威脅信道:「將稟報國主,率數萬精騎驅逐你!」文廣不為所動,隨即遣將出擊,斬獲甚眾。
事後有人問他原因,文廣說:「我的先人作戰先奪人之氣。像這必爭險地,若敵人先知而占據了,我方便難以再圖進取。」皇帝特頒詔書嘉獎,賜他彩衣、玉帶與寶馬以示褒賞。其後,文廣又屢獲升職,地位益重。當遼人與宋爭奪代州邊界土地時,文廣呈給皇上作戰陣圖和奪回幽燕失地的計策,未得到回覆,便不幸去世了。朝廷追贈他為同州觀察使,以表彰其忠勇一生。
注[1]《隆平集》、《東都事略》及《續通鑑長編‧卷八十二》,皆言官至英州防禦使。
參考史料:
《宋史‧列傳第三十一》
《隆平集》宋 曾鞏著
《楊家將故事考信錄》余嘉錫著 1945年出版
《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明朝 佚名著 秦淮墨客校閱
《兩宋志傳》明朝 熊大木著 秦淮墨客校閱
《楊家將(穆桂英)傳說》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年出版 高雪松整理
《楊家將外傳》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86年出版 趙雲雁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