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斷章取義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2年12月10日】

【原文】

齊慶封好田而耆酒,與慶舍政,則以其內實遷於盧蒲嫳氏,易內而飲酒。數日,國遷朝焉。使諸亡人得賊者,以告而反之,故反盧蒲癸。癸(1)臣子之(2),有寵,妻之(3)。慶舍之士謂盧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4),何也?”曰:“宗不余辟,余獨焉辟之?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惡識宗?”癸言王何而反之,二人皆嬖,使執寢戈而先後之。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注釋】

(1)癸:盧蒲葵,春秋齊國人,生卒年不詳。

(2)臣子之:為子之的家臣。子之即慶舍,慶封之子,春秋齊國人,生卒年不詳。

(3)妻之:把女兒許配給他。妻,音同“氣”。

(4)子不辟宗:您不迴避同宗。子,您。辟,通“避”,迴避。慶氏與盧蒲氏都姓姜,故為同宗。

【故事闡述】

春秋齊國的慶舍極為寵愛家臣盧蒲癸,還把女兒許配給他。因為慶氏與盧蒲氏都姓姜,所以有人就問盧蒲癸說:“你結婚怎麼會完全不迴避同宗的女子呢?”盧蒲癸則回答:“既然同宗的人不迴避我,我何必要迴避他呢?”他就舉了例子:賦詩明志時,可以斷章取義,我只取我所需要的,哪還知道什麼同宗呢?

所謂的“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指的是春秋時代的人,在外交場合或日常生活中,常會截取既有詩篇中一部分的句義來表達自己的意志與立場。

在《左傳.襄公十四年》提到:晉、魯等國要攻打秦國時,軍隊來到涇水,大家為了是否渡河而猶豫不決,晉國大夫請魯國大夫孫叔豹表示意見,孫叔豹就用了《詩經.邶風》中的首章回答:“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原詩是刻畫一位待嫁女子決意出嫁的心情。孫叔豹只是藉此表示,無論水深水淺,一定要渡河的決心。像這種“賦詩斷章”的方式,在《左傳》中屢見不鮮。

後來“斷章取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多用來泛指截取詩文或談話中的某一段落而言。

【討論】

(1)當有人問盧蒲癸說:“你結婚怎麼會完全不迴避同宗的女子呢?”時,他是怎麼回答的?

(2)孫叔豹引用了什麼篇章來說明渡河的決心?

【造句練習】

例:閱讀文章要詳實,切忌斷章取義,弄錯作者的原意。

例:這些斷章取義的批評文字,不值得一看,只會誤導讀者的想法。

【課後時間】

成語配對。(因考慮到海外華人不會台灣的注音符號,是否改用英文字代替較適合?請參考。)

1.      形容醫術高明        a目光如豆

2.      形容聲音美妙        b別出心裁

3.      形容創意十足        c黃鶯出谷

4.      形容情況危急        d千鈞一髮

5.      形容見識短淺        e華佗再世

參考答案:

1.e  2.c  3.b  4.ㄈ  5.a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