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聖法大於聖言(數文)

羅忍


【正見網2014年11月05日】

一、中國禪師與日本禪師

有這樣一則關於中國禪師與日本禪師的故事:

有一位中國禪師,到日本去,拜訪一位日本禪師。他們兩人,一起乘船,過瀨戶內海。

那位日本禪師說:“你看,這日本的海水,是多麼清澈,山景多麼翠綠呀!看到如此清明的山水,使人想起山裡,長在清水中那美麗的山葵花呀!”日本禪師很為日本的山水,感到得意。

而中國禪師聽了一笑,說:“日本的海水,固然清澈,山景也美;但可惜呀,如果水能混濁一點,反而更好了!”日本禪師聽後,驚異的問道:“你這樣講話,有什麼道理呀?”

中國禪師說:“水如能混一點,山就顯得更美了。這清水中,只能長出山葵花;而濁水中,卻能長出最美麗、最清高的白蓮花朵。我們是修煉人,應該懂得:出污泥而不染的道理!”日本禪師聽了,連連點頭稱是!

生活在污濁的環境中,一樣可以保持清白的本性,也就是說;住在什麼地方,與什麼人交往,都不能因外物而影響了自己的本性。相反,有外界險惡的環境,作比較,人才會做事更小心,更謹慎,更堅定,才更不容易出錯。而且,我們常常可以從別人犯的錯誤中,警告自己,使自己少走彎路,“三人行必有我師”,不管與你同行的是什麼人,都能揚長避短,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

(筆者附言:在中共邪惡統治下的法輪功人,都能堅韌不拔的修煉成功。更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又一鐵證!)

二、孟母教子,如此認真!

孟子出身在一個貴族家庭,家裡不太富裕。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靠祖宗留下的一點遺產和母親織布賣錢,過著比較清貧的生活。

孟子的母親,非常重視對兒子的教育。早先他家的附近,有一大片墳地,經常有人在那裡埋葬死人。孟子年紀小,好奇,也就跟著看熱鬧。孟母發現兒子經常學著哭死人,還和小夥伴玩埋死人的遊戲。她感到問題很嚴重,就很快的搬家到離墳場很遠的地方去住。

孟子的新家,靠近市場,一出門,就可以看見來來往往的人群,在做買賣。孟子很快又去學商人的樣子,時而扮做屠戶,宰殺泥捏的小豬;時而扮做賣布的商人,同買主面紅耳赤的講價錢。母親發現了,決定再一次搬家。這一回,她把家搬到鄒城內、小河旁的一座房子裡。他家的東鄰,是一所學校,不出家門,就可以聽到那裡傳來的朗朗的讀書聲。

搬到新家沒幾天,孟子就被學校裡的讀書聲吸引住了。從此,他幾乎每天都跑到學校裡,在一旁出神的聽先生講書和學童念書,觀看學童學習進退、揖讓的各種禮節。漸漸的他也學起來了。他還約了一幫孩子,用泥巴做成杯盤盆鼎等各種禮品,在自己的院子裡,認真演習起來。孟母非常高興!於是,為兒子買來《詩》、《書》、《禮》、《春秋》等幾部書,親自教孟子讀書。

孟母對孟子要求十分嚴格,孟子每天學過的功課,都必須熟讀成誦。所以,即使晚上,孟子也必須端坐一旁,伴著織布的母親,誦讀詩書。

有一天,夜已經很深了,孟母在織布機旁一絲不苟的織布,孟子在一旁聚精會神的誦讀。突然孟子誦讀的聲音停止了。孟母轉頭看去,只見孟子打了一個呵欠,合上書,兩眼怔怔的看著前方。孟母停止織布,叫兒子過來,問他:“你怎麼不念書了?”

“母親,我累了,剩下的功課,明天再念吧。”

孟母聽罷,突然拿起剪刀,一下子把織機上的所有經線,都剪斷了,她流著淚,對兒子說:“念書就像織布一樣,是不能中斷的!斷了就接不起來了。”

孟子也哭了,說:“我一定記住您的話。”說完,他又端端正正的坐下,認真的誦讀起來!

三、關於吃雞蛋的過錯

子思向衛侯推薦荀變,說:“荀變的軍事才能,可以統帥五百輛戰車。”

衛侯說:“我了解他的軍事才能,但是他當年擔任稅官,收繳民稅時,曾經吃過人家兩個雞蛋,所以我不能信任他。”

子思說:“君主選用人才,就像木匠選用木材一樣,要用其所長,棄其所短,即使幾抱粗的參天大樹,也會有幾尺腐爛的地方。好的木匠,不會因為木材有腐爛的地方,就拋棄整個的良材大木。目前您身處戰亂之世,選拔得力將領,只是因為他吃了人家兩個雞蛋的小過錯,而拋棄國家棟樑的將才。這事可千萬不要傳到國外去啊!”

衛侯謝了又謝,說:“您的話,我牢記在心。您也別把我這個錯誤,泄露出去啊!”

四、莊子的自我檢討和總結

《莊子》裡,有這樣一個有名的故事:莊子有一天很不高興,他的弟子就問他:“老師,你為什麼不高興呢?”

莊子說:“現在之人,都是見利忘害呀!”

學生說:“何以見得?”

莊子說:“昨天我在栗園遊玩,看見一隻鳥,飛落到樹上。我正想打鳥時,又見一隻蟬,正高歌於樹上,他自己以為安全,卻不知一隻螳螂,正在後面要吃它。螳螂一心想吃掉蟬,卻沒有注意黃雀,在後面也想吃它。我正要打黃雀,卻被看園的人,罵我想偷栗子,而打了我,我真是受氣呀!”

莊子講完了上述的故事後,又說:“追逐外物,往往只看見前面的利益,而忘記自己身後的危險。這才是真正的危險啊!”

連莊子都要提醒自己:要時時檢點,何況我們常人!這“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實在值得我們深思呀!

五、“天下何時太平?”

岳飛從小就能喝酒。當他率兵抗金時,宋高宗告誡他說:“你以後收復了黃河以北地區,就可以痛痛快快的開懷飲酒了。”

岳飛聽完高宗這話,從此以後,就戒酒了。

後來,高宗要為岳飛建造房屋,岳飛推辭說:“敵人沒有消滅,顧念家庭又有什麼用呢?”

有一天,高宗問岳飛:“天下何時能太平呢?”

岳飛回答說:“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

六、道德與治國

春秋戰國時代,魯國的季文子,是魯宣公和成公的國相。但是他的婢女沒有綢緞,馬沒有糧食吃。仲孫它(人名)勸季文子說:“您身為魯國上卿,先後給兩位君主,當過國相,而婢女不穿綢緞,馭馬卻吃不到糧食,別人不只是認為這是您吝嗇,也會使國家臉上無光。”

季文子說:“我也希望婢女穿得好、馭馬吃得好。但是,我見到國都裡的人,他們的父兄吃得粗糙,穿得破爛的人,還很多。所以我才不敢隨心所欲。國人父兄吃得粗糙、穿得破爛,而我卻讓婢女和馭馬穿好的,吃好的,這恐怕不是做國相的人,該做的吧?再說,我只聽說:道德高尚,才可以為國爭光。沒有聽說:因為婢女穿的好、馭馬吃的好,能使國家光彩。”

季文子把這次談話的情況,告訴了仲孫它的父親仲孫蔑,仲孫蔑便把兒子關了七天。從此以後,仲孫它給自己婢女穿的衣服不超過粗布,給馭馬吃的飼料,不超過野草。

季文子聽說仲孫它有了轉變後,說:“有過錯,能夠改正的人,是會受到人民尊重的。”於是,便推薦仲孫它,擔任了魯國的上大夫。

七、聖法大於聖言

朝廷的科舉考試,經常有人弄虛作假。李世民下令這些人自首,如果不自首,被查出來,就判處死刑。

不久,發現一個弄虛作假者,大理少卿戴胄依法判處其流放,然後來報告李世民。

李世民說:“我說過:不自首的,處以死刑,你現在卻判他流放,這豈不是告訴天下人,說我言而無信嗎?你是不是在以權謀私?”

戴胄說:“陛下如果當時殺了他,那我管不了。既然交給刑部處理,我就不敢違法。”

李世民說:“難道你為了得個守法的好名聲,就使我失信於天下嗎?”

戴胄說:“所謂法律,是國家用來治理天下的最高準則。所謂聖言(皇帝說的話),是皇上處在喜怒之際而發的。聖言雖大,但大不過聖法(指法律更神聖!)陛下一時生氣而說要殺他,明明知道自己說的不合法,才要求刑部依法處理的,這才是忍小忿而存大信。如果按照您生氣時的話去做,而違背法律,我從心裡為陛下感到惋惜、難過。”

李世民聽完戴胄的話後,高興地說:“在法律將要受到損害時,你能挺身維護,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八、廉潔生威

明代宣德年間,擔任鎮帥的官員,一到廣西,當地的土官,便前來送一份厚禮,時間一長,便成了規律。前來上任的鎮帥,一接受禮物,就被土官所左右。

這天,大將軍雲山,剛到廣西任鎮帥,土官們便送來了厚禮。

雲山一時拿不定主意,便請來剛直的府吏鄭牢,問道:“這些禮物,我收、還是不收?”

鄭牢說:“新衣服上身,弄髒後,就洗不乾淨了,將軍就像這新衣。”

雲山說:“要是不收,土官生疑起事,又如何?”

鄭牢回答說:“貪污受賄,按照法律是要處死的。將軍難道不懂法而怕那些地頭蛇嗎?”

雲山說:“你說的很對。”便全部退還了禮物。一切政務,嚴格按法律辦事,因此,土官們畏懼誠服,有所調遣,大家都服從指揮,誰都不敢胡作非為。

雲山每到一處,還能請教鄉親父老,獎勵善良,調查各項政策落實的情況。當地人都很尊重他。

九、妒嫉陷害他人,被處死!

夏原吉由鄉試被推薦進入太學,又被選入宮中,擔任書寫皇帝詔書的職務。太學生們,有時在一起喧譁取鬧,唯有夏原吉,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這事,被朱元璋暗中看到,並引起注意,便提拔夏原吉為戶部主事。戶部的事務細小繁瑣,而夏原吉處理得有條有理,戶部尚書郁新(人名)很器重他。

戶部有個叫劉郎中的主事,很妒嫉夏原吉的才能。恰好郁新被控告:部屬消極怠工。朱元璋要把這些人都抓起來。郁新堅持說:“不能這樣做。”

朱元璋生氣的問:“誰教你這樣做的(指:不要把這些人都抓起來)?”

劉郎中立即向朱元璋報告說:“教唆尚書的人,是主事夏原吉。”

朱元璋說:“夏原吉能夠幫助尚書,把戶部的事情處理好。你是嫉妒誣陷他(夏原吉)啊!”朱元璋下令把劉郎中處死,拋屍市中,以示眾。

從此以後,嫉妒誣陷他人的邪惡之徒,皆大為收斂。

(以上均據《通鑑紀事本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